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江 这是一篇很成功的练笔小品!写作伊始的训练方向:运用“高密度细节”写人。细细读来,小作者写得也确实得法。写“城市边缘人”只能“用眼睛拥有这座城市”可是“最终却不被城市所接纳”,尽管他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奉献过力量时,小作者的笔法几近成熟。“熬沥青”、“抗钢筋”、“砌红砖”,仅仅三个小小的细节——三个平时散落在“生活”中实在难以称奇的微末小事,此处,是多么的具有概括力、表现力、感染力啊!正是这些看似微末的描写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小作者笔下的这位,不,应该是所有的“城市边缘人”的苦乐、血汗、艰辛,一句话他们那“活得很难”的生活!写“城市边缘人”家乡生活的窘境时,小作者的笔法简直就是纯熟:土路、砖房、小草、双肩、啜泣……读至此处,谁能无动于衷?“俭省从来就不是简陋,平和也并不等同与平庸!”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讲的话,可以说,本文小作者对此是心领神会的,不然的话,那就只能说是“天分”——在磨练中才会显现才会成熟才会闪射出耀眼的光辉的“天分”使然! 文章的结尾最妙!收藏着无尽的生活甘苦的“城市边缘人”的感情世界也是很丰富的,甚至是细腻的,但他又是坚强的!不是吗?“默默无言两眼泪”,竟然自我宽慰道:“不过是有风吹过,留下一粒沙。”如是而已,可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因此掀起感情的巨澜。 城市边缘人 高二 远远地,走来一个人,他的步伐有些奇特,明明迈下去时是沉重的,落在地上却又象是踩在棉花堆里,没有一点踏实感,因而显得有些游游荡荡。手里拎着几个酒瓶子,“叮当”作响,里面似乎还有半瓶残存的液体,一扬脖,又啁进一口,这下瓶底朝天了,浑浊的液体沿嘴角流下,顺着脖子濡湿了那满是尘土已看不出本色的夹克,领子经过啤酒的荡涤反倒透出隐隐的蓝色,一道道的在衣服上形成了奇异的沟壑。他笑了,那么不经意地笑了,露出的白牙在阳光下闪着亮光,他仿佛对这一切视若无睹,毫不在意。眼神中流露出一种让人心寒的冷漠,那么绚烂的阳光,似乎只能照到他的身上,他的躯壳;却永远照不进他的内心,他的灵魂。 他静静地用眼睛拥有着这座城市,这宽阔的马路,摩天的大楼,他清醒地知道这一切都不属于他。尽管他曾亲手熬过那粘稠的沥青;尽管他曾肩扛十米长的钢筋,将土红的砖块一点点堆砌……然而他也知道: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的汗水与血泪慢慢的都会被风干,弥散在氤氲的空气里,留不下一丝痕迹。他亲手建设了这座城市,最终却不被城市所接纳。多么残酷、无奈而又一一合理。 抽抽鼻子,他又笑了,还是最喜欢在大楼即将交工时,最后一次爬上楼顶,有些留恋地静静待一会,想着再过一会,这栋楼就不能再任他自由上下出入了,就不再属于他了,然而又何曾属于过? 恍惚中,忽然看到了遥远的家乡,那崎岖的土路,低矮残破的砖房,红色的砖缝中长出绿绿的草,妻子盈弱的双肩,孩子低低的啜泣…… 想着想着,眼睛就有些模糊了,没有拂拭,只告诉自己:不过是有风吹过,留下一粒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