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博士家居风水----形法与理法

 龙真穴的 2015-01-07
形法
  形法的概念
 
晋·郭璞《葬书·原著》说:“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其中说的势与形,合称为形势,审形,察势的实践方法,就称之为形法。
何谓势?《辞源》“行动之力也,力奋发之甚者,皆曰势。”即是事物运动变化之力,即事物运动变化中所表现的形态,就称为势。如《葬书》说的龙的运动变化形态 “若水之波,若马之驰”的波与驰。说水的运动变化形态“忌乎湍急”的湍急,“顾我欲留”的欲留。波、驰、湍急、欲留,都是势的形态。一句话,所谓势,指的是事物的动态。
何谓形?《辞源》“形象也。容色曰形”。即是事物表现的形象和容光颜色。在中国风水领域,如龙脉的“禽伏”,“蜂腰鹤膝”。峰峦的“尖齐高耸”,“方圆秀丽”。水的“之玄屈曲”。“攸扬清沏”。“山环水抱”……等等,都是属于形。一句话,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静态。
那么,事物的运动变化,“动者为势,而静者为形”,就是势和形的概念了。但是,在中国风水领域,对势与形如此的认识是不够确切的。只要我们站在明堂内去直观一下周围的峰峦,所看到的都是形,而没有势了。因为周围环抱的山脉或峰峦都是静态。
因此,东晋郭璞对于风水的势和形,另外下了一个定义,就是《葬书》中说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即是说,龙脉从远方奔腾而来的,就称为势,而在近处所看到的都称为形。只有你参加了风水实践才可体会得到风水鼻祖郭璞对风水研究的深刻了。
何谓形法?
形法也通称形势,峦头或峦体。《辞源》载:“堪舆言,专以形状定吉凶者谓之峦头,与理气相对称。”不错的,形法中的势,也要通过形状来表达,因而合称势和形,而称之“形法”,而不称为“势法”,也是这个道理。
所有中国风水形法的内容,都是通过肉眼的直接观察来实现的,因此,形法也可称为直观法或感性认识法。
形法者,中国风水实践中,直观“千尺之势,百尺之形”之法也。
 
 第二节 形法的范畴
 
中国风水形法,包括了势与形。势,是龙从远方来的运动变化情况,是龙内在生气运动变化的表现形态。形,生气静止运动变化暂时生物的表现形态,我们为阴阳宅选址点穴主要是取得阴阳宅的良好条件。所谓良好条件有两个,一是阴阳宅基地(穴场)的内在条件,称之谓内气,一是阴阳宅基地(穴场)的环境条件,即是外在条件,称之谓外气。因而中国风水术的手段是内乘龙气,外接堂气。内乘龙气是内气,外接堂气,就是外气。
内乘龙气的直观方法也有两方面,一是直观生气的来源是否旺盛,这就要审龙的来势,古人称之谓审龙,通称为龙法。二是直观生气的聚集情况,即是前述的生气静止生物的情况,古人称之谓点穴(选地),即是穴法。
外接堂气,指的就是阴阳宅的环境气,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气和社会环境气。在古代阴阳宅的环境。没有现在的复杂,对阴阳宅的影响大的,主要是阴阳宅周围的自然环境,即山和水。直观山的方法,古人称之为峰法或砂法。直观水的方法,古人称之谓水法。因而形法的范畴,概括为龙法、穴法、砂法和水法四种直观法。
其实,乘生气是乘五土气和水气,五土气就是龙气。因而龙法、穴法和砂法都应归类为龙法。因为穴法是直观龙运动变化的静止法。砂法峰法,也是直观龙运动变化的静止法。峰或砂都是龙从远方奔腾而来到近外成形的。即是说峰或砂的后面也有势法,由于峰和砂的势,不会直接影响阴阳宅的吉凶关系,因而峰或砂就不论其运动的势而单独论静止的形,而称为峰法或砂法。
无论是龙法、穴法、峰法和水法,都是相互联系为阴阳宅服务的,因而既是分为四个课题,那就都可称为穴法,或总称为赣州杨筠松风水术法。(福建之法是以银河系的北斗七星为理论基础,故而没有形法只有天上的星法)
 
第三节   形法的由来
 
生气的内在对立面是五土和水,即是所有元素和水,或土和水。元素和水,是具体的物质,更可通过试验的方法,来认识它的存在。可是要认识它“行乎地中”即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生气,是不可用直观方法来认识它内在的运动变化情况。
我们要认识它的运动变化情况,首先就要了解它的运动变化规律。
(1)郭璞《葬书·原著》说:“生气行乎地(球)中,发而生乎万物。”因而地球世界的万物都为生气的运动变化所生。故而生气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牛顿定律也说明了“动者恒动”。
(2)生气发生万物,是由地球内在的生气,发而生地表的万物,因而生气的运动变化规律,除永恒的向前运动变化外,同时是向上运动变化的。
由于生气向上运动变化,就形成了地球表层的高峰,作用力愈大,山峰就愈高,山峰的高低与生气的作用力大小是成正比的。
由于生物由下到上,由近到远的向前运动变化,就形成了山脉的高峰和其延伸。
(3)地球世界作用力最大的,是地心吸力,地心吸力也属于生气的范畴。假设把它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地心吸力的作用力是向地心的,即是向下的,而生气生万物的作用力是离心的,是向上的。因而生气生物的作用力,远远的超过地心吸力的作用力。故而生气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一、永恒的,不断的运动变化。二、它的方向,是向前向上。三、是地球世界作用力最大的,地球世界即生气的世界。
这种现象,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年)研究发现,创作了“地质力学”,用力学的观点,探索地壳运动的现象。其《地质力学》就是生气运动变化的作用力学。(按:李四光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据此,地球表面的山脉冈阜丘陵,即是地球内在生气运动变化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在地球表面,没有理想的平地。这些山脉冈阜丘陵,在中国风水术统称之为龙。
再者,生气是“土生气,气生水”的,凡属生气旺感的龙脉必定里随龙水。故而杨筠松风水术,要知道生气运动变化的情况,就是察审龙脉和其随龙水的势与形。这就是形法的由来。
 
