分享

一代将军韦国清 几度情结腾翔村

 ldjsld 2015-01-06

       战争年代,壮族骄子韦国清(1913-1989),1928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经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转战华东地区。解放后,他先后率领中国军事顾问团,奔赴越南,支援越南军民抗击侵越法军和美军;主政广西、广东和主管广州军队;主持中央军委政治部工作;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会长等职务。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军卓越的军事家,1955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他上将军衔。

  上述经历,众所周知,可是韦国清情结武鸣县腾翔村的动人故事,却鲜为人知。笔者于2007年6-9月,走访了腾翔村当年与韦国清有过交情的3位老人,以及多位知情的老人。依其口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恩人冷暖总关情

  梁如球是韦国清的救命恩人,韦国清知恩图报,厚待恩人,此段佳话已流传半个多世纪。此次,经访问多位知情的老人,所获口碑史料,亦予证实。

  梁如球,腾翔村伏梁屯人,个子矮小,病故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战争年代,他曾当过解放军某部的警卫员,首长便是韦国清。有一天白昼,国民党的一支队伍突袭我军营地,首长住宅被敌兵包围,险情顿生,是突围还是躲藏?非常为难。梁如球见状,急中生智,立即拽住首长的手,直奔厨房,掀开大水缸木盖,往缸里藏人,并盖上盖子,进而搁上砧板,操刀切冬瓜,很是镇定。随后,几名敌兵冲进住宅,又进厨房,不见军官只见“小鬼”,便喝问梁如球:“喂,军官在哪里?”他一言不发,不慌不忙地用手指一指后门方向,然后继续切菜。敌兵一边循向前赶,一边乱开枪。首长绝处逢生,他便成了救命恩人,从此两人结下了非同寻常的情谊。

  1955年,韦国清被任命为中共广西省委书记(第二)、广西省省长。在任期间,韦国清欲安排梁如球在南宁工作,但被他谢绝了。以后,他一直居住在伏梁屯坛淋墙坑腾翔大队园艺场,独住一间茅屋,过着乡村农耕的生活。他虽有妻室,但膝下无子女,成为五保户,享受民政优抚待遇。上世纪50、60年代,他的晚年生活,除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之外,还经常下河沟捕鱼捞虾,然后去腾翔圩摆卖,挣些小钱,买回油盐。有一天晌午,他正在腾翔圩北端凉亭摆卖鱼虾,当天正巧韦国清驱车下基层视察,途经腾翔凉亭时,一眼望见梁如球,立即让司机停车,然后下车问候,了解近况。分手时,韦书记给他留下一些现金、粮票、布票、香烟和三花酒等。1959年夏季,韦国清率领一个调研组,深入到武鸣县双桥公社腾翔大队,开展调研活动。其间,韦国清让通信员传话,请梁如球前来他的住处会面。那天,梁如球如约而至,还带来了一些生产队分配的粮食和自产的红薯、芋头等。韦国清亲切地接见了他,还让炊事员煮面条招待,两人一边聊家常,一边围桌用餐。然后,韦国清拿出一些现金、布票,让炊事员前往腾翔供销社商品门市部,购买黑布两丈多,请裁缝给梁如球夫妇各制作一套唐装。梁如球回家时,还带了韦书记送的礼物,包括10多斤面条、几条香烟和几瓶三花酒等。有一天,梁如球请韦国清前往寒舍作客,且杀了两只鸡,切了一碟鱼生,准备以当地特色佳肴招待老首长。可是,那天韦国清因故未能如约,托人送去两瓶三花酒,可谓贵宾未至人情到。有时候,梁如球想念老首长,便请人带他上首府南宁,拜访韦书记。[page]

  百姓温饱即大事

  当年韦国清到腾翔搞调研时,住了一个多月;先住在伏梁屯梁八叔家,近10天,后移居腾翔圩梁增杰家,住20多天。期间,韦国清率领调研组,深入屯、社、户,视察水库蓄水量、田间农作物、公共食堂、联合诊所等,并且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粮食生产、人民生活、群众疾病等情况。自治区调研组撤离腾翔之后,韦国清又派来一支工作组,开展纠正“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的左倾错误,取消“一平二调三抽管”的左倾政策;随之农村公共食堂停办、大炼钢铁下马。今年83岁的伏梁屯老队干、老党员梁武臣回忆说:“韦书记在伏梁调研期间,我陪同他一周。每逢召开座谈会,韦书记总是摆上几包大中华香烟,请与会乡亲品尝,还逐个递烟,且一支接一支,散会后,让我‘打扫战场,战果归己’。韦书记还指示,不可毁林炼钢,要重点保护村落内的老龄榕树;邕武公路沿线荒山荒坡,要植树绿化,尤其是公路两边30米区间,要建成绿化带;坛淋山坡也要植树绿化。”73岁的腾翔圩老队干梁建厦回忆说:“当年,在自治区工作组的指导下,腾翔圩集体饭堂由8、9、10、11四个生产队合办,逐步改为各队独办,以至停办,恢复分户起灶。同时,炼钢专业队也从位于太平公社葛阳大队和宁武公社伏唐大队的炼钢基地撤回。但水利专业队仍然奋战在位于罗波公社的务定水库工地上。”

  乡亲眼中韦书记

  64岁的武鸣县退休干部梁增杰回忆说:“那年,韦书记和调研组成员就住在我家。当时我才16岁,中专毕业后回乡劳动。有一天晚餐后,韦书记同我闲聊,询问我的学业情况,了解我的理想和志趣,并勉励我继续求学,可上大学或入伍服役,也可从业其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贡献。从此,我时刻铭记他的教导,努力成才,有所作为。后来,在大学梦难圆之后,我连续3年报名应征,参加体检和政审,最终如愿以偿,参军入伍,保卫祖国。调研组撤离腾翔时,韦书记与调研组成员,同我和母亲一一惜别。”

  腾翔圩老人梁华振,在笔者采访他之后约半个月,便病故了,阳寿75岁。据他回忆,1959年,他26岁,在武鸣县双桥公社当勤务员。在自治区调研组进驻腾翔大队期间,公社领导安排他具体负责调研组的后勤工作,主要是照顾韦书记的生活;每天铁定任务就是送饭,一日送三趟,由他专程将餐食从双桥公社饭堂送到自治区调研组住在腾翔大队的农户家中,风雨无阻(当调研组需要临时加餐和吃夜宵时,才在住户处煮些面条)。当笔者问及梁华振对韦书记的印象时,他说:“韦书记无论同干部或百姓谈话,总是面带微笑、和气细语;平时头戴布帽,脚穿布鞋,身着中山装,衣服颜色褪白,衣袖飞丝;韦书记经常自己从缸内舀水,搓、晒衣服;白天或下队或开会,晚上写材料。”笔者问他“对韦省长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时,他即答:“最是韦书记厚待梁如球的感恩之心。”

  68岁的腾翔圩老队干沈向邦回忆说:“1959年,韦书记曾以个人名义,将一把53步犁赠送给我的大哥沈善邦,因为他是公认的生产队劳动积极分子。”

  斯人已逝,情结犹存。韦国清将军与腾翔的情结,虽已尘封了几十年,但他位高不忘草根情、权重不忘救命恩的仁德风范,永远铭记于腾翔人民心中。腾翔人民永远缅怀韦书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