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没有专业的木雕工,由木工进行雕刻。那时的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一些线型的 制作起初没有线刨,而是用凿子凿出来的,进而由单一的直型线条发展为曲型线条。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美的不 断追求,专业的木雕工匠应运而生。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木兽,湖北云梦汉墓出土的彩雕木佣均为我国封 建社会早期的木雕作品。两宋时期木雕作品较为多见,这时的木雕已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为载体进行制作,有利于木 雕作品的传世。元明时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木材种类有所增加,许多由海外进口的硬质木材成为了木雕的创作 材料,使木雕工艺得到长足的发展。明清时期是木雕艺术的辉煌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有史可考的雕刻名家及木雕作品 。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民间工艺得到了保护及发展,木雕也重新焕发出生命,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 级木雕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作品秉承传统,工艺精湛,立意深远。
![]() 图:《九龙宝舟》长3.38 米
红木雕刻工艺程序
由于目前国内红木原材料比较紧缺,笔者在制作作品时更加慎重,这也是对行业负责,力求把有限的资源更加合理地 利用。一件优秀红木雕刻作品的问世,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一、先做设计构思,构思成熟后就开始设计图纸,画好效果图经过反复修改后定稿,再画整体结构图、局部小图以及 制作样板等。
二、定稿出来以后,将经过自然风干或蒸煮等工艺处理过的原材料根据图纸、样板的需要取料,再进行框架、榫卯结 构等工艺的加工。
三、把图纸贴在取好的材料上,然后根据作品需要选择不同的雕刻技法进行雕刻。
四、把雕刻好的作品用不同规格的砂皮及工具打磨出理想的效果,最后进行传统大漆工艺或抛光。
在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木材当作黄金,力求全面地体现木雕典雅的外在形式和深沉的文 化内涵。
红木雕刻创作技法
红木雕刻创作表现形式多样,具体可分为锼空雕刻、浮雕、浅雕、立体圆雕、锼空贴花等。
1.浮雕。浮雕是在古建筑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木雕艺术形式,如门窗、厅堂隔扇的裙板、天花板以及梁柱等。浮雕是 在木料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凸起,与浅雕相反,雕刻技法上属于“阳文”。它的操作原理与篆刻艺术中的“朱文印” 相同,所不同的是篆刻是单线条的,而浮雕则要分层次,要表现题材的立体感。从某种程度上讲,浮雕要胜于其它任 何一种木雕表现形式,深浮雕尤其能表现复杂而生动的场面,引人入胜。
2.锼空、镂空雕刻。锼空、镂空雕刻在古建筑的木雕装饰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锼空雕刻,习惯上又称透雕和镂空 雕刻( 镂空是用凿子雕凿),是在木板上用钢丝锯条锼刻空洞并施以平面雕刻的一种工艺技术,一般要经绘图、锼空 、凿粗坯、修光、细润等一系列操作工序而成。它有比较匀称的空洞,能使人醒目地看到雕刻的图案,视线不受障碍 ,玲珑剔透,并有强烈的雕刻艺术风格,极富装饰性。我国大多数的古建筑都饰以锼空、镂空雕刻艺术。
3.立体圆雕。立体圆雕最适宜表现专供欣赏的小件艺术品和大型的具象和抽象的木雕艺术作品。立体圆雕又称圆雕, 分装饰性即“规格型”和独立性即“自然形”两种。
4.浅雕。浅雕是在木板上雕刻出较浅的简洁明快的线条,在雕刻技法上属于“阳刻”,其工艺又如篆刻艺术中的“白 文印”,具有典雅古朴的艺术效果。它具有工具少、操作方便、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设计不受规格制约等 优点,适合于装饰大面积板面,如橱门板、屏风、挂屏、隔堂板、大型室内壁画等。
5.锼空贴花工艺。贴花是一种新型的工艺,是属于木雕艺术范畴的装饰工艺,方式是图案被雕刻成型以后用粘合剂粘 贴在家具上,所以称为贴花。具有代表性的贴花工艺是西式家具上的木雕装饰,被称为“西式花”。锼空贴花工艺最 大的艺术特色是利用锼空雕刻技艺将要表现的装饰题材锼刻出来。这种式样自如的图案花纹贴到器物上后,有浮雕一 样的艺术效果,却不需要浮雕那么长的制作时间,也节省了材料,是一种经济实惠、美观大方的装饰工艺。在我国的 建筑装饰、装潢工艺中,锼空贴花已经成为主要装饰手法之一。
红木雕刻作品分析
《家》这一作品的出炉,与当前国家所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主题不谋而合。《家》采用点睛之笔,以点代面,一 座徽派建筑的门楼使人既懂得其深刻的寓意,又遐想无穷。