 
第三节                                        论龙
 
郭璞《葬书》乘生气的内乘龙气,是中国风水术主要的课题,即是大家说的“寻龙点穴”,其实是先点穴后寻龙。在阳宅称为选址,在阴宅称为点穴。
由于山脉是地球内在生气运动变化在地表的表形态,它变化多端,碗延曲屈,其形态,好象龙,所以把山脉称之为龙。
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是至高无上,古人把帝王比拟为龙,如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触怒了皇帝,称为触怒龙颜。它可以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左右一切,中国风水把山脉称之为龙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关于中国风水形法的书籍,虽然是很多,但没有理法的多而复杂,因为理法的书是理性认识,每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共一事物,各个人的看法是不相同的,此为理法风水书所以复杂的原因之一,其次由于理不是直观的,是无形可见的,可以凭主观乱说一通,信口开河,特别是所谓“大儒”,像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撰的《发微论》,文章秀丽,头头是道,谁也不能说它一个“不“字。可是阅读一遍,将一无所得,对风水知识捞不到一点油水。他如道净和尚的《入地眼》。蒋大鸿的《天元歌》……等。都是信口开河,若对中国风水外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是乱说甚么?
龙法到不然,山脉到处有的是,是众所周知的。它起高峰,你不能说它是低峰。形如之玄曲屈,你更不可能说成为“硬直“。水的攸扬清彻,你也不可能说成是混浊污秽,只可能节外生枝和锦上添花。
中国风水形法书的论龙,大都是节外生枝锦上添花。所有形法书,都是从昆仑山起,我认为没有必要,除在昆仑山点穴寻龙外,若在其他地方点穴寻龙,根本就与昆仑山不发生任何关系,又如前述徐继善《人子须知》论龙,所谓太祖山与少祖山,根本就没有办法临场分清。甚么父母山,孕育胎息山,特别甚么虾须,蝉翼,就是节外生枝。在龙的分支方面,有大干小干,大支小支,支中有干,干中有支,而且还有什么旁正。道理说得很客观,可是到山寻龙,你能知道什么大干小干?那条龙脉是干中之支?支中之干呢?这不是等于说空话吗?
龙(山脉)是有分支的,只可以分为干龙和支龙,或称主支和分支,或称干脉和支脉。不要搞得那么复杂,作者既花尽了脑汁,又浪费了时间,读者阅读得头晕眼花,结果没有一点心得。
一.            太祖山和少祖山
要明白或区别什么是太祖山少祖山,首先要明白主位。
中国风水对山脉(龙)的概念,或者称为范畴,认为整个地球表面都是山脉构成的,除去山脉以外,就是随龙水,随龙水是在龙脉的上面,不占地球表面的面积。因为生气内在的对立面就是五土和水,五土就是山脉。你说太祖山少祖山最高大而分支多吗?漫漫遍地球的山脉,那座山才能称为高大而分支多呢?那只有一座山,那就是喜马拉亚山脉的额耳齐斯峰(二十年代)。那全地球只有一座太祖山,其余的都是少祖山了。因而,所谓太祖山和少祖山,是以穴场为主位,即某山是某穴的少祖山或太祖山,不以主位而定,是无法定名为太祖山和少祖山的。
其次要明白内乘龙气和外接堂气的关系。
关于内乘龙气,郭璞《葬书》说:“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原其所始的山,就是少祖山。怎么是原其所始呢?穴前随龙水的源头的山,就是该穴的少祖山。而且必定有分支,一般来说是比较高大,但也有前峰或后峰较为高大的。
阴宅坟墓风水,由于其所占面积小,不会跨龙建筑,因而只有一座少祖山,随龙水有穴前二水交会的,以贴龙身的最短随龙水源头为少祖山。
阳宅风水则不然,未跨龙建筑的,只有一座少祖山,跨龙建筑的大阳宅,如工厂等,无论是跨龙多少,以随龙水而定,每条随龙水有一座,如有二或数条随龙水,就有二至数座少祖山。
群体聚落阳宅,如乡村.集市.城市等,有的阳宅建筑占了整个明堂,那么,明堂内所有随龙水源头的山,都属于聚落的少祖山,其中每座阳宅堂前的随龙水,源头山就是各该座阳宅的少祖山。
总的说来,凡属内乘生气的祖山,都称之谓少祖山。
外接堂气,即郭璞《葬书》说的:“外气所以聚内气”的外气。指的就是阴阳宅的周围环境。以现代来说,周围环境包括了所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古代指的阴阳宅周围罗城及罗城内明堂的所有山和水。直接影响阴阳宅的,也即与人发生风水关系的,就是山和水的自然环境。所有这些山和水,都相互为内气和外气,阴阳宅建筑地(穴场)的来龙和随龙水自称为内气,其余都属外气的范畴。外气,其随龙水最长最远源头的山,或明堂罗城诸水源头最远的山亦即罗城诸山共有的祖山,就称之为该穴场的太祖山,换句话,就是内气和外气所有的山和水,都是来自太祖山。
有许多城市,特别是多水口群体阳宅的城市,其太祖山不只是一座,而是多座太祖山的。如广州市的东江源头太祖山和西江源头太祖山。
其实,太祖山对风水价值是无关紧要的,对堂气(外气)的要求是穴场望得见的峰峦,要尖齐高耸,方园秀丽而得位,如此遥远的太祖山,没有必要去审察。籍此以明白其名称而已。要严格的合乎逻辑的说起来,太祖山只有一座,那就是穴场和朝应峰砂,即内气和外气所有的山脉都是源于太祖山。
二.            干脉与支脉
或称干龙与支龙,正龙与旁龙,主龙与分龙,母龙与子龙,都是指这两种龙脉,为了区别《葬书》中说的陇龙与支龙。这里就称为干脉与支脉。《人子须知》中说的大干小干,大支小支,支中有干,干中有支,是笔糊涂账。在漫漫的山脉海洋中是没有办法来认识或区分的,只要你到实地上山临场勘察,纵然爬了一整天的山,恐怕也找不到哪条是干龙?哪条是支龙?什么龙脉是支中的干?什么龙脉是干中的支
所谓干脉,就是由少祖山直通穴场或宅基地的山脉。从干脉身上的分支,即是不能够通向穴场或宅基地的山脉,都属于支脉。其判定并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风水先生常说“寻龙点穴”,这是一句千百年来的外行话,真的去寻龙,漫漫龙海,到哪条龙上去寻龙?哪条龙上才有穴可点呢?只有在明堂先察堂气而后点穴选址,然后由所点穴的入首龙起,逐节以八字分水的方法去寻龙找少祖山。由入首龙直达少祖山的龙脉,就称之谓干脉或干龙。所以应该称为“点穴寻龙”。
怎样识别支脉呢?找到了或者说先认识了干脉,干脉的分支就是支脉了。但是不先识别支脉,也就无法辨认干脉,没有找到干脉,哪来的支脉呢?
