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由来春发不觉晓

 隐士的书屋 2015-01-08
孙公禄堂在京授业时,常有人寻去学习,但没多久就有跑掉不练的,说老孙家练的不是武术,问他为啥呢?答曰他们家不是跑步就是打沙袋,武术哪有这么练的?还有一则,大约是孙公隔辈人,回忆幼时孙公弟子每日实战,在一没有窗户的屋子里,不时就会有人飞出来,爬起来进去接着打。经常的不是断骨头就是伤内腑,故孙公家灶上永远熬着两锅药,一锅治外伤,一锅治内伤。

有感于所学的不足,我主动去找省级专业散打运动员进行实战。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体会是很深切的。中国的散打从八十年代开始起步,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基本上与泰拳的技战术水平相当。而这几十年,也从包括以泰拳为主的国外搏击术中汲取了诸多营养。队员们告诉我,如今散打的腿法、步法、练法很多都是泰拳的。

大家都空手不戴拳套,我以劈拳起钻开路,刹那一个惊炸,几乎无人能挡。老师也告诉我,形意拳就是上去一下解决战斗。然我不可能下死手,人家也不会把你当仇人对待,彼此都留着余地,也就没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退回来再打第二次,就进入到游斗,也就是孙公禄堂在《拳意述真》中讲的明打。孙公言明打不易,确乎如此,因人家有了防备,你想重复或者打冷不防就难了。

换做队员们进攻我防守,也是瞬间冲击,拳脚齐到。一定要双手护好头,这是我之前就有过准备的。这方面欠缺的极容易被人一拳KO。散打是拳脚相加,我一直防备着对方起腿,果然上头一拳下头一个正蹬就来了,瞬间我一个狸猫上树,上下钻锉斜着劲连封带化,队员们也是一愣,还能这么防的?

专业级的散打运动员拳脚极重,每一下打实了都足以KO对手。力量虽然重,但出拳出腿、尤其是变化的速度又极快,且又是上下左右连发组合,身体各方面的硬度也很高。几个回合下来,我体会形意拳的道理确实在于占先手,后发也必先至,击对方于半渡,不能让对方展开,一展开就不好打了。然道理是如此,实战中功夫大才是硬道理。无论速度、力量、硬度、变化、进攻的持续性都要综合到一起显现作用。

还是得多打,不然都是空谈。打得少或者不打的功夫其实不在身上,都在脑子里。经常性参与实战,就能把脑子里的招法、用法都化在身子里了,是一个交融吸收的过程。一开始打可能很笨,但慢慢找到节奏、空间就能适应,而后才有余地,才能把自己的东西慢慢发挥出来。等到拳不由心,都是本能的简单反应,就是融会贯通的时候。此后才是真正拔高的阶段。

不管怎么打,自己练的什么拳用出来就是什么拳,不可能我练的是形意,打出来是拳击,那说明拳没练到骨子里,没化进脑子。也不仅仅是形意拳,各门各派技战术都是足够应用的,只在于个人掌握的程度,以及在实战中的消化吸收再活学活用。如果练的仅仅是架子,一实战必然是手足无措,没底子的就是王八拳,而有拳击底子的出来的就是拳击了。

前天晚上很偶然看到一部李小龙的纪录片,是国外拍摄的,披露了布鲁斯李很多不为人知的历程,给我的体会,是每个有志于武学的人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要走自己的路。队员们给我演示从泰拳衍化来的小步实战拳架,我一看不就是三体式嘛,而且也是手不离心肘不离肋,步伐灵活绝无凝滞,几乎没什么差别。印证了我那句话,无论什么拳法,落实到最后的实战,无非一拳一腿。

49年以前的形意拳什么样?或者说郭云深、孙禄堂那个年代的形意拳真面目如何?如果从技击的角度,我想和如今擂台上刺刀见红的情景也相差不多,只不过如今的擂台小点,规矩也多了些,应该是更生猛或者说凶狠的。无所不用其极,才是对的。让传统武术的实战回归本来面目,也确实需要像散打的成长那样多方面汲取营养,而传统武术几千年的自身发展不也是如此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