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报告:牛人都不去媒体?

 汉青的马甲 2015-01-09

作者:仨三    2015-01-09 14:18



1月初,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发布《中国传媒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这一年,当新闻传播行业面临转型期集体“焦虑”,踏出校门的90后毕业生们又何去何从?传媒工作岗位还是这批新生代传媒学生的首选吗?来自传媒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报告成为分析这一现象的极佳样本。

一年一度的传媒专业报考总是呈现极其“荒诞”的反差效果。一边是在高考和考研大军中,新闻传播类学科永远是报考的热门专业;另一边却是包括白岩松在内的“业界良心”们纷纷劝学生莫读新闻。

实际上,“规劝学生莫读新闻”的背后映射的是行业集体转型焦虑。当技术、资本、政治成为驱动媒体行业的主导因素后,“人”的因素在行业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在如今的传媒行业中,新闻传播学不再具有专属优势,眼下传媒圈奇缺的是程序员、设计师和会做H5、会玩微信的能手。而随着技术和终端的升级,新闻报道进入大规模业余化阶段,媒体专业人士丧失优势。

如此行业趋势,使得传媒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取向发生转变,传媒人的“屌丝化”和薪酬待遇也让精英学生不再将其作为第一首选。那么,传媒大学2014届的毕业生还做媒体吗?

90后传媒毕业生:牛人都不干媒体吗?研究生仅有33%去媒体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传媒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继续选择在传媒领域工作的学生占到总量的56.91%,2013年该领域所占比例为52%。二者相较,今年上升了4.91个百分点。但整体看来,在传媒大学这样一个以传媒专业为主体的院校中,这一数据并不高,选择相关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仅刚过半,说明如今毕业生就业方向更加多元,传媒岗位主体性不再凸显,其中企事业较受青睐。

图1 中国传媒大学2014届毕业本科生行业流向分布图(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此外,传媒大学2014届毕业研究生选择在传媒领域继续工作的比例仅为33.06%,与本科生同比差距较大。可见,研究生在择业时更倾向拓展其他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国家工作人员成为重要选择。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传媒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取向:更偏向从事门槛较高、专业度高、职业发展空间大、户籍福利待遇完善的岗位。

图2 中国传媒大学2014届毕业研究生行业流向分布图(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90后毕业生:全民留学一代? 出国比例略有下滑

在技术快速变化的时代,新闻专业出身的媒体人出现了越来越强的本领恐慌。环顾媒体圈,诸多媒体人开始走出国门,借出国研习扩展视野、学习新兴技能。与此同时,每年也有大批传媒专业毕业生选择在毕业时先出国深造,而非直接进入媒体工作。

但与此衍生的问题是国外相关知识与中国传媒实际情况不匹配。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生又是如何看待留学深造这样一种选择的呢?

从下图可以看出,2014年毕业生中选择就业的学生比例由2013年的60.66%上升到2014年的65.55%,与此同时,出国比例略有下滑。可见,传媒院校毕业生出国潮热度并非持续膨胀,与就业环境和心理取向均呈关联。

图3 中国传媒大学2014届毕业本科生毕业流向统计(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那么,选择出国深造的传媒学子最爱哪个国家呢?在下图中可以看到,出国求学选择中,前三名分别是英国、美国、中国香港,比例依次为33.89%、24.65%、16.53%。可见,英国成为传媒专业毕业生的首先。背后的原因可能为以下三点:第一,作为老牌传媒帝国的英国相关行业发达,而且拥有诸多全球排名靠前的院校;第二,相较于去美国必考的GRE,去英国只需要提供雅思成绩即可;第三,英国传媒类的master学位多念一年,而美国则多需要2年。

图4 中国传媒大学2014届毕业本科生出国选择统计(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传媒用人单位如何评价90后毕业生?外语、计算机、学习创新力仍是短板

那么,走进了工作岗位的那些90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如何评价呢?传媒大学毕业生广为流传的“上手快、后劲不足”问题还凸显吗?以下两张图,分别是用人单位对于传媒大学毕业生智力知识以及人格素养两方面的评价。

下图为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知识、智力方面的评价。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于传媒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水平”最为满意。然而,传媒大学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这两项硬技能的点赞率却并不高,反映传媒大学毕业生的技能短板。

图5 用人单位对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在智力、知识等方面表现的评价(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下图是用人单位对传媒大学毕业生人格素质的评价。可以看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沟通与合作能力”及“表达与表现能力”较为出色,然而,“理念信念与道德自律”“工作责任心”和“组织影响力”好评度较低。其中,认为传媒大学毕业生“学习与创新开拓能力”非常好的比例仅为29.17%。可见,在持续的职业生涯中,传媒大学毕业生的驱动力仍有待提高。

图6 用人单位对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在人格素质方面表现的评价(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