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强迫症中的情绪处理(一)
2015-01-08 | 阅:  转:  |  分享 
  
强迫症中的情绪处理(一)

回避情绪的原因

在《强迫症中的情绪三重奏》这篇文章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强迫模式中的三级情绪反应,依次是原始恐惧——焦虑(对恐惧的恐惧)——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对焦虑的排斥)。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面对上述感受时,我们的反应往往是不接纳的,排斥的,想要回避的。而正是因为我们一直抱有一种“不想要”的态度,才会使这些情绪相互影响,螺旋上升,不断巩固强迫症对我们的控制力。相信很多迫友会问:“难道有人会喜欢这些感觉吗?排斥好像是一种自动反应……”。经过研究总结,我们发现了五个与回避情绪有关的不合理信念:

控制行为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非常有效,因此适用于情绪。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通过回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当我们开车发现前面的路口正在堵车,那就可以选择避开它,走另外一条道路去往目的地。再比如逢年过节的时候,交通总是非常的拥堵,景区总是挤满了来度假的人,那我们就可以避开这个高峰期,安排其他时间出门游玩。在处理身体以外的事件时,回避策略是非常有用的。当我们面对的是自己的情绪时,这种方法还有效吗?比如有个人怕蛇,朋友约他一起去动物园玩,但是想到自己看见蛇就怕得发抖,他就找了一个理由回绝了朋友。这下他感觉放松了不少,这种感觉其实强化了他下次仍旧采取回避策略的愿望,而这种策略只会让他对蛇的恐惧持续存在并不断加重。

我们总是被教导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周围人这样教育我们“不要哭了,再哭就变成丑八怪了!”,或者“我数到三你必须停止哭闹,否则晚饭就别吃了!”,亦或“你是男子汉,不可以总是哭哭啼啼的!”……甚至还有人会教我们真的想哭的时候就用力仰起头看天空。总之,从孩提时代开始,我们就被教导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地、尽情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因为那样是不礼貌的、懦弱的、任性的表现。所以慢慢的,我们就习惯了控制情绪。其实这种控制往往只能暂时起作用,从长远来说,一味的压抑和回避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周围的成年人看起来好像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还是把我们的记忆指针往回调,想想小时候看到的成年人中,好像没有随便发泄情绪的,他们看起来都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当我们看见墙上的影子感到害怕时,爸爸妈妈就不会。当我们找不到心爱的玩具时会很伤心难过,而大人们总是安慰我们不必因为一个玩具而伤心,再买一个就是了。如果把观点2和3结合起来看会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我应该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其他人看起来都在这样做。其实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能够控制情绪,而是我们暂时隐藏起来以便不会影响到他人。等我们慢慢长大,会发现回避只会让自己的内心陷入一种苦苦挣扎之中。

幸福和健康=没有痛苦的感觉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接收这样的理念,幸福和健康等于个人没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比如学业有成、加薪升职、休闲度假、购物养生,遇到这些事情就是幸福来了;而名落孙山、身体抱恙、遇人不淑等则是灾难和倒霉的代名词。于是与不幸遭遇伴随而来的情绪就成为我们极力回避的对象,因为我们不想承认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了。其实这种信念本身是有问题的,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大吉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不是客观事实。因此只有对变化无常、困难挫折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把拥有酸甜苦辣各种体验看做是真正的幸福人生,那就可以结束回避情绪这种无用功。

短期控制策略似乎有效

有时候控制自己不想要的情绪看起来好像是有用的。比如当我们没有完成今天的工作任务时,会有一种自责或烦躁的情绪出现。为了打消这种感觉,我们会选择加班,变成一个工作狂。看起来加班使我们暂时摆脱了这样的情绪,可是总是加班会使我们越来越相信自己能力不行或工作是不合理的,加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烦躁、愤怒的情绪会越来越多。当我们试图通过行动来消除糟糕的感觉时,实际上是在提醒自己内心深处涌动着暗流。因此,采取回避策略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从长远来看,只会令我们深陷痛苦的泥潭。

既然回避情绪无法带来真正的解脱,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强迫症中的情绪问题呢?答案就在《强迫症中的情绪处理(二)接纳情绪三步走》。



献花(0)
+1
(本文系盖德公益平...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