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易子而教?

 我在退步 2015-01-06

《孟子》中关于易子而教的原文:

《离娄上》第十八章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译文: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就形势看,是做不到的。教育的人一定要讲求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就会生气,一生气反而容易伤了感情。儿子会说:您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您自己的作为未必合乎正确的道理。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就太糟了。古代的人是与别人交换儿子来教育的,父子之间不会因为要求行善而互相责备。要求行善而互相责备,就会彼此疏远,父子变的疏远,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王财贵教授问答:

问:您赞成易子而教吗?

答:我是很赞成甚至鼓励易子而教的。因为父母教自己的孩子,他的角色会产生混淆,孩子对家长的角色也会产生混淆。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以爱为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以敬为主,当然爱里面不是没有敬,敬里面不是没有爱,而是以谁为主。父母教孩子读书,你在平常的时候是他父母,但教读书的时候变他的老师。一个人要随时转换得当,才能把孩子教好,要不然孩子会混淆。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太亲切,所以教学不能制度化,高兴就多教点,不高兴的时候就少教一点。但是老师就不能这样,要维持恒定的品质,所以孩子在老师那里可以保持一个平稳的学习态度,这样他的学习比较有效果。我不是说家长教学一定没有效果,只是比较容易出问题。所以古人要易子而教。

 

在学校里当老师的都有个体会,就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班上,不愿意亲自教他,孩子也不愿意他的父母亲自教他,原因并不是自己教不来,也不是孩子对你不相信,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和教育过程的不畅通,这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主张易子而教。一次,孟子有一个学生叫公孙丑的就问孟子,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是为什么。孟子说,主要是情况不允许,情势上行不通。

一、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有它内部的规律和正确的教学方法,老师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也没有什么特殊性。

二、如果老师亲自教育自己的小孩,当自己所讲的道理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或没有成效的时候,他就忘记了作为老师的身份,继之以父母的身份来对待学生身份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是他们的父亲首先破坏了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没有把教育的原则一以贯之,对别人的孩子父母能够忍耐,而对自己却无法克制,于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并逐步升级,最终不可调和,教育是不成功的。

三、如果交换儿子来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可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会相互责备和埋怨,不会产生隔膜,父子之间的感情还是友好如初,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更见成效。

 

易子而教的理念源自《孟子》——有个叫公孙丑的请教孟子: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到底为啥?孟子回答:情势不允许啊。你想,爹教育儿子,就得拿出正道正理来;如果孩子不接受,爹就难免发火。这一发火,可就伤了感情。儿子会说:您教我正道,可您发脾气,这符合正道吗?所以啊,古人都是交换儿子来教育的,父子之间不为求好而责备对方。为求好而责备,就会产生隔阂,没有比这更糟的了!

 

在另一则语录中,孟子再度强调:“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以善相责,这是朋友的相处之道;父子之间以善相责,是最伤害感情的事)!

 

《三字经》中讲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以前对这几句总是囫囵读过。现在细想,作者显然熟读《孟子》,把“父”和“师”的责任分得很清楚:“父”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条件,而对孩子严格教育,则是“师”的责任,不容推卸!

 

想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倒基本符合这样的教诲。小时候,家里生活并不宽裕。但父母宁可节衣缩食,教育方面的费用却从不肯减缩。那时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比今天严格,从校长到教师,都敢于管理、很有威信。每逢家长会,家长对老师讲得最多的就是:只求您严格要求,不听话,打就行!

 

我读初中的时候,校风整肃、纪律严明。冬季在操场开校会,一声号令:“坐下!”上千学生登时席地而坐、鸦雀无声。散会后,操场的冻土地上留下一个个深色印痕,横看成行、斜看成列——那是学生用体温融化冻土留下的痕迹。那样的严格训练,使我受益终生。后来无论身处怎样的艰苦环境,总能隐忍奋斗、不曾退缩。这还要感谢校长、老师的严格管束和训导!

 

眼下的教育情势则是:一方面许多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孩子寄予过高期望、施以过大压力,搞得父母子女“责善则离”、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面对独生子女群体,缩手缩脚、不敢大胆管理。——最终受害的是谁,您做家长的当然最清楚。

 

当然,这里所说的“君子之不教子”,并不是指放任自流,甚至纵容护短;而是强调家庭教育要宽严结合,恩威并重!

 

重温孟子的话,至少可以让今天的家长们获得一点启示:重新考虑跟孩子的关系,并主动支持学校严格管理。——“听人劝,吃饱饭”。聆听孟夫子两千年前的劝告,亡羊补牢,对任何一个家庭都不算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