假设寻龙由入首龙到峰顶,左边有一支脉,右边也有一支脉,右前方也有一支脉。这三支脉,何者为干?何者为支呢?那就要先识别支脉起,除去了支脉,才可以沿干脉寻龙,支脉有两点特征。(一)支脉比干脉短,(二)支脉不能直达少祖山,因而支脉一定可望见或容易望到界水。根据界水辨别支脉,余者即是直达少祖的干脉了。
三、陇龙和支龙
郭璞《葬书》说:“陇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又说:“支葬其巅,陇葬其麓。卜支如首,卜陇如脚。”从这里我们知道郭璞把龙脉分为陇龙和支龙两种。并且知道陇龙是峙于地上面的,那支龙是伏于地中,即说明陇龙是峙于地上高大的山脉,支龙是伏在地中低小的山脉。可是他没有表明高大到什么程度才称为陇龙,低小到甚么样才称为支龙。用什么标准才能衡量它?
要注意“伏于地中”的地中二字,如果龙脉是伏于地表面以下,称为伏于地中,那就没有什么支龙了。郭璞的原意,伏于地中是伏于大明堂以内,即是伏在平原,因而有许多古代风水名家把它解释了。即所谓陇龙,是指山地龙。所谓支龙,是指平地龙。
说到简单,可是明堂内群龙聚会,所有山脉到头都伸向明堂为罗城,只有少数的伸向明堂以内。而且伸向明堂内的龙脉,有高大的,也有低小的,高大的龙脉既有低小的冈阜,低小的龙脉也有高大的山峰,如何才能区别它是陇龙或支龙呢?
郭璞《葬书》早就告诉我们了,其云:“夫人之葬也,盖亦难矣,支陇之辨,眩目惑心。……”要分清陇龙和支龙,是要迷眩心窍的。这一问题,千百年来没有得到解决,人云:“陇龙是山地龙,支龙是平地龙。”我亦云:“陇龙系指山地龙,支龙是指平原龙。”
要弄清这个问题,即辨别陇龙与支龙,还是要从乘生气说起,
乘生气是内乘龙气,外聚堂气。《葬书》说的“外气所以聚内气”。靠的就是明堂周围的罗城,即是环绕明堂的山脉,或称峰峦。重重密布,出水口要交牙封闭,所谓“水口交牙,内局宽”,才可以外气聚内气。相应的,即罗城内所有的阴阳宅,都不可以高出罗城以及水口左右砂。
明白了“外气所以聚内气”的道理,识别陇龙和支龙,就不会眩目惑心了。
前面《葬书》说了:“支葬其巅,陇葬其麓。”平地龙要葬在山顶,而山地龙要葬在山脚下。平原龙点穴要点在头上,山地龙点穴要点在山脚。据此,所属明堂内的龙脉,其山顶包括阴阳宅在内,其高度没有超出罗城及水口左右砂的,就称为支龙。因而“支葬其巅”。反之,所属龙脉的高度,超出了罗城及水口左右砂的,就称为陇龙,因而“卜陇如脚”。
四、龙的驳换与过峡
龙的剥换与过峡,是《葬书》说的“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的生气运动变化的表现形态。也即生气内在五土和水对立面的斗争——统一——斗争的往复过程的反映,是《葬书》说的“土行气行,物因以生”的生物过程。
所谓剥换,就是运动变化的含义。剥,是剥夺或去皮的意思。换,是调换,更改的意思。剥换,就是生气内在运动变化的量与质的互变过程。杨筠松称为大变小或小变大,廖禹释为粗变细或细变粗。其实剥换的范畴,包括了龙运动变化的方向……等等。如《葬书》说的,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尖齐高耸,方圆秀丽。以及势如戈矛,势如惊蛇,形为燕巢和童、断、石、过、独五不宜葬等是。都属于龙的剥换形态。
所谓过峡,在这里峡的含义是两座山相连,而不是紧靠,中间连接部分就称为峡。就是从这座山,经过连接部份而度过到彼山。就称为过峡。这是古人对龙的剥换的特殊状态而命名的,其实它仍属于龙的剥换范畴。即属于生气运动变化形态之一。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龙脉的大剥换状态。
古人对过峡的要求是“峰腰鹤膝”,即两头大,中间小。从此座山由大变小而下降,谓之束气。中间之玄曲屈活泼如蛇行而度彼山。彼山则由小变大而高展,谓之展气。就表明生气的运动变化旺盛而有力。
除此,附带要提出的,几乎所有中国风水的形法书,都说测定龙的剥换方位,在过峡处下罗经(罗盘)。这是没有通过风水实践的大错误。因为过峡不是直线形的,而是曲屈不定形,绝对找不到放罗盘的正确点。正确放罗盘的地点,应该在龙运动变化变换方位的转折点放罗盘。在“过狭处”是无法放罗盘的。
五、龙的入首
通常说的“入首一节”。本来是指龙剥换到头的最后一节龙。《葬书》说:“界水所以止来龙”。就是说明龙的到头是在三叉水交界处。但是由于点穴应点在龙尽气钟处,因而所谓入首一节,就应该自穴场中心至入首龙的峰顶,才称为入首一节龙。这是指个体阴宅和个体阳宅而言。
在群体阴宅(公墓区)或群体阳宅(乡村、集市、城镇等)而言,就不以穴场中心及阳宅基地为准的。而是从龙尽界水至龙身最后驳换的转折点,称为群龙聚会中,各该龙的入首一节龙。
六、龙的形体
祖山,无论是太祖山或少祖山,都是穴场生气的供应站,《葬书》说的“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原其所始,就是原自祖山,因而太祖山或少祖山,就是原其所始的母山,其形体贵于高耸,五土四备。支脉繁衍,峰峦方圆秀丽。
龙体,指的是从祖山开始,至龙尽界水止的整个龙的运动变化形态。它是生气内在五土和水对立而、斗争、统一、斗争而生物过程的表现形态。因而贵于饱满,体现生气充沛。贵于郁草茂林,体现生物能力的强盛,贵于端壮秀丽,体现内在生气素质纯正。
它如行龙,贵于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剥换,贵于分支多而有迎有送,过峡的蜂腰鹤膝,落穴的禽伏兽蹲,龙盘虎踞……等等,都是高贵的龙的形体所要求的。
至于古人说的金鱼、虾须、蝉翼……等,在地球表面是找不到的,是无中生有,故弄玄虚。纵然世界有如此的宝地,也不会有许多,非但与乘生气不发生关系,而且也不可能,即不利于建筑阳宅和阴宅。
七、其  它
中国风水论形法的书,也是很多的,如若在古书上面去学龙法,将会弄晕头脑。以浅见,具备了上述的龙法知识,就是足够了。如徐继善所述的,大干小干,大支小支,支中有干,干中有支,有谁到山上能分别干与支呢?
又如缪希雍《葬经翼·原势篇》说:“夫山者,宣也,其气刚。川者,流也,其气柔。”有谁能说明山是如何宣?其气如何的刚?水是如何的柔呢?
又云:“其川源之襟带也,回环重复,情与之偕,会为江湖以蓄其气,啬为尾癌以固其去。”文章写得堪称秀丽顺雅,读起来快口神怡。可是江湖既是蓄气之所,就不用去点穴寻龙了。只要葬在或住在江底或湖底的蓄气之所,便是万事大吉。
说实在的,凭我四十余年的经验,审龙由入首龙逐节逆而上,审龙至少祖山,就足够了。其它什么支脚桡棹:高祖,曾祖,太祖,少祖,父母胎息孕育……一概都不要去管它,撰形法书的古人,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什么是父母儿子。
 
