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类话题虽然也包含着两个“因素”,也可以看作是“关系型”话题,但细细想来,多少还是有一点区别的。面对着,说得更准确点应该是与这样的话题“遭遇”时,我们究竟该怎么去做,确切点说应该是,与这类话题“交手”时,我们究竟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展开思维活动,理清作文的思路,最终写出了令自己感到问心无愧于是就得了高分的考场作文。 这类话题所“依附”着的材料中,一般来说都有两种生活态度,或者是对生活,对事业的两种看法;而这两种态度,抑或是两种看法,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也并不针锋相对,它们都是正面的,换句话说,它们中的任何一面都十分正确,自然也都是可取的。 怎么办?送你一段话:该分则分,该合则合;分时莫忘了“合”,合时也不要丢掉“分”;因为无论在“分”上着墨,或者在“合”上着意,只不过是文章所侧重的重心在“变化”(因人而异,肯定会有所“变化”)而已,但不管怎么变,它们是一个“整体”,少了谁都属“违规操作”! 请看下面的材料与话题: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时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时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诗中的“出发”与“到达”引发你想了些什么呢? 请以“出发与到达”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出发”与“到达”,若看成是简单的目的关系、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真的是没有问题的。 为了享受那“到达”时的欢欣与喜悦,人,就必须“出发”。这就是简单的目的关系。 换个方位来思考,只要(或“只有”)勇于(过“敢于”)“出发”的人,就(或者叫做“才”)能够收获到“到达”时的幸福与美妙……这属于表面上的条件关系。 因为勇于“出发”,所以一定会享有到那“到达”时的那一刻满心里摇漾着的欢欣与喜悦。这也就是寻常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其实,“出发”与“到达”决非是如此简单的关系!因为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到达”;尽管并非所有的“出发”都能“到达”目的地,同时也并不能把所有的“到达”、每一次的“到达”都看成是人生之路上的终极目的地。 诚然,欣赏“起锚时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绝对是让人激动不已的事,但这“出发”绝对是以“到达”为目的的。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侧重于写“出发”,没什么不可以,然而想要彻底甩开“到达”,就没法“谈”;充其量也只能在文章中告诫那些喜欢“出发”的人,别忘了,征程上有风浪,有风险,有躲不开的波涛如怒的的洗礼,有避不开的浪涌如峰的摔打……即便是这样谈,最终,也还是要涉及到,准确点说,笔触最终还是要落到,“接受”了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到达”。 诚然,聆听“抛锚时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也绝对是令人欢欣不已的事,但这“到达”也总是以“出发”为起点的。因此在文章中,如果侧重于写“到达”也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想要彻底摆脱“出发”,自然也谈不透。为什么会喜欢聆听“抛锚时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不就是因为战胜了“出发”后征程上那始终伴随在你左右的挫折,那始终与你同行的失败,那躲都躲不开的困难的打击,那无法避开的毁灭性的磨难给我们的磨砺,终于胜利终于成功终于看到了别样的风景吗? 所以我们说,在写这一类话题时:侧重不等于排他,兼顾方为正道。 由此及彼,由海员的“出发”与“到达”,为联想的“原点”,联系到我们人生之路上的“出发”与“到达”,我们立刻就会有一种感觉:何其相似乃尔啊!由此,我们还能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说所有的“出发”都能享用那“到达”时的兴奋与欢腾吗?但,人总不能因此而忘却,或者放弃“出发”!打点好行囊,储备下足够多的勇气与信心,上路吧!尽管,我们要面临荆棘、坎坷、摔打,甚至要与“死神”开战;尽管我们可能无法享有那“到达”时的辉煌,但我们还是要勇敢地“出发”,因为这“出发”本身就是一次壮举。我们的“出发”,即使什么也没有得到,至少为后来的“出发”者踢开了石子,劈开了荆棘,拓宽了路面……因为“出发”,永远是人类进取精神的体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起始,是人类理智支配下的冲动,更是人类奋斗精神的爆发! 这样的思考,表面上看,是在谈“出发”,抑或是在侧重谈“到达”,其实,发现了吗,二者是孪生兄弟,是密不可分的!所谓该分则“分”,该合则“合”,不过是在告诉大家,在思考时,你可以有侧重,甚至可以在某一方面采用浓墨重彩去描画,去阐释,但你决不能“顾此失彼”;况且,在展开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办法将它们拆散。