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卜算子(片片蝶衣轻) 2.示同志(满身秋月满襟风) 3.忆秦娥(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4.一剪梅·袁州解印(陌上行人怪府公) 5.沁园春·梦孚若(何处相逢) 6.满江红·题范尉梅谷(赤日黄埃,梦不到清溪翠麓) 7.满江红(金甲雕戈)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1.这首词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感情上的变化的? 2.分析“道是天公不惜花”“道是天公果惜花”两句在词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上片写花瓣儿宛如蝴蝶轻盈的翅膀,点点花朵儿猩红如染,鲜艳娇,流露出喜爱赞美之情;下片写满树繁花,转眼间凋零稀疏,所剩无几,都被雨洗风吹去,表现出一种叹惋伤感之情。 2.两句都借天公来写花,前后两句一赞一怨,一扬一抑,强化了写景和抒情的效果,丰富了词的意蕴,显得含蓄委婉,富有理趣。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示同志 刘克庄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未可太匆匆。 【注】除目,指朝廷的任免名单。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表达方式上分析本诗在抒发情感上的独到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上句生动地描绘出隐逸的情趣,透过“秋月”、“秋风”的环境和两个“满”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超凡脱俗、清高飘逸的闲适情趣;而下句陡然一转,以一“敢”(即“岂敢”)字又流露出自己栖迟深壑而未敢叹息的仕途失意之落寞。(2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进既不容于朝,退又不甘于隐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2分) 2.议论为主,直抒胸臆。(2分)能言之有物,直中见曲,将明确的诗意以委婉纡徐的语气出之,故不觉抽象与浅露。(2分,能从语言直白、情感深厚角度分析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②浙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地方。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说说诗人情感的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5分) 2.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3分) 3.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的形象是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一形象与下片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 1.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和对他们坚持抗争的声援,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2分。答到任意两点得满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1分)鸿雁,是一种候鸟,春季自南方飞往北方。鸟可以飞回,人却不能回去,真是情何以堪!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去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表示慰问,个中滋味,难以尽表。真是蕴藉深致。(2分。答到好处得2分。如果写到“含蓄、深远、意味深长”之类,而无对词意的阐发,仅得1分。词句意思理解正确,得1分。) 2.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更何谈恢复的准备!昔日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奢华的宫殿,满目凄凉。(2分意思大致对就可以得分。)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1分)
3.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这一形象,是要带去词人对中原人民的问候,表达了对沦于金人统治的中原人民的关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鸿雁北归引发词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随着鸿雁飞向北方,去了解抗金前线和中原沦陷区的情况。没有鸿雁北归的形象,下片就与上片失去了联系。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袁州解印
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②,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陌上行人怪府公”一句,借路上行人对词人匆匆离职的惊怪、不解,从侧面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不平。 B.二、三句写行人猜测词人被罢官的原因,只当他是因写诗文而获罪,表明词人在任期间并非为政有失。 C.“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两句,写词人罢官后整日玩耍、安睡,表现了摆脱公务烦扰之后的闲适惬意。 D.这首词借路上行人与词人之间的问答,抒写了词人罢官后的心境,构思巧妙,语言口语化,意蕴丰富。 2.“来是春风,去是秋风”两句词有何含义?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3分)C(“表现了摆脱公务烦扰之后的闲适惬意”与词意不符) 2.a.这两句诗是说作者春天到袁州就任,刚到秋天就被免职,“春风”“秋风”点出上任和罢官的时间,(1分)与上一句“下车上马太匆匆”照应,表明任职时间的短暂。(1分) b.“来是春风”表现了词人上任时的春风得意,“去是秋风”表现了词人离职时的失意落寞,(1分)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仕途的沉浮无常。(1分) c.“春风”“秋风”也喻指词人两袖清风、正直廉洁。(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梦孚若 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②就,东溟③鲸脍④;圉人⑤呈罢,西极龙媒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注】①孚若,即方孚若,名信孺,是作者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②斫:为用刀、斧等砍劈。③东溟:东海。④鲸脍,指切细切薄的鲸鱼肉,好吃的美味。⑤圉人:养马之人。⑥龙媒:骏马。 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析。(3分)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示例一: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上片写梦境,是虚写,梦见和方孚若一同大展宏图。下片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景象,是实写。 答案示例二:对比手法。上片写在梦中的理想生活,下片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景象,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更为深刻。 答案示例三:用典。上片用了刘备和曹操的历史典故,下片用了李广的历史典故,以此来表达情感,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更为深刻。 2.答案示例:思念的友人之情;思念中原的情怀和收复失地的信念;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伤时忧国的爱国情感。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题范尉梅谷
刘克庄 赤日黄埃,梦不到清溪翠麓。空健羡、君家别墅,几株幽独。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尤宜竹。想主人杖履绕千回,山南北。 宁委涧,嫌金屋;宁映水,羞银烛。叹出群风韵,背时装束。竞爱东邻姬傅粉,谁怜空谷人如玉?笑林逋何逊漫为诗,无人读。 1.这首词上阕写“梅”,却不着一“梅”字。请简要分析这一写法。(4分) 2.前人评词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请联系下阕对此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阙用衬托写梅,先用“赤日黄埃”的环境来反衬梅谷的清幽,再用月、寒、暮、竹等梅谷的环境烘托梅的姿质,最后用范尉对梅谷的钟情来衬托梅的可爱。 2.下阙借对“涧”“水”和“金屋”“银烛”的取舍态度,赞扬了梅的高洁和不同流俗的高贵品质,也暗示了作者与范尉的精神境界。借“姬傅粉”和“人如玉”的对比,凸显出作者与范清雅的人格。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1.上阕“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3分) 3.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夸张、比喻(1分)。传神地显示了草拟文书时笔走龙蛇、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和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2分)。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借代),答对其中一种得1分;答对其中两种得2分;多答不扣分。扣住“比喻”、“借代”或“夸张”手法分析作用且表述准确,则再得2分
2.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翻滚,高大的战船正在抢渡(2分)。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两军交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1分)。 3.上阕,以李广自况,表达了虽有战功却不获封赏的怨愤之情(2分);下阕,通过叙写温书、课子、懒得整理旧时诗文疏奏等貌似闲散的生活,表达了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