第五节                           论穴
 
风水勘察,主要在点穴,因而点穴是风水术最主要的课题,点穴要中的,必须洞悉生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所以要寻龙证穴。
点穴与寻龙是二位一体的,不懂得寻龙证穴,点穴是盲目的。不懂得点穴,寻龙是徒劳而无功的,寻龙是探索生气(龙气)的运动变化规律,点穴是寻找人们所需的生气发生万物的处所。在风水阴宅是寻找埋葬死者的葬口,在风水阳宅是住宅基地或落村,市镇,都市的选址。
掌握了生气的运动变化规律,点穴工夫就易于反掌了。
近代,特别是自宋代蔡元定误删误释郭璞《葬书》后,王伋复古八宅,胡舜申进行风水“革新”后,几乎所有风水术者,都是对风水的门外汉,其所撰风水书,都是坐在书斋内写的文章,在纸上谈兵而已。
一、论生气(龙气)的运动变化规律
龙的分支繁衍延伸,即龙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即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的地壳山脉有一定的散布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只要您从事于寻龙证穴工作,在实践中一定可以发现地壳的绉纹即山脉,都是脉脉相连的。偶尔看见没有相连接的断山,它的地纹也是相连接的,而且在地层深处还有石骨相互连接着。所有山脉都是从大山趋向小山,从高峰走向平原。《葬书》说的“过水所以止来龙”是郭璞的直观感应,而且也仅仅是说“止来龙”,而没有说是“止生气”。生气是不断的永恒的运动变化,任何东西也不可能阻止它。如果阻碍它的运动变化,世界万物都不可以生存。《葬书》不是说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土行长行,物因以生”吗“?
从我国的山脉而言,其大方向都是从西或西北往东或南东方向延伸,其中虽有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以从某方向和某方延伸的,也正说明生气不是形面上或机械的运动变化,而是随其内在土与水的对立面斗争——统一的结果。虽然如此,但它仍然有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那就是从大山趋向小山,从高峰走向平原。即是生气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其次生气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
郭璞《葬书》说:“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行乎地中,是生气在地表下面运动变化。生乎万物,是生乎地表上面的万物。可见生气是由地下往上运动变化的。如果它向地中,就不可能生万物。这一规律是与地心引力背道而驰,也可证明地心引力亦为生气所生,统率于宇宙的生气动能之内。
从上述可知生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是永恒向上而向前的。
 
一、             如 何 点 穴
根据生气向上向前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在龙脉的脊上便形成一条龙脉剥换分节的屈曲气流线,所有行乎地中的生气,都是随着这条气流的方向,平行的向前运动着。
事实可以证明,在福建省长乐市梅花镇海边朱某在果园山上扦的一座墓,开金井露出的地层都是顺入首龙的方向,而且大乱石在底层,次大的上一层,又次大的是第三层,逐层上去是细沙,层次分明,后来发觉是五十年代初,解放军挖战壕堆的乱土石。经过四十余年的长时间,变成今日的层次,是被生气冲刷而成的缘故。足可证实是生气运动变化所作的功。如果是地心引力所作的功,那就是比重大的在下层,比重小的在上层,决不是体积大的在下层,而体积小的在上层。
因此,点穴就可抓住生气向上向前运动变化的规律,在龙尽处进行预点,然后由入首龙逆龙而上,逐节审视,至少祖山,以作来龙证穴,证实所点的穴扬,是否正确中的。
大凡来龙龙势旺的龙,其穴成凸形,即《葬书》所说“势与形顺”。否则为“势与形逆”,也有在龙身中途结穴的,其高度一般不会高于该处的水口砂,其落穴一般在星辰的高处。
也有“若马之驰”的龙段,其落穴在中途的突起部,穴之前堂必定有一块平地。生气旺,其平地大,生气不旺,其平地小。
历来风水先生说的,或在书上面写的,穴分窝、钳、乳、突是靠不住的。同时穴也不限于这四种,例如直椭圆形如横椭圆形,既非乳形,也非突形。又如三角形,其顶非乳又非突……。总之穴形是因龙的来势而决定,千变万化什么都有,也有无形可见,在龙剥换的转折点结穴的。
窝形,一般是生气不旺才成为窝形,非《葬书》说的“若橐之鼓”。《葬书》说的“燕巢”是不蓄水的,左右脉成半园,前面钳口对中而不靠拢成倾窝形。若是朝天窝形,中间必蓄水是不可葬的。中间若不蓄水,必是沙砾之地。更不可葬。
钳形,一般是指有龙虎抱卫。但龙虎不可高于穴位。《葬书》说:“龙虎迹乎冈阜”,那是顶好的穴位了。若不是指龙虎的钳形,其它钳形,就要分散生气,绝对不是好穴。
乳形,是说丘山之丘。突形,可能是说凸起的形状。这都是说明生气旺盛的穴形,但必须来龙气旺。否则是“势与形逆”。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可高于水口砂,来脉要与乳并平,生气贯穴才旺。
其余什么狮形、狗形、蛇形……都是由误释《葬书》所致。葬耳、葬鼻、葬角……更属错误。
总之,点穴的要诀,是要看生气的来与去,以聚生气为的。
 