老房子凝聚了太多的感情和岁月痕迹,它们本身就是一段历史,当我第一眼看见徽州民居时,那种久别重逢的亲近感 油然而生。因为那些古村落,那些粉墙黛瓦和家乡的老房子是那么像,一样的格局,一样的朴实无华,而如今在南通 这样密集的建筑群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徽州的历史和社会环境赋予古民居的意义却十分具有地方特点,比如一样的“ 美人靠”,在徽州深藏于深宅大院,在南通却能沿河而建;一样的天井,在徽州是那样的高不可攀,在南通却平和而 绵延;一样的宗祠,在徽州是让人敬畏与崇高无上的,而在南通却显得那么亲切温和。所以,看似相同的老房子却在 不同的地方向人述说不同的历史,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在明清时期,大量的徽商聚集于江南一带,附 庸风雅,以儒饰贾。在江苏无锡的惠山至今还有他们留下的徽商会馆,“薛家花园”也是由徽州人建成的,整个宅邸 是典型的江南宅院风格,格局却又是徽派建筑的风格。在徽州也是处处能见江南的影子,深邃的天井里藏着的是缩小 的江南园林,窗格门板上雕刻的是江南的传说、戏曲画面,画卷中描绘的也多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有甚者,在徽州 唐楼村竟有一排江南骑楼景观。两地的民居有如此深厚的渊源,是笔者选择徽派民居作为创作题材的原因。
安徽民居建筑的工艺特点就是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雕刻技法多以镂雕、透雕、立体圆雕和深浮雕为主,本作 品力求反映徽派建筑的基本面貌。木工中的榫卯对接、房檐下的斗拱构造、门沿上方的剔地浮雕花卉文饰、镂雕人物 走兽、门口嬉戏的主体圆雕童子等,众多雕刻技法成熟、严谨、细致入微,使一件作品形神并貌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此作品力求给读者以心灵上的冲击,采用繁简对比的手法,精雕细刻的部分都浓缩在门楼这一范围内,向外延伸的是 平整高大不雕文饰的防火墙,给人以无限的张力,联想到了连绵的建筑,这正是杰出的艺术品所具备的意境。所以好 的艺术家必定是一个胸有成竹的造境大师,能给读者以视觉享受及心灵上的感悟。画面再一次展开:新春伊始,家家 张灯结彩,家门口两个童子正在欢快地燃放爆竹,门后的影壁上一只富贵牡丹纹花瓶映入眼帘,像是给欣赏者道一声 平安的祝福。
![]() 图:《世纪如意》
红木雕刻的生存现状
一、原材料的匮乏。随着木雕根艺行业的发展,一些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很长的珍贵原材料即将消耗殆尽,致使其出 产地不得不限制开采或零开采,导制了原材料紧张,价格一路上扬,红木类原料更是如此。我国是红木制品的消费大 国,红木材料自古就依赖进口,现在随着全世界对温室效应问题及物种保护的重视,多数国家已不轻易开采山林,出 口珍贵木材,这对红木加工业的影响极其深远,促使红木行业内不得不重新洗牌,一些资金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作 坊或小型企业将被逐个淘汰,红木制作将迎来精品化时代,只有资金雄厚、制作精益求精的企业和个人,才能成为市 场的主流。红木雕刻行业以及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制作者要客观、认真地对待原料问题,因为在行业中做到不出次品 、劣品就是在保护资源,要有精品意识,通过做减法将优美的中国传统木雕文化清晰地展示给大众。
二、人才的缺失及培养模式的缺陷。目前在全国性的工艺品展示中,优秀作品的作者年龄偏大,年轻作者寥寥无几。 无论哪一种工艺门类都要求作者热爱工艺事业,要专心,肯动脑筋,耐得住寂寞,抵抗得住外界的诱惑。面对这些实 际情况,笔者也正在尝试一些解决的办法,如在社会上定期举办作品展,让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艺术有深刻 的感性认识,由喜爱到向往,并投身其中。同时,笔者在带徒的同时也把木雕艺术纳入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科研之中 ,在讲坛上言传身教,并经常举办青年木雕作品比赛,让年轻人有机会展示,有机会学习,把这一事业发扬光大。
三、境地的尴尬。机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挤压费工费时的手工操作的生存空间,一件简单的木雕手工制作的话 至少要花上几天时间,而用机器只需数十分钟。由于成本、价格差异太大,致使手工工艺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来 越少。成本压力让粗制滥造的手工木雕品比比皆是,手工木雕渐渐失去了文化价值,越来越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要 想使木雕艺术在市场中站定脚跟,就必须拿出机雕无法替代的优秀木雕作品,这就要求作者不但有高超的技艺,还要 有深厚的艺术素养。
木雕艺术需要紧紧抓住特色文化,进行空间的拓展和艺术的创作。所以,它必须同时拥有艺术载体的独特性、技艺高 超的工艺性以及无可替代的代表性,才能常变常新,真正具有广泛的文化传承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