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角度看軟件使用 「牆在哪兒」,之所以取這個題目,主要想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設計師和用戶之間着眼角度的不同。 我認爲兩個字——專業。請大家注意,這裏的「專業」就一中性名詞,絕沒有貶低外行不專業的意思。這裏說的是,內行看到的是細節,是業務邏輯,是行業流程……外行關注的是印象,是界面,是上手難易…… 所以,一款軟件「優秀與否」是有指向的。在設計師看來, 軟件,就像廚房裏的廚具,也就是計算機上的一堆工具。現在講軟件越來越智能,什麼意思?我理解的智能,就是只需要很少的,甚至是不需要人的參與,就能實現我們的意圖。 你比如做飯。最初,我們做頓飯要淘米、生火、架鍋、倒米、放水,而且還需要人看着(早起鍋不熟,晚起鍋又會糊了)。可能還時不時要添添柴火。後來發明出電飯鍋,只要把水和米倒進去就不用管了。那以後會不會出現「做飯機器人」,打個電話「中午十二點之前把飯做好」,它就自己完成從淘米到起鍋的一系列動作,而且時間還把得特好? 這就是軟件的智能化趨勢。最有名的要算 這裏介紹最普遍的一種做法——剝離。也可以理解爲區分、區別對待、業務分解…… 下面我們會介紹四種形式的剝離。希望通過這些例子,能讓大家感受到「再複雜的軟件也有一顆至簡的內核」。 Finding Your Personal Style首先,我想講講「樣式( 很少人用樣式。一般也只在長文本裏才用。樣式,就是給某些特定用途的文字取名字,比如,標題、正文、引用、強調……相同名字的文字會以(也應該以)同樣的格式呈現,而且這格式可以隨時調整。 指定樣式有兩種方式,大家熟悉的是用鼠標選中,然後點選樣式。還有一種是用符號或文字標識。後一種方式看似麻煩,但很適用於手機應用,畢竟在手機那麼小的屏幕上選中一段文字還是比較麻煩的事情。大家可能聽過,很多app 都支持 再回到前面那句話「樣式,剝離了內容和呈現」。我們習慣性給一級標題改字體、加粗,二級標題又怎麼怎麼……其實無非是爲了標明它是一級標題,它是二級標題……我們爲什麼不乾脆告訴計算機,哪些是一級標題,哪些是二級標題……再給每一種文字指定好呈現的樣子?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便於以後修改,不用再一個一個手動調整;二是可以把樣式保存起來,省得每次調格式。 當你知道了樣式的概念,你看到的版面就不再是這一個色塊、那一個色塊,而是層次分明的架構。這充分說明分解打碎是爲了更加有序。有序的東西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種隱約的簡約,傳遞給你一種不可言說的美感。 Excel at what you do (幹一行,鑽一行)
如果平時你就拿 首先,你應該把這項工作涉及的數據分爲三類:一類是固定不變的數據(我們稱之爲「配置參數」);一類是錄入的數據(就是我們要處理的那坨玩意);一類是計算機分析處理得到(自動生成)的數據。 這時,你潛意識裏已經有了 這之中,你還不知不覺地運用了一些數據庫設計的基本原則:
舉個例子,你去相親,你老媽讓你彙報一下相親的成果。你列了幾條,準備去彙報。 ![]() 這就不符合「規則一」,在一列裏頭塞入了太多東西。 ![]() 如果你相了兩個姑娘,碰巧她們又都叫「張珊」。那就不符合「規則二」,不能唯一標識。你可以給每個相親對象賦一個編號,或者用身份證號這類唯一的標識去區分她們。 再比如,你沒必要每次和「張珊」約會都登記一遍人家的基本信息。 ![]() 這不符合「規則三」。
![]() 等你瞭解了這些,
Make Your Point Powerful我們常用 後面培訓安排我講怎麼做 還是回到製作幻燈的軟件本身。如果你去設計這麼一款軟件,你最覺得什麼功能必須有?我認爲是「觸發」。幻燈是配合你的演講、你的授課的。怎麼配合?就是到某個點上,出現某個畫面或某條提示。怎麼觸發?到了某個時間點觸發(不常用);手動觸發(自己或工作人員根據內容、進度去觸發,就是我們常說的「點課件」);條件觸發(滿足某個條件自動觸發。這樣可以實現條件跳轉。一般添加動畫時用)。觸發的結果呢?出現下一條提示(順序執行);跳到順序路徑之外的提示上(條件跳轉)。 The layers of meaning之前我推薦過一本書「選擇的藝術」。它主要說,用好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具體的我不講,免得「業內人士」笑我。 上面,我們介紹了內容和呈現的剝離、原始數據和處理流程的剝離、素材和呈現方式的剝離、圖像元素之間的剝離。 回到最開始,就像擺弄廚具的目的是爲了做出一頓好菜,使用軟件也僅僅是爲了完成某件事。軟件本身,只是被藉助的對象,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項工作背後的業務邏輯。我們學習軟件,不需要過多地抱怨怎麼怎麼難用(這些令人詬病的地方,恰恰反映了設計者對業務的思考,對這個行業的理解,還有他自己的工作習慣),而是應該更多地關注設計者是怎麼去分解流程,怎麼去提取關鍵節點,提供了哪些工具去完成這些工作的? 最後,模仿不知道從哪看來的一句話作結。
|
|
来自: icecity1306 >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