第六节                论峰和砂
 
一、峰与砂的区别
中国风水的术语:消砂纳水,二十八宿五行消峰纳水。其中的峰与砂,千百年来,都是你云,我云,人云,我亦云,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峰?什么是砂。
《辞源》载:“砂,石之极细碎者也。”这种砂,搬到风水学是释不通的。又载:“消砂,堪舆家以墓前高处为砂……。”如此解释,也未免太含糊了。墓前高处,把峰也包括在内。若是墓高于砂,则墓前没有砂了。
《辞源》还载:“峰,山之直上而锐者曰峰”。那么山非直上,而非锐者,则非峰也。由此看来,《辞源》所载,风水术语以及人云无论是峰或砂,都可以概括指的都是山,是地球表层的突起部份。其中孤突起而较高的,就称之为峰。那么,非孤独的突起部份较低小的就称之砂了。
如此的峰和砂的概念,还是不够明白,因为这高与低,没有什么标准来衡量,还有必要深入的探索。风水术语常说龙虎,下关砂,下手砂。所有这些砂,都不是孤独突起的,特别是龙虎砂,是蜿蜒的冈阜,即《葬书》说的“龙虎迹乎冈阜”。但是所谓下关砂和下砂,下臂砂,都是指的水口左右二砂,却不一定“迹乎冈阜”了。若是迹乎冈阜,就不可以关闸出水口,不可以聚生气了。因此,所谓峰和砂,不可以因山的高低大小而分,应由它形状是否蜿蜒而分。即,凡属山是孤独突起的就称之谓峰。非孤独突起,而是蜿蜒突起的,就称之谓砂。
如此的概念,还存在一点小问题,那就是要与龙脉加以区别,如果称砂为蜿蜒的山,龙脉就是蜿蜒的山,砂与龙脉不就混在一起了。所谓龙脉,其长度是无限止的,所谓砂,就是有一定的长度,或某一节才可以称为砂,例如水口砂,就是限止了长度的称谓。
二、论峰砂
山之突起者为峰,到明堂,或者说到旷野,在周围所看到的山,都可称为峰,在风水学形法,是属于形的范畴。《葬书》说的“百尺为形”,即在近处看到的都是形。“看到的”,是说明在视线以内的。《玉尺经·逐吉赋》也说过“三吉凌云,虽十数里何嫌于远。六秀插汉,纵数百步亦不为疑。”也是说明论峰是不论远近,只要看得到,望得见就算数。
郭杨曾风水乘生气是内乘龙气外接堂气,因而论峰也分为主峰和宾峰。
所谓主峰,即是内乘龙气的峰,自穴场两边随龙水所界内,玄武来龙山脉突起的峰峦。以及龙尽处界水内的左右龙虎砂,都属于主峰或主砂。也可称为内气峰砂。
所谓客峰,也称宾峰或朝应峰。自少祖山至穴场,两边随龙水界水外的峰,其中古人把水口左右的低峰而称为下臂砂,下关砂,下手砂,或水口左右龙虎砂。而把对峙的高峰,称为华表。水口中间横截的砂,而称杆门……等。所有客峰,还可称为外气峰或堂气峰。
峰的形体,一般要求端壮显赫,尖齐高耸,方圆秀丽,郁草茂林。如《葬书》说的,形如龟,鹤,琴,剑,旆旗,文笔,库柜……等等,以及乾马暄天,坤牛望月,艮狗依市,巽鸡鸣阙,太微临卸,南极星辉,金陛步武,玉殿传书。(兼论方位)总之,峰以气通物应,符合自然景观,望之令人心旷神怡为佳。忌以隐迹抛踪,抱头侧面,奇形怪状。如《葬书》所说,形如投算,形如乱衣,形为灰囊,形如覆舟,形如横几,形如卧剑,形如仰刀。《逐吉赋》所说,掀裙舞袖,水瓢盂钵,偃月卧尸,剑戟牙刀。凡令人一望生厌的山峰,在所不取。
凡属朝应峰砂,必须朝海拱辰宾主识心。主客相迎,即是四势峰砂都伸向穴场,如同天空星斗都拱向北辰星。
 
三、青 龙 白 虎
1、四象的龙虎
一般风水术者,对于龙虎是认识不清的,都认为是左青龙,右白虎,因而把左边的山就称为青龙,右方的山就称为白虎。甚至有把凡属左边的房屋,水流……等都称为青龙,右边的称白虎。如果以四象而论方,那是没有错误的,如果你从事风水实践的时间长了,对中国风水作了较深入研究,一定会感觉这个概念有错误。
郭璞《葬书》说:“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因此,以四势论方,如上述所称是错误不大,但要注意一点,即是“称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并没有包括什么青龙房屋和青龙水流,也没有说有什么白虎其它的什么。而且它还明白指的是“砂”,而不是峰。应是说穴左右的山,不宜太高,太高了会压穴场,故而有些术者说“青龙不怕高万丈”,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以四势而言青龙白虎。
郭璞《葬书》还说:“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又说:“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这是说的龙虎有所不同了。第一上述是“砂”,而这里说的是“冈阜”。第二上述的是“四势”,这里说的是“卫区穴”。
砂,虽然不是指碎右,也不是指峰,而是指比峰要低一些的山。冈阜都不是砂,更不是峰,而是比砂又要低的冈阜,而且是低得看不见的“迹乎”。为什么要那样低的龙虎呢?请往下阅读。
2、卫区穴的龙虎
郭璞《葬书》说:“外气所以聚内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如此说来,龙虎就有两个任务,一是引导外气来聚内气,一是卫区穴。前者应该在形法方而,是属于外气形法。但是龙虎本来就是入首龙的分支,与穴场是一体的,是先天的内气范畴。因而龙虎既是内气,为要引导外气聚内气,所以就兼任了外气。兼任外气的目的还是为了卫区穴而服务。因为有了卫区穴而服务。因此,穴场与龙虎的中间,就绝对不可以有水流。因为有水流隔开穴场,就不是主龙,而是宾阜,宾砂,或宾峰了。同时也不称为引外气来聚内气,也不可以“卫区穴”了。为甚么呢?还是要以“乘生气来说明”。
生气是沿龙脉的分布面向前向上运动变化的。共一龙脉没有分脉的主脉生气是共类共性的,就是说,它的元素质量和水量是一致的。如果穴场与“龙虎”中间有水流,那么它就成了分脉而不是主脉。主脉和分脉的生气就有差别。如果所有的生气都是一样,我们也不需要去点穴寻龙,所有的穴都是一样的。
同时分脉的随龙水也和主脉的随龙水不一样,非但主脉的随龙水较分脉的随龙水的流量大流程远,而且它的质也起了变化。因为分脉已经生了分脉的随龙水。此其一也。
其二,入首龙没有分脉,生气往前向上的运动变化,龙尽气钟处,若龙虎高了其同类生气分流龙虎而去,促使龙尽而不能气钟。因而龙虎必须“迹乎冈阜”。此其二也。
再者,若龙虎高于穴位,非但龙尽而气不钟,而且使穴位明堂狭小,甚至没有明堂,以致外气不可能聚内气,成了所谓“钳形”。
还要注意的,在龙尽气钟分左右龙虎处,最好结成突穴,切忌低凹。同时龙与虎都必须向穴位弯曲,忌“虎踞”,而不可朝外,龙虎都得朝内始可外气聚内气,才能达到龙虎所以卫区穴的目的。
总而言之,所谓青龙白虎,是有两个概念,一为四势而分,所称是青龙方和白虎方,一为卫区穴而分,所称为青龙和白虎。(没有方位)
 
