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清红木老家具,大家感到难辨别,实际上红木家具的辨别很简单很复杂,简单到一看就知,一摸就晓,就象你在众多的人群中寻找老婆孩子,你一看就知那个是那个不是,甚至于仅凭脚步声你就能辨别出那个是孩子那个是老婆。因为太熟悉了,熟悉了就真假立辨。这就需要多接触红木老家具,多思考,多想一想,想多了也就茅塞顿开了。只要家具不错,自己又喜爱,价格又合理,买下来研究,不要怕上当,越怕上当,越是不敢出手,你就越是永远的门外汉。 如果根据红木的八类三十多种的化分来研究,你弄一辈子也闹不明白。还是象郑板桥强调的那样“读书求多是无用,而应当精选出有用的书,要学以致用。读书不必求“全”,主张“学一半,撇一半”,因而提出“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活各自探”的主张。”因而不必样样都去研究,样样都研究结果是什么都研究不成。我只研究黄花梨,紫檀,酸枝木。狭义的红木指的是酸枝木,其他树种了解一下就行了。对这几种木材家具的产生历史要熟悉,而且还要很熟悉,不然一件明朝的黄花梨家具,你用现在的黄花梨的纹丝颜色密度去比较,可能你就不会买了,认为是假货。 清中期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家具贵黑不贵黄,很多家具通体刷成黑色,按照现在的鉴识理念,定位假货无疑,因此碰到这样的家具一定要综合的去判断,工艺好,又是手工,材质又是红木的,价格又合理,需要不需要,值得不值得做旧,多问问自己,多闻一闻新老家具的气味,不要头脑发热,从口中噴出假货。 明朝晚期清朝早期的黄花梨不仅色淡,油性差,而且纹理也比较粗,大家要是不信,可以到故宫去好好看看就知道了。再说了海南省东部和海南省西部,山上和山下,朝阳和背阴,甚至一棵黄花梨的不同截断密度色调纹理都有区别,因此不能拘泥于那一种标的。过去只有花梨,没有黄字,上世纪三十年代,学者梁思成发现清朝早期以前的花梨和后来的花梨不是一样的个树材,于是在便在以前的花梨前面加了个黄字,以便区别新老花梨。所以对家具的收藏不能拘泥于现在,也不能拘泥于过去。凡事多想一想,想久了也就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