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文章就专以“到达”为侧重,因为那“抛锚时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太有诱惑力,太让人向往。在文章中,我就专门谈“到达”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拼搏的方向,是我们每一次奋斗的动力,是我们每一颗年轻的心中最高的渴望,是辉煌,是晴朗,是妩媚……但,没有“出发”,怎么会有“到达”?要想欣赏到“到达”了彼岸时那别样的风光,就必须带着饱满的热情,带着必胜的信心,带着与风浪搏击的勇气,“出发”,再“出发”……即便仅就海员来说,每一次的“到达”,也不会终点;继续前行,得“出发”;若要返航,也得“出发”。由此及彼,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成功,是一枚果实,甘甜诱人;但你必须去做,必须从将种子埋进土里那一刻开始做起,这就是“出发”。成功,是一种奖励,但它仅属于那些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倾注在了“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选择之上,必须得从“浇水”、“施肥”做起,这也叫“出发”,叫“到达”后的又一次“出发”……所以即便是主观上你想只谈“到达”而不想谈“出发”,姑且不说那是一种奢望,明白点说,也只能是希望而已。因为“出发”与“到达”,是一根链条上的两个环节:每一次“出发”都是上一次“到达”后的新的开始,每一次“到达”则也只能是下一次“出发”前的准备与力量的积蓄。人啊,常常不是没有“出发”前的豪情壮志,也常常不是缺少“出发”时的热血沸腾,更不是缺乏“出发”后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钢铁意志,缺失的恰恰是“到达”(即“成功”)后继续前行的气概。且不说鲜花簇拥着你,掌声为你响起,羡慕的目光注视着你,电视媒体上频频地“折腾”着你,人,会怎么怎么地晕,单就自身讲,那满心里的自骄自躁,就足以使一个还能做得更好,还能“走”得更远的人,先是放慢了脚步,继而“喘息”在了成功后真也不知道是谁为你铺设的软床之上,于是,悲剧发生了,一个美好的前程就这样断送掉了。 真的,写“到达”没什么不可以,侧重写“到达”更应该给予肯定;但你必须记住“出发”——“到达”——再“出发”……它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读者”(唯一的读者——考官)以“教益”——他才会认同你,他手中的键盘才会把第一位数敲击在“5”上(当然,敲击在“6”上更好)!
还是读一下“考官”在键盘上将第一位数已经敲击在了“5”上的习作《真如铁
一个海员,他盼望着欣赏起锚时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另一个海员,他盼望着聆听抛锚是铁链发出的那一阵喧哗……如果我也是一个海员,那么我更盼望着则是那一次次的扬帆起航,一次次的抛锚进港…… 人生就是如此,是由由一段段历程连接起来,每段历程的终点必将成为下一段历程的起点。在享受到达的成就感时不要忘记你还要整装待发,去迎接下一段历程,下一个挑战。生命在“出发”与“到达”的交替中充实着,积累着,完整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次次将自身定位在起点,就始终瞄准着远方,面向着阳光,坚定地走向人生的辉煌。 登山者每天都有自己的目标高度,寒风吹在身上,他坚持着;飞雪打在脸上,他忍耐着;为的就是将看得到或者暂时还看不到的那面红旗握在手中,然而所有的登山者在帐篷中并非都在庆祝今天的所谓到达,而是在为明天的出发积蓄力量、完善计划,他们的脚步不会停滞,因为山巅依旧在那里。 就是这样,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一个发明家永远不会让思维的车轮停转,不会让创造的热情降温。给黑夜中的人们送去光明,他并不满足,他还要给人们送去声响、音乐,让漆黑而寂静的夜晚变得明亮而热闹。1000件发明,1000段征程,他不愿放下行囊,因为他每走一步,人类就可以生活得更好。 在传播真理的事业中,一个老师扮演着摆渡人的角色。一群可爱的孩子围绕在身旁,老师领着他们一起出发,朝着他们理想的彼岸前进。而在孩子们满载着知识,欣喜地与老师作别而继续前行的时候,老师只是送上最后的叮咛与祝福,目送着他们远去后又敞开怀抱,用微笑迎接下一批心中有梦的孩子。老师在讲台上踱步,在“出发”与“到达”之间循环往复着,看似坚守原地,却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前进着,终于有一天,“桃李满天下”的美丽图景会让老师无比欣慰。 在奥林匹克圣火的传递中,中国从遥望圣火的光芒到进入赛场感受圣火的力量,从代表团的壮大到夺取奥运第一金的震撼,从跻身排行榜三甲到囊括一百枚金牌的辉煌,从传递火炬的荣耀到将奥运请到中国的自豪,中国人用行动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正在2008北京奥运的征程上奋进着。 不满足现状的人才有勇气再次出发,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渴望再次出发,也只有再次出发的人才能到达更高的峰巅,看到更美的风景。 真如铁的勇士们,出发吧! 从头越,超越自我,飞得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