第七节  论 水
 
一、水的概念与范畴
在第一篇第一章中,已大略介绍了水有两个概念,即微观概念和宏观概念。
   1、微观概念的水。郭璞《葬书》说:“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行乎地中,谓之生气。”又说:“土为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为水之母,有气斯有水。”这里说明了,生气就是阴阳气,是行乎地(球)中的,而是土生气,气生水的,推而论之,所谓阴阳气,就是土和水,土属阳气,而水属阴气。
所谓土,是《葬书》说的“五土四备”的五土。古人把各种化学元素归纳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类土。因而,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就是各种元素和水的合称。在地球世界,具有各种元素和水的,只是地球。其它任何万物之一的物质,即任何物质都不可能具有所有的元素,包括现阶段人尚未发现的元素在内。所以地球内在的对立面就是五土(各种元素)和水,也即是生气内在的对立面,阴阳二气。
生气内在的对立面五土和水,是“行乎地中”的,我们用肉眼直接看不见的,是五土中所含的水。因而是微观概念的水。
《葬书》又说:“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说明了生气在地(球)中发生运动变化,发而生乎地表外的万物,即是说,世界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因而世界万物也都是生气,这样,生气生生气,就构成了地球领域的物质世界。
从上述不难理解,生气生万物是有两种类型,即一、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万物的一种生气;二、是万物生万物的一种生气。前者是五土四备的,即是所有元素,在春夏秋冬四季,永恒存在的,可以称为五土或全元素的生气,而世界万物为其所生,是属于母气的范畴,其内在的五土及其含水的水,是属于母气微观概念的水。
另一种是由母气所生万物中的生气,这种万物中的生气内在的土与水,就与母气的内在的五土,即全元素和水的水,不会相同,而是若干元素和水的水。这种水和母气内在的水一样,也是看不见的,而是母气所生的水,可以把它称为子气微观概念的水。
子气微观概念的水,非但与母气微观概念的水有所不同,前者是全元素,后者是若干元素。而且子气微观领域的水与子气微观概念的水,也是各个不会相同的。即是说,非但万物中的茄子和辣椒内在的微观概念的水有所不同,而且每个茄子与其它茄子内在的微观概念的水,都不会相同。因而凡属母气生子气,或子气生子气内在微观概念的水,都属于子气的范畴。
2、宏观概念的水。是《葬书》说的“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是说生气是在地表内运动变化的,即是说在地球内运动变化,发而生乎在地表外的万物。所谓地表面,可以理解为地球表面,包括泉水洞,坑道,涵洞以及燧道等的四壁,因而地表外万物之一的水,诸如江、河、湖、泊、溪涧、海洋的水,以及泉水洞的泉水,涵洞,坑道内的渗水……都是人直观看得见的水,称为宏观概念的水。
微观概念的水,可以人为变化为宏观概念的水,例如万物内在生气,经过高压或某种方式而产生水就是。例如榨豆浆。
二、水与风水的关系
众所周知,地球世界的万物,都是地球内在生气所生,即为母气所生,亦《周易》的太极所生。因而万物都是属于生气的范畴。就是说,地球生气生万物生气,万物生气又生万物生气,生气生生气,就构成了地球生气的物质世界。
生气内在的对立面就是土和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存亡的。没有土,水也不存在。没有水,土也不存在。世界就是五土和水(地球),或若干土和水(万物)的世界,因而土和水是同等重要。
郭璞《葬书》说:“葬者,藏也,乘生气也”,中国风水的主旨,就是乘生气。所谓乘生气,就是乘土气和水气。
中国风水,亦即中国建筑对阴阳宅的选址点穴与建筑,就是内乘龙气和外接堂气。内乘龙气,就是内乘龙脉的若干土和水气。外接堂气,就是适应和改造阴阳宅周围环境万物的若干土和水气。这在杨筠松风水术,即郭杨曾古法风水术的实践中,就体现出来了。
内乘龙气,即内乘龙的若干土气和水气。这种龙内在的生气,肉眼是看不见,除非是全面的,彻底的发掘,进行化验,是无法实现的。但是龙的随龙水为龙的生气所生,即是龙内在的若干土和水,在其随龙水就可以体现出来,因此,郭杨曾古法风水术,为探察龙气,即龙生气的旺盛与否,所采取的乘龙气的手段,就是察龙观水。察龙,就是观察龙的势和形,察水,也是观察随龙水的势与形。
外接堂气,和内乘龙气一样,是观察阴宅和阳宅周围环境的土和水,古人把周围环境,都归纳为明堂罗城以内的山峰和水流,因此采取的手段,就是消峰和纳水。从客观来说,周围环境,应该包括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孟母择居,是因孟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断机教子,就是因孟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者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特别是社会环境问题,有待我们今后作深入的探讨和改进。
 
三、如 何 察 水?
生气内在对立面是土和水,因而水的良萎,就完全表达了生气的良与萎。察水大抵可分下面几个方面。
1、在水质方面,是首要问题,它可以表达生气的素质,因而要求悠扬清沏,忌于混浊污秽。《葬书》说:“沐浴本带桃花,悠扬清沏女反贞贤。”其意是说,沐浴水本来是主淫乱的。但是由于它的素质好,即悠扬清沏,非但不主因淫乱,相反的要主应女为贞贤,就充分表明察水最重要的是看水的素质,如古人说的山环水抱,故然是好,若不悠扬清沏,而是混浊的污秽水,水抱能聚生气,所聚积的生气,也是秽气。
2、在水势方面,是表明生气运动变化的缓急。《葬书》说:“朱雀(指水)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是说明堂水(明堂内的水)要源远流长,表明生气的旺盛,非但要看不见其来,而且还要“其去无流”,即看不见流出水口,而且在转湾处要有停留,好象是舍不得流出去,表明生气的聚蓄。所避忌的水势不要湍急有声。所以瀑布只宜于风景区,而不宜于住宅区。
3、在水形方面,贵于之玄曲屈,环抱有情,才可以“外气所以聚内气”。如徐继善说的卫身水,腰带水,九曲水……等都是好形的水,所说的暗拱水,入口水,特别是所谓仓板水,指的是田园水,其质一定不良,因为田园水都是杂水,耕田要施肥,天旱要遭旱灾。
水形最忌直流直出水口,尤嫌直射穴和直射住宅,经验证明,凡属冲穴冲住宅者,皆主灾祸。
尤要注意者,水贵中和得位,刘伯温所言的水,无论是溪涧,亦系江河湖泊,穴前或宅前明堂都要低于穴场和宅基地,而不即于近水者。其他察水之法,请详理气篇。


