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Lutetia''s dark side hosts hidden crater 原文来自:ESA Posted: 2014. 10. 8 编译:Melipal 审校:Linq 在司琴星(ESA的罗塞塔号探测器遭遇过的一颗小行星)上发现的沟槽说明,在这颗岩石星球未被看到的一面存在一座大型陨击环形山。 2010年7月,罗塞塔号在与目标彗星会合途中,从距离司琴星3168千米的地方飞过。 在持续大约2小时的飞掠期间,探测器为这颗宽100千米的小行星拍摄了照片,揭示出了整个小行星表面遍布的无数陨击环形山以及数百道沟槽。 在拥有固态表面的太阳系天体上,陨击环形山很常见,它们记录下了一段天体剧烈碰撞的历史。然而沟槽要罕见得多。迄今为止,空间探测器只在火卫一、爱神星以及灶神星上发现了这样的结构。 人们仍在广泛争论沟槽形成的途径,不过看起来其形成与碰撞有关。来自碰撞的冲击波穿过小型多孔天体的内部,让地表破裂,形成了沟槽。 荷兰ESA技术中心ESTEC的研究者塞巴斯蒂安·贝塞(Sebastien Besse)描述说:“对于司琴星来说,假设沟槽是在源区陨击坑周围同心形成的,我们辨认出了300处这样的结构,它们可以归为截然不同的几‘族’,与3个不同的陨击环形山相关。”贝塞是一篇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文章发表在10月的《行星和空间科学》杂志上。 司琴星上其中的一个沟槽系统与马西利亚(Massilia)环形山成协,而另一个与北极环形山群成协,后者由一系列相互重叠的环形山组成。这两处环形山都位于小行星的北半球。 不过另一个沟槽族群指向了一座在罗塞塔号飞掠期间没有看到的环形山,它位于小行星南半球。 由于它是推测而出的,因此获得了“可疑(Suspicio)”这个称呼。与可疑环形山相关的沟槽覆盖了小行星上很大的一片区域,这说明其直径可能是数十千米。作为对比,司琴星上已知最大的环形山——马西利亚环形山宽约55千米,而北极环形山群中最大的一座直径约为34千米。 贝塞补充说:“这3起主要碰撞事件让司琴星的地表大大变形了。 “在其他小行星上发现的沟槽可能也是与碰撞事件成协的,这项研究提供了新知,让我们一窥这些小天体灾变性的历史。” 通过观察司琴星沟槽上后来叠加的其他小型环形山,科学家确定出了这3起较大的环形山形成事件发生的时间。马西利亚环形山据信是三者之中最古老的,而北极环形山群是最年轻的,可疑环形山介于二者之间。 论文作者还研究了对司琴星的其他独立测量,其中包括红外望远镜进行的地面观测以及ESA的赫歇尔望远镜和NASA的斯皮策望远镜进行的空间观测。 在罗塞塔号飞掠之前,基于赫歇尔和斯皮策望远镜的观测推测出的形态模型已经预言,在可疑环形山所在的位置存在一处大型凹陷。红外望远镜的观测表明,小行星的南北半球组分是不同的。 贝塞及其同事提出,一场据信造就了可疑环形山的大型碰撞事件挖掘出了足够多的物质,足以解释观测到的差异 论文的合作者、来自西班牙ESA空间天文中心的迈克尔·库珀斯(Michael Küppers)说:“我们的研究将针对司琴星的数项独立分析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它与小行星背面存在一座大型陨击环形山的观点相符。” ESA的罗塞塔号任务经理马特·泰勒(Matt Taylor)说:“4年过去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还可以从司琴星飞掠的区区2小时数据中学到新知。 “罗塞塔现在进入了研究目标彗星的主要阶段,我们即将迎来大量绝佳的发现。罗塞塔是一架名副其实的小天体探测器,一趟旅途就造访了两颗小行星和一颗彗星。” 编者注 论文《司琴星的线状地貌》发表在2014年10月15日的《行星和空间科学》杂志上。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