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术]【小晴病理笔记】——3,植物病害侵染原理 上植物病原生物的侵染原理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发生系一列病变,从病原物接触到植物发病,其中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侵染过程,有时候,而这个过程可以重复发生,形成一个循环,就叫做侵染循环,侵染过程或者侵染循环时间受病原物、作物、环境的影响,时间有长有短。 一、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共分为接触、侵入、潜伏、发病四个过程。 1, 接触期,顾名思义,就是病原物开始接近、接触植物,在这个时期,病原物从不活跃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比如,黄瓜白粉病病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接触到黄瓜叶片上,准备产生吸器等,做好侵染的前期准备。 病菌接触到植物表面 此时如果有保护性的杀菌剂,如百菌清、福美双等分布在黄瓜叶片的表面,那么就会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这就是植保方针中的预防为主的道理所在,但是我们肉眼是无法识别病原物何时接触的,所以,即使植物外表没有出现症状,我们也要使用杀菌剂来进行预防。 在接触期里,也要考虑植物的因素,比如植物在种子时期,外表有种皮保护,抗病性强,不容易发病,而当种子萌发后,长出幼苗,相对来说组织较嫩,在环境合适的条件下,病原物就可以侵入进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苗期,我们要进行药剂灌根处理的原因。 2 侵入期 侵入期是指病原物与植物接触后到建立寄生关系的时期。 病原菌逐渐侵入到植物组织内 病原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侵入植物,主要从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穿透侵入,在这个过程中,病菌可以产生侵入钉、吸器等组织。在外表表现的较光亮的植物,其表皮角质层一般都较厚,抵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就相对较强,从这里延伸到实际生长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叶面肥或者相应的诱抗剂,如氨基寡糖素来诱导植物,使其角质层加厚,从而起到相应防病作用;又如,三环唑可以抑制稻瘟病病菌黑色素的合成,从而使其无法产生侵入钉,无法完成侵染,从而起到防病作用。 三环唑作用示意图 病原菌也可以从气孔或者自然孔口侵入,或者从伤口侵入,这个主要根据病原物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外界环境条件、病原物侵入量的多少和致病性的强弱都可以影响病原物与植物的侵染关系的建立。比如在在低温高湿情况下,灰霉病发生严重,而当温度逐渐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灰霉病相对发生较轻。摸清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根据天气来预判一段时间内什么病害会发生严重,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3,潜育期 病原物侵入植物后,在一段时间内是不显示症状的,在这个时期,病原物进行繁殖、发育,但是,植物其本身就有一定的抗病性,则会限制病原物的发展,然而,当病原物的繁殖发展“占到上风”之后,,就会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最后在症状上就会有所表现,比如变色、萎蔫等等,这就是整个的潜育期。 4,发病期 潜育期结束后,病害不断发展,出现相应的症状,就是发病期。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往往肉眼看到症状出现时,植物已经进入到发病期,而我们常常说的发病初期,其实病原物早已侵入到植物组织中,并且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繁殖发育,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往往需要加大剂量。 接下来以辣椒枯萎病为例,再次说明一下四个时期: a土壤中有残留的枯萎病病菌,也就是尖镰孢菌,在降雨或者一些有利的外力条件下,其接触到辣椒根系,这就是接触期; b当辣椒根尖收到伤害产生伤口时,镰刀菌从伤口侵染进去,并建立相应的寄生关系,这就是侵入期; c镰刀菌侵入到根部之后,在其中不断的繁殖、并且逐渐沿着维管束向上发展,这个时期,镰刀菌逐渐分泌镰刀菌酸,不断破坏维管束组织,最开始一段时间内在外观上没有表现,这就是潜育期; d当继续发展,维管束大部分被破坏或者堵塞后,中午高温,加剧了水分供应矛盾,辣椒萎蔫,早晚水分供应矛盾减缓,植株恢复正常,这就是发病初期,最后整个植株枯死,就是末期了。 病原菌接触植株根系 病原菌侵入植物并不断繁殖生长,完成潜伏期 发病初期 发病末期 二、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发病到后一个生长季再度发病的过程,共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病原物的繁殖与传播、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病害循环是以植物的生长季发病为单位的,它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侵染过程组成。下面举例说明下病害循环: 黄瓜白粉病,以子囊孢子进行越冬,遇到合适的条件下,开始侵染黄瓜,这是整个生长季的第一次侵染发病过程,就叫做初侵染,当白粉病病菌与黄瓜建立寄生关系后,从黄瓜上吸取相应的养分,进行繁殖产生更多的孢子,这些孢子在本叶片上再次侵染发病,也可以依靠气流、雨水、生物媒介、人等传播扩散到其他叶片上,这样就形成了再侵染,就这样直到整个黄瓜生长季结束,田间没有黄瓜了,此时在田间遗留的病残体上形成相应的子囊孢子,下一次黄瓜开始生长时,病残体上的子囊孢子萌发、侵染,循环下去。 我们可以从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入手,来防治病害,比如,病害循环的第一步,初侵染,初侵染是植物发病的源头,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清除上一生长季中的病残体等,减少病原菌的初侵染,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将所有的病原菌的侵染源头清除掉之后,田间没有病原菌,植物自然就不会发病,但是实际生产中,这个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初侵染,从而降低病原基数,从而减缓发病程度。 初侵染,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关系之后,植物开始发病,此时病原物往往也进行相应的生长繁殖,如果在初侵染之前,如果我们就使用相应的杀菌剂来抑制这个过程,比如百菌清、代森锰锌等可以抑制孢子萌发,从而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而当病菌侵染到植物组织内,我们在刚刚的基础上还需要使用三唑类等药剂来抑制病原菌的菌丝体生长,就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 有些植物只有初侵染,说白了也就是整个生长季只发病一次,比如小麦的黑穗病,因此,对其做好种子处理,控制初侵染就可以很好的将病害控制住,而许多病害往往具有再侵染,比如大多数叶斑病就是,初次侵染的病菌孢子,吸收寄主植物的养分及水分,萌发、生长、再产生孢子,孢子再萌发,一代一代得进行繁殖。最终在植物叶片上表现就是叶斑越来越大,小黑点等病原物越来越多,防治也就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防治有再侵染病害的时候一定要保护性杀菌剂与治疗性杀菌剂同时使用,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祝愿大家一切顺利!!! 问题: 1,侵染过程共包括哪几个? 2,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原理是什么?发病前使用还是发病后使用效果好? 3,简述辣椒枯萎病的发病过程,如何针对性防治? 4,什么是初侵染?什么是再侵染? 5,病原菌一般靠什么传播? 答案两天后公布,参与答题者,有农币奖励哦!!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共同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