理法
第一节   理法的概念及范畴
 
理法,本名理气,在中医学指的是调理人体的气,如气逆则降,气虚则补等。在古代哲学家,如张载、朱熹、王守仁等人,指的是“理”和“气”的关系。“理”指的是事物的条理,准则或规律。“气”指的是宇宙之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这对理气的释义都很抽象,特别是对“气”的释义,很不具体。
杨筠松风水术对“理”的释义是理解和处理。对“气”是指生气,即元素和水。理气,就是首先理解生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即理解生气内在元素和水斗争、统一、斗争的往复情况。进而加以处理,即适应、利用、改造生气为我用。简而言之,所谓理气,就是理解和处理生气。理解和处理生气的方法,就称为理法。
其实,中医学所指的“气”也是生气,也是元素和水的关系。例如“气虚”,指的人体内缺少某些生气,即缺少了某些元素和水,属于内气。补,就是补外气,就是以外气来填补其内在缺少的元素和水。因而中医学指的气,也是唯物的。治病的方法,也是内气和外气的辩证。因而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存在的。
郭璞说的:“生气行乎(运动变化)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也属于地表外的万物之一,为地(球)中生气所生。因而中医学所谓的“气”,与杨筠松风水术所谓的气,是同一概念,地表外万物,不具备所有元素。而是具有若干元素。应归类为地表外生气的范畴,而地表内,即地(球)中的生气,是具备了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是属于地中生气的范畴。
中医称为儒医,当然是属于我国儒、道、佛三大哲学家之一的儒家。以孔仲尼为祖,以“仁”为核心,宋代以朱熹为首的理学,也是属于儒家,其哲学系统庞大而复杂。儒家的所谓气,既有具体的如中医学,也有很抽象的,如理学。道家,以李弭为祖,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从无到有,有生于无”,逻辑性很强,但是很抽象。佛家,那就把“气”神化了。风水学的主导,郭璞《葬书》的理气,其理论,既有系统,更合逻辑,生气的内在对立面——元素和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物质。
 
第二节   形法与理法
 
上节说过,理解和处理生气的方法,称为理法,察识“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方法,即观势察形的方法称为形法。形法与理法,都是为了处理元素和水,即适应、利用和改造为我用。是共一个目的,是一体的,不可以截然分开的。
前面说过,山脉、峰峦、冈阜……是“行乎地中”生气的内在对立面(所有元素和水),运动变化(斗争)和静止聚集(统一)在地表的表现形态。观势,如行龙的、驳换、过峡,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峰砂的尖齐高耸,方园秀丽,水的悠扬清沏……等,是理解生气运动变化的缓急、强弱和大小的情况。察形是理解生气的静止聚集生物情况。都是为了理法中的理解生气。因此,形法与理法中的理解生气是同一范畴。
形法是理解地中生气运动变化在地表的现象,理法才能理解它的本质。
形法是处理生气过程的第一阶段,理法的理解生气,是第二个阶段,处理生气是第三阶段。构成了杨筠松风水术的整个实践过程。
没有形法,便不可能进行理法。没有理法,杨筠松风水术的实践便不能作功。
没有形法,阴宅的点穴,阳宅的选址,就不可能进行。没有理法,对阴宅不可能进行来龙证穴,消砂纳水。对阳宅,不可能进行乘气立向和开窗、放门、室内布局和装设。以及村镇布局,设置交通、文化教育……等设施。
形法是用肉眼直观的感性认识,而理法是集形法的感性认识,进入思维分析研究和处理的理性认识。
形法理论和理法理论,构成了整个杨筠松风水的系统理论,成为杨筠松风水术实践的指导。
郭璞《葬书·原著》说:“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其中的“方”,就是指理法,阴宅的坐穴、立向、阳宅的开设门窗,都是以“方”来处理,因而中国风水术。又通称为方术。
 第三节 察识和理解生气
 
