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 魅力余杭
余杭,杭州市八大区之一,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从东、西、北三面环抱杭州,历来被称为“天堂门户”。
余杭历史悠久,境内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誉。
余杭区总人口82.69万。余杭已建成高效、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与杭州主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宁波等大中城市交通便捷;在建的杭州地铁1号线和沪杭高铁在余杭实现同地“零换乘”,处于杭州—上海都市经济圈的余杭将再次迎来历史性的腾飞。双铁时代 余杭融入30分钟沪杭大都市生活圈。
突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日益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开放创新的氛围,使余杭活力无限、充满生机。
2009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超过100亿元。
余杭,是中华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升起的地方!5000年前,当良渚先民聚居在这片丰腴的土地上耕耘劳作,雕琢玉器创造出传承千年的“玉文化”之时,注定了余杭这座美丽之洲将会萦绕着神奇的光芒,吸引无数世人追寻的脚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间,数我余杭”。余杭历史悠久,环境优越,区内外交通便利,是“中华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之称。境内自然人文景观极为丰富,良渚博物院和美丽洲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赏梅胜地超山、运河古镇塘栖、径山、双溪竹海漂流、中国生物圈山沟沟、小白菜文化园、东明山森林公园、天都法兰西风情公园、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宋代科学家沈括之墓、国学大师章太炎故居、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纪念馆……被誉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区”。
“洞天兼福地,名胜古余杭……”,早在古时,人们就已经赞叹余杭古镇的山水人居环境。如今,随着杭州大都市西扩,一处自然、人文、科技完美交融的宜居宜业福地欣然崛起,余杭有着悠远的历史,京杭大运河、通济桥、安乐塔、舒公塔、国学大师章太炎故居等都一一向人们诉说着它深厚的自然人文底蕴。
这里有着明媚的未来,创新基地、西溪湿地、阿里巴巴淘宝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杭州大学城等一批精品高端项目,都将一一见证余杭美好的明天。
杭州山沟沟风景名胜区地处杭州西北四十公里的“浙江省蜜梨之乡” 余杭区鸬鸟镇,风景区拥有杭城第一峰——海拔1095米的窑头山和次高峰海拔1025米的红桃山,是太湖的重要源头之一。
杭州山沟沟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的生物圈保护区。风景区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动植物种类丰富,有国家珍稀植物千年红豆杉群,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等。
四周峰峦叠嶂,群山苍翠,植被覆盖率95%,形成了与周边环境不同的独特的“康乐型”气候环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汤坑茅塘。 山沟沟旅游区由“汤坑”和“茅塘”两大景区组成的。
汤坑为峡谷型生态旅游区,峡谷全长2公里,落差380多米,这里跌宕生姿,激流飞泉,共有大小瀑布18个,号称“连天十八瀑”,更有清潭无数,地表形胜奇秀,是探险观光的绝佳去处。
景点有:翠屏迎客、天生龙骨、梅花三弄、双龙戏珠、五女拜寿、再续前缘、孔雀开屏、汤坑猿人等。
茅塘为高山平台型休闲观光度假景区,主要以农居休闲为主,茅塘村口的石壁坡流蔚为壮观,丰水时气势澎湃,声震四邻;
枯水时蜿蜒曲折,如细歌慢语,整条坡流景观价值一流,可谓是“浙西第一坡流”,大石壁上面还有“三生石”和“远古石”4块巨石为世人留下千古之谜;
此外,更有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留下罕见的花岗岩流“千羊石”。
这里除秀美的自然风光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保存完好的新四军被服厂旧址、古私塾旧址,让游人追溯山村旧时农家的生产生活场景。
游人可以尽情地在这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一回山人。
从杭州市中心向西北约13公里便是良渚。这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却拥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良渚:美丽的水中小洲,“美丽洲”。
1936年良渚人施昕更先生的一个发现,让这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熟知,良渚亦从此声名远播。施昕更先生的这个发现,就是最终被考古学家以最早发现地“良渚”命名的“良渚文化”。
施昕更先生在良渚最早考古发掘良渚遗址以来,后继的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手铲不断地揭开了良渚文化那尘封已久的历史面貌,一个概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距今5300——420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广袤土地上,良渚文化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了一千余年。在充分汲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养分后,良渚文化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绚丽篇章,迎来了堪称核巨变的文明初创时代:犁耕的稻作农业,分工精细而发达的手工业,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复杂的社会结构,完备的礼仪制度,以玉器、漆器、黑陶为代表的卓越的艺术成就……虽然至今良渚文化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但数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神魂魅力一直令学者专家们如痴如醉,他们称赞: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博物馆位于良渚遗址西南侧,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形成了外部错落有致、内部互联互通的空间形态。共设有“发现求真之旅”“走进良渚古国”“良渚文明传天下”等三个展厅以及一个临时陈列厅,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
博物馆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远望去犹如玉质般浑然一体,在碧水蓝天的衬托下,隐于绿色葱茏的景致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合,另有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
主持设计该博物馆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戴维·奇普菲尔德说,“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良渚文化博物馆是一条路,这条有变化的路引导我们穿越整个良渚文化。”
这位54岁来自英国的设计师是目前世界上设计博物馆最多的设计师,以简约主义风格见长。由他主持设计的博物馆全世界还有30多个。
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作品。2007年,“良渚文化古城遗址”全票当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专家称,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这么大规模且保存完整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国内尚属首例,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找到了最有力、最直接的实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