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激发中学语文课堂情感

 许愿真 2015-01-09
 【摘  要】一堂好的语课应该是学生、教师和教材有机融合统一的,是能拨动学生心里的琴弦,激发学生的情感的,是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发的。教学中情感是无处不在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课堂所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情感教学  中学语文  积极情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也就是说,教师恰当的情感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激情、富有创意。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语文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雄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教学语言这个强大的“情感磁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以情为根
      中学语文教学除具备一般教学的特点外,更包含着深深的情感。语言文字不仅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符号和工具,它还代表着语言文字主体的强烈的意愿、意志或情感。不论是口头的语言还是书面的语言,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句话,它都包含着情感,闪耀着表达主体思想感情的光辉。情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情感使人愉悦,消极的情感让人颓废。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积极情感的作用,发挥积极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积极情感为教学所用。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丰富情感的载体,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相伴而生的是情感的传递以及情感的陶冶。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古人又有“诗缘情”,文章起于“发愤”之说。由此可见,文章在本质上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书面表达。而理解文章必须“入情”,沿“情”探讨,探幽发微。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富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之思,“捐躯赴国难”的报国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的羁旅之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之感;“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朋友深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掘这些情感因素,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这些情感,“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做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使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2.充分发掘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为教学所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发现,情感具有迁移功能。也就是说,教师对某种对象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到学生对某种对象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对语文教学就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满腔热情的对待语文教育事业,热爱语文学科。语文教师的情感倾向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倾向。如果教师流露出不喜欢语文学科,就会把这种消极情感迁移给学生,学生也就不大会喜欢语文了。反之,教师热爱语文,痴迷语文,就会把这种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然会高涨。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随时保持愉悦、饱满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具有感染功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地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精神状态欠佳,情绪不振,就会把这种消极情绪感染给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就不会理想。反之,教师精神饱满,情绪状态良好,就会把这种积极情绪感染给学生,学习效果也就会好起来。
      3.充分发掘学生的积极情感为教学所用。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主导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能动性的主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情感正是学生进步与发展的钥匙。只有使用好这把钥匙,才能很好的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课堂上要善于并敏于抓住学生情感迸发的契机,因势利导,以情激趣。比如下面节选的清华大学韩军老师执教的《登高》片段:
      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
      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啊,有什么不同吗?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
      师:写这首诗是已是第8个念头了。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
      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韩老师在执教《登高》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我情感的体验中去类比杜甫当时的情感,可谓是切中肯綮,找到了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比较杜甫的“作客”与现在的“做客”的区别,辨别杜甫的“登台”和王维的“登台”的异处,既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会兴趣昂然,倾情投入,教学效率必然会很高。
      二、以言为本
      孟子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学记》也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即教学语言要讲究表达艺术,做到言简意赅,令人易解明白。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选择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来传达教学内容,表达思想感情,与学生进行各种交流沟通的艺术。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努力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那么应如何优化教学语言艺术呢?
      1.规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准确是达到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准确地运用畅达、准确的语言传递信息,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快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必须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普通话声音优美,悦耳动听,富有广泛的通用性和极强的表现力。一个普通话流利、规范、精炼的语文老师,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和示范性,同时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次,流利的普通话只是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所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在教学中还要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舒缓明快,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像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一部分写的是在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在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色彩大相径庭。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语速可以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语速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因而教师语调是否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的学习。 
      2.形象生动、言之有启的教学语言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是架起学生和教材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语文课堂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就需要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刺激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注意力稳定,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如教学朱自清的《绿》,有位老师这样导入新课“绿,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礼物,有绿才有生机,有绿才有希望!古往今来,人们无不钟情于绿,满怀希望地讴歌于绿。你看,人们誉清水为‘绿波’,称青山为‘绿峰’,赞莲叶为‘接天莲叶无穷碧’,夸小草是‘满阶芳草绿’……然而,这些对绿的美好感受只是星星点点,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绿》,它给我们全面、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梅雨潭的绿,赞颂了绿──就是生命,绿──就是青春!现在,让我们去领略梅雨潭这迷人的绿吧!”这位老师使用了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导入课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恰当地引用名言、诗句、短小的故事和成语典故,语言形象生动,将对优化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作用。
      3.情真意切、富于理趣的教学语言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形诸于外,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创设情境,激疑引思,能带动学生将自身情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像磁石一样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从而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双方不仅在理智上产生共鸣,同时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淡淡的愁郁,淡淡的恬静”。此时,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还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语言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接近作者的情感,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