一、以方定性
形法是理解生气,即认识,识别生气的运动变化的现象,理法才可以认识、识别生气的本质。可是遍布于地球内外的漫漫生气(元素和水)大海,充满宇宙的物质世界,如何来理解它的性能本质,以甚么为前提呢?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当然,是以生万物为前提。研究风水,是以利于我们生前和死后的居住条件为前提。就是说,利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为前提。
众所周知,影响人们居住条件是因人因地有所不同。以中国而言,南方人怕冷而不怕热,北方人怕热而不怕冷。北方的萍果到南方种不活,南方的椰子到北方种不生。种活了,寿也不长,更不会结果实。这是因地区而不同。北方人怕热,南方人怕冷,所怕的程度也因人而有异。诚然,影响人们生活生产的因素是很多,其中气象(气温、干湿度)的影响是共性。不仅人的居住及生活生产如此,一切事物都是如此。
中国的气象(气温、干湿度)变化除内在(地球)因素外,外在因素,主要的是太阳照射的因素在空间方面,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所不同,在时间方面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而有异。各个方位有各个方位的春夏秋冬。人的居住及生活生产,是占有空间的,所以杨筠松风水术是以方位定性,中国风水术,所以又称为方术,就是这个道理,郭璞说的“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的“方”。就是说明以方定生气主吉凶的性能。
二、以生旺定吉凶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运行。
春秋时(元前723-元前479年)思想家李弭(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道家的始祖,所著《老子》一书中,以“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其实这一规律给风水界创造罗盘始祖——土圭,就已经证实了。《周礼》记载“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圭相宅,而建邦国都郡”,说明风水家以土圭相宅。又载“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就是说,人们在未发现太阳系中地球的运行规律之前,我国古人就已经在平地竖杆观日影,制造了十二地支的土圭,太阳从东方于寅卯时“升起”,午时“最旺”,酉戌时由西方“入暮”,至地底下面。第二天复由东方升起的。即“升·旺·暮” 规律。
殷代武丁(元前1324-元前1269年)时,昼间以日出为明(升),经大宋、大食、中日(旺)、昃、小食、小宋(暮)七个时辰。
殷代祖甲(前1258-前1250年)时,仍以日出为明(升),经朝、大食、中日(旺)、昃、小食、暮(暮)七个时辰。
周代(前1134-前274年)昼间日出(升),经食时、隅中、日中(旺)、日昳、哺时、日入(暮)七个时辰。夜间为黄昏、入定、夜半、鸡鸣、平旦五个时辰。
至汉代(前206-公元219年)始,代之以十二地支的十二个时辰,日出为卯,食时为辰,隅中为巳,日中为午,日昳为未,哺时为申,日入为酉,黄昏为戌,入定为亥,夜半为子,鸡鸣为丑,平旦为寅。
唐代(618-905年)李虚中(806-820年前后)创年·月·日三柱算命术,由十二时辰的循环演为人生,自出生至死亡入墓的长生十二宫,即、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据五代徐子平《渊海子平》释义:
长生,言物在于发生而出。
沐浴,乃生之初,如人生出沐浴盆中。
冠带,物之长成,堪能运用,如人之顶冠,束带以任其用。
临官,言物之茂盛,即如人之长大成人,用谋为而卓立也。
帝旺,言物有操持可立,精神康泰得其所以。
衰,言物之将老,如人之精血耗散而身体衰弱也。
病,言物之体衰多病,而不能用事也。
死,言物之受病而后至死,无生命也。
墓,死而后埋葬入墓。
绝,入墓而后绝矣。
胎,言物伏于内而未萌。
养,言万物日生长,如人之出生于母腹,始为人也。
杨筠松风水术就以此为步砂,量水的标准尺。其中以胎、养、长生、冠带、临官、帝旺为六秀为吉。沐浴为桃花,衰为中等,不吉不凶。其余病、死、墓、绝为不吉。自成胎为人起,至帝旺止,为人的上半生,余为下半生。《增广文》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都是喻人生的上半生是难能可贵的。不仅人生如此,就是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中国风水术以生旺为吉,衰败为凶,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来龙证穴,或称审龙和格龙。是检验穴场来龙祖山生气是否旺盛,其行龙奔腾、过峡、驳换到入首生气的运动变化情况,以证实点穴的正确与否。
来龙证穴由穴场起,沿干龙(前面说过,由穴场通往少祖山的龙脉称为干龙。)逐节察审到少祖山。入首龙脉线,要求直通穴场以贯穴。降势,要求若水之波,若马之驰。过峡,要求峰腰鹤膝,之玄曲屈。以及中途有否破损……等。少祖山要求从生旺方来。即
金龙少祖山宜从东南方或西南方来。
水龙少祖山宜从西南方或西北方来。
木龙少祖山宜从西北方和东北方来。
火龙少祖山宜从东北方和东南方来。
来龙驳换是很复杂的,大概区分为下列几种。
1、五气中一气到头驳换,即是水火金木土五气中任何一气到头(入首)驳换。如金龙,金龙,金龙到入首仍然是金龙。木龙,木龙,到入首都是木龙。
2、五气循序驳换到头合局。如金龙,水龙、木龙,火龙、土龙、金龙、又水龙……,入首龙与水口合局。
3、四气循序驳换到头合局。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又金生水,水生木……,或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都是四气循序,入首龙与水口合局。
4、三气循序到头合局。为金生水,水生木,又金生水,水生木……。都是三气循序。
5、二气循序驳换到头合局。为金生水,水驳金,金生水,水驳金……。都是二气循序。
6、杂气驳换到头合局。没有一定的五行顺序,是三气以上诸行无序的驳换。如金,水,金,土,木,火,金,木……。没有一定的顺序,也无论是五行中三气,或四气,或有五气的驳换。
其它还有许多形式的驳换,但入首一节一定要与水口同卦,才能称为合局,各种驳换形式以一气驳换的生气最为旺盛,其次就是顺序驳换了。一气驳换,必须与水口同卦才称是龙真穴的。如果是金气一气驳换,而水口又不是金龙水口而是其它木龙或火龙水口,就称为假穴。反过来称为假龙。经验证明,若是点穴正确,用罗盘选点正确,来龙各节的驳换,肯定都与水口共卦的。
要加以说明的,杨筠松风水术,即郭杨曾古法风水术,是用“颠,颠倒”“八神四个一,八神四个二”即七十二龙格龙。郭杨曾“新”法,即郭杨曾胡(舜申)风水术,是用六十透地龙格龙,用七十二坐穴。这是古法与“新”法的区别之一。这也是“新”法乘气极大错误之处。

消砂、纳水

消砂、纳水,属于对外气(堂气)的处理,所谓消砂,就是察审与穴场随龙水隔开,在穴场能用肉眼望见的罗城所有的外砂,外峰。

砂和峰,在中国风水领域,其概念没有严格的区别,一般说来,峰是指山脉的最高部分,如“尖峰”“登峰造极”的峰。山脉除去峰以外,就称为砂,同属山脉的范畴。山脉在中国风水术称为龙脉,所以也同属龙脉的范畴。
消砂纳水,也可称为消峰纳水,实质上就是消纳龙外(非入首龙)的峰,审其与穴场的利害关系。纳水,就是消纳与堂水(朝应水)与穴场的利害关系。
消砂,消峰和纳水,都是以龙身十二宫的标准尺来衡量外气(堂气)对穴场的影响。长生宫的峰砂和帝旺宫的峰砂,并为影响穴场的官贵功名。如“艮丙交峰,登科甲第“……等。峰和砂,是表明外在龙脉奔腾的势,表明影响力量的大小。因而以“尖齐高耸,方园秀丽为贵”。
纳水的水,是指宏观概念的水。所谓纳水,也是以长生十二宫的标准尺来衡量外在龙脉生气(外气)的素质(悠扬清彻)和量(源远流长)对穴场财丁的影响。如对穴场长生宫影响人丁,对帝旺宫影响财禄,因而纳水以悠扬清彻,源远流长,流量大为贵。
总之,消峰纳水,是外气影响内气,内外辨证的。
消砂纳水,是随明堂点穴而进行的,是预测。点穴的良萎和正确与否,最后还必须通过来龙证穴,才可以定夺。
消砂纳水的因果关系,详前载的秘传《玉尺经原本》的《逐吉赋》和《天机赋》。
纳水是用缝针的双山,双山中的干维和地支都是一样。消砂是用缝针双山中的干和维,不用地支。因为缝针是日照方位。干和维是太阳光的初气和旺气,而地支是太阳光的衰气和败气,以干维为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