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评郝芮的《适时者生自主者兴》

 江山携手 2015-01-09

点评郝芮的《适时者生 <wbr> <wbr>自主者兴》

            点评郝芮的《适时者生  自主者兴》

                                               孙长江

徐志摩写“再别康桥”时,眼睛湿了,发了一通也让读者的眼睛一湿又一湿的感慨;我重读“郝芮”,眼也湿了,也想发一通能够让我的读者眼睛也会一湿又一湿的感慨;尽管我知道,这绝不是奢望,因为要想赚足读者的眼泪,对于弄了一辈子文字的我来说,那简直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更何况我又是一个有着被黑暗掩埋经历的人呢。

但,一向率性十足的我,也有着能够克制自己情绪的一面;再说,好不容易回到了阳光下,干嘛非要弄得人家也跟着自己哭天抹泪呢?诚然,为他们,我抛洒出了我最后的心血,眼下,我已经没有了健康,已经到了只有“黯然至于泣下”的份儿!

但,我还有自认为没干完的工作,在催促着我:为了那些茁长着的渴望,别趴下!

言归正题还来得及,再说几句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闲话”。随意浏览于网络,竟然让我“受宠若惊”又大吃一骇;郝芮的这篇作文不胫而走,被那么多的人转载,这对于直接指导着郝芮写出了如此受“追捧”的文章的我来说,怎能不“受宠若惊”呢?可是在众多转载者中却竟无一人点明出处,“盗用”他人成果,俨然“己出”,还竟不羞不臊,大言不惭地“嗮”在网上,欺世盗名;更有甚者,将我“博客”中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而不得不“化整为零”的一部书稿,重又“集中”起来,“堂而皇之”地“嗮”在了也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的什么“豆丁网”上,不要说署上作者的名字了,就连出处的半点影子也藏掖得不得不叫人“佩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干着如此下作的鬼名堂,我又怎能不大吃一骇呢?

坐视不管,那就是纵容,是犯罪!收敛一下吧,本来就该是“瓦釜”却因为“盗用”了我的血汗很可能已经摇身一变成了“黄钟”的“黄口小儿们”!

但,一向“视名利如郁栖”的我,无论怎么愤不可当,也还是给自己受到的“伤害”找了一个足以让自己欢欣一下的慰藉:“奇文共欣赏”,只要有益于学生,我就一次次地“壮烈”下去吧!

现在终于可以回到“郝芮”身边了!

好畅快淋漓的文字啊!开头,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景,似乎是犯了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一个死葫芦脑袋的家伙给“规定”的议论文的“大忌”了,跟着“起哄”了这么多年根本就没有自己主张的所谓的“文体清晰论”者,已经要抡起板斧,大加杀伐了;可读了第二段,小作者笔锋一转,仍旧不知道东南西北的他们却不得不发出唏嘘一般的叹息了;令他们最想不到的是,第二段一问一答,第三段竟然水到渠自成,小作者干净利落地发出了自己的宣言,不,从那些死脑瓜筋子的嘴里挤出来的一定是极为规范的两个字“论点”!

接下来,小作者用了六个自然段,如锦如绣一般地铺展开来。四、五、六三段论述的是第一分论点:适时者生;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了的过渡词“然而”,却使得文章十分自然而舒缓地转入到了第二分论点的阐发:自我者兴。

结尾吧,游刃有余的小作者,又用极为抒情的笔墨写开了景物;其实,这就是人人皆知的“首尾照应”法。只是我不知道这样的笔法是不是又惹怒了什么人,已经放下的板斧又……但我喜欢,那些从我博客中“窃取”了它的人一定也喜欢;否则,他们怎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置之死地而后生”呢?

其实我最想啰嗦几句的是,小作者的积累之功!没发现吗,小作者在文中所举的每一个例子里,都恰切如契合般地“镶嵌”着与例子密切相关的诗词中的“名句”;“名句”之所以要加引号,则是因为除了小作者 “博览”、“厚积”,一句话,积攒了那么多的足使文章大放异彩的“金银财宝”外,甚至连我在课堂上随口而吐的歪诗,也成了她为自己的文章润色的肥料,如“芙蕖夜放艳天下,风骨下面的泥巴”。也许正是在郝芮的“催逼”之下,才使我完成了《小面积大容量须积累》的写作吧?

                          适时者生  自我者兴

                                 高三学生  郝芮

夜幕降临,偌大的天幕铺展开来,无数的明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我总想搁笔“问青天”,是什么使它们变得这般神奇而美丽?青天虽无语, 冥冥之中,我却仿佛听到了答案。

“风起于谷,水成于堵”;“适时者生,自我者兴”。

风在山谷中生成,山谷对风应该是限制,可聪明的风却在适应中壮大起来,掀起阵阵悦耳的松涛;水在堤岸的夹持中流淌,堤岸对想要漫流的它无疑也是阻碍,可是机智的它却也在适应中澎湃出自己独有的激情。

不要再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天无慧眼了吧!君不见“芙蕖夜放艳天下,风骨之底是泥巴”,是适应使它成为了“花中之君子”;君不见“仇雠毒手剔髌骨,佯狂装痴岂偷生”,正是因为已身遭厄运再不能挺刃而起的适应——隐忍,才使得孙膑终于在马陵道上痛痛快快地洗雪了千古奇冤;君不见“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恶浊的世上,冲杀出的也是斗士,也正是这别样的适应,使他——鲁迅先生成为了赤县上空一颗永不会陨落的巨星……

很喜欢一段话:同是香醇,咖啡更让人依恋;同是幽香,碧螺更令人倾心;同是怒放,牡丹成了百花之王……说的也许就是万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将自己的才情释放到最大值吧?

然而适应环境却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更不能等同于与溷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一个人,更应该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永葆自己的节操,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真性情!

怀着经天纬地之才,经邦济世之志的李白,高歌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心志,告别妻儿,走出家门,哪曾想到,入得宫门,就成为唐明皇的弄臣,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天天只能作这样的软语呢喃,真也就惹怒了本就很是“不识相”的李白!真的,他——李白若“识相”点,肯于屈就些,多少随波逐流点,荣华富贵自是享用不尽。但李白就是李白,他是知道自己究竟属于谁的,这样的酱缸,这样的脏水桶哪里是自己呆的地方!赐金放还,乐得如是,因为走出朝廷的自己还是一身的清白!

面对金兵的人侵,他——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面对南宋小朝廷中“主降派”的可恶嘴脸,他——岳飞,却偏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真的,他也应该算是历史上的一个很不“识相”的人!他若“识相”点,哪怕稍稍屈就些,也跟着那些偏安于一隅的历史小丑们一起歌舞升平,一起吃喝玩乐,哪里会有“望到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最终命丧“风波亭”中呢?但岳飞就是岳飞,“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他永远忘不了自己的后背上那四个苍劲有力的血字“精忠报国”!于是历史的长空之上,就又有了一颗永不坠落的巨星。

不远处,歌声悠扬,牵引着你我风儿一样飞扬的思绪:不远处,祥云缭绕,吸引着你我花星儿一样的灼灼目光。但脚下的路泥泞曲折,坎坷颇多,值得我们追寻的不是他人的脚步,而是走出自己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