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木桶重返人们的日常生活
箍桶匠老顾的漂亮“转身”
顾红达在老杉木上画线。
顾红达这双粗糙的手用起微信来非常熟练。
与传统木桶做法最大的不同在于板和板拼缝间都有嵌槽。
本报记者高戬摄影张健
昨天下午,苏州高新区树山生态村的一间普通民房里,51岁的顾红达在数控木工铣床上车出了一只木桶的壁板,他坐下来歇一会,掏出智能手机,将已经做好的木桶拍照并上传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 顾红达是阳山街道的动迁农民、一个酷爱苏州传统箍桶技艺的木匠。和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人不同,老顾很“潮”,他成功地将现代化的生产手段、销售模式与古老的箍桶技艺结合起来,正努力地将自己的作坊打造成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微型企业。 从“方木匠”到“圆木匠” 老顾是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原兴贤村的村民,初中毕业后学了木匠手艺。 “木匠分为两大类:‘方木匠’和‘圆木匠’。”老顾介绍,“方木匠”是造房子、制作家具的,而“圆木匠”就是箍桶匠,他当初学的是“方木匠”手艺,村里拆迁之前,一直从事造房子、打家具,拆迁之后开始搞家庭室内装潢。 “我虽然是个‘方木匠’,但一直对‘圆木匠’的手艺很感兴趣。”老顾说,2004年家里的老房子拆迁,很多旧家当都丢了,唯有一个洗澡的圆木盆不舍得丢,带进了阳山花苑的新家。 五六年前,老顾下定决心做一个“圆木匠”,他先从弯板脚盆入手,“因为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苏式木桶,掌握了弯板脚盆的制作技艺,其他的各种木桶就能融会贯通了。” 传统的“圆木匠”几乎全靠手工干活,而半路出家的老顾创新意识很强,将家庭装潢中的电脑CAD制图技术和制桶工艺相结合,用电脑画出木板的三维立体图,然后再用手工做出来。 从坚守传统到大胆创新 “这种方法虽然精确,但效率依然不高,第一只脚盆花了我整整三天。” 老顾决定进一步创新,他先后投资了10多万元,添置了数控木工铣床、电动带锯,还自己动手制作了锯床直线轨道、弧度打磨机,这些现代化的装备极大地提高了他的效率,“以带弧度的板壁为例,纯手工制作一片至少耗时15分钟,用我自己制作的弧度打磨机,只要几秒钟。” 传统方法制作的木盆和木桶,最大的问题是底板容易漏水,老顾受到木地板的启发,设计出带有企口的底板,使得整个底板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电脑制图和机械化,实现了生产标准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木桶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老顾说。 在大胆创新的同时,老顾坚守苏式木桶的优秀传统,坚持用老杉木作为原材料;坚持苏式木桶的传统形制…… 从实体店到线上微店 老顾制作的木桶,最初在金门国际商城一个朋友的店里代销,由于质量可靠价格适中,很快就供不应求。现在,他已经几乎制作了苏式木桶的所有品种,还为客户量身订做了一些特别产品,“前不久,通安卫生院委托我制作一个中药汤剂保温木桶,这是我制作的最复杂的一个木桶,不仅体积庞大、外观复杂,里面还有不锈钢内胆、保温管道……” 制作工艺创新,销售渠道同样创新。在女儿的帮助下,老顾学会了玩微信,将产品拍照上传到微信朋友圈,还开了微店。 去年三月,阳山街道劳动保障所针对辖区内的动迁农民举办了“SYB”(start your business,开启你的生意)创业培训班,老顾也参加了。这个培训班让他学会了很多东西:产品要有自己明确的身份标识,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成本…… 现在,老顾为自己的产品设计了一个LOGO,一只传统吉祥物蝙蝠图案,加上subangmutong(苏帮木桶的汉语拼音);从原材料到人工,严格控制成本,至少保证35%的利润率。 在自己的“树山木桶坊”里,老顾正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梦想:让木桶重返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自己的作坊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微型企业。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旧时36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