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记忆--东风市场

 LuXin4164 2015-01-09

老北京记忆——东风市场

老北京记忆——东风市场

老北京记忆——东风市场

老北京记忆——东风市场

北京王府井有個新東安市場。既然叫新東安市場,當然曾有過老東安市場。回憶老東安市場的文章不算少。可是,在這一老一新之間,就在同一塊地方,還曾有過的“東風市場”卻很少有人提。也許因為它是文革中建的,太簡陋了。
要說清楚東風市場,還得從老東安市場開始。那是清朝末年,在皇城的東安門外有不少攤販,他們大部分經營清廷宮內所需商品。後來慈禧躲八國聯軍跑到西安又從西安回到北京時(1903年),要整修市容,就把那些攤販都遷到了金魚胡同南邊的舊練兵場。那裡就逐漸發展起一個熱鬧的大市場。在不同時期的民國老地圖上,那個舊練兵場又變成了“陸軍將校所”、“陸軍小學校”。而東安市場呢,就與那軍校挨著,被畫成一個長方塊。但在最詳細的地圖上,卻不是長方塊,而是許多條短小的街道。

去翻翻那些回憶文章,確實如此:當年的東安市場“由南北一條正街和東西四條橫巷作為骨干”。那裡遍布著數百上千的攤販和坐商,“布匹服裝,化妝用品,日用百貨,應有盡有。更有珠寶鑽翠,古玩玉器等等”。整個市場並無明確的邊界,似乎連金魚胡同路北的飯館和胡同東頭的吉祥戲院也被算作東安市場的一部分。當年眾多的飯館、茶樓、咖啡座、食品店如今依然聽著耳熟的只剩下東來順、森隆、其士林、五芳齋幾家了。
老東安市場延續到了“新北京”時期,一直到文革之中。筆者文革前就去過東安市場,最深的印像是“迷宮一般”:那麼多的店鋪,那麼多的東拐西拐。印像之二是“那麼多好吃的”,許多都是我沒見過的,更別說吃過。那時的東安市場依舊是許多的小店鋪和許多的小街道,但頭頂有大大的天棚,把那些街道店鋪統統罩住,所以顧客走在街道上,卻不必擔心日曬雨淋。
1966年進入文革,我和院裡的哥們兒常去王府井,當然少不了去東安市場。不過,我們那時的消費能力也就是來根冰棍,或來瓶酸奶,所以不去店鋪裡看那些好吃的好玩的。我們倒是對那些復雜的小街道感興趣,有一次在那裡玩起了“藏貓貓”,玩著玩著就跑散了,互相再也找不著了。
1968年,那麼好玩的東風市場關門了。那一片封了起來,成了工地。1969年,一座新的大商場出現了,即東風市場。文革初期,許多“封資修”的街道名、商店名都改了,出現了什麼反帝路、反修路、紅衛兵大街之類的。“東安”來自皇城,自然不能再用了,只改一個字,東安變東風,就從封建變革命了。
不過,我那時非常失望,東風市場一點都不好玩了,那些拐來拐去的小街道全都不見了,再沒有條件玩“藏貓貓”了。東風市場變成了一個長方形的“大房子”,絕非大廈,因為只有一層,而且十分簡陋。北京《建築志》這樣記載:“該市場於1968-1969年進行翻建(改稱東風市場),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簡易性混合結構。主體為4612平方米的百貨大廳,迤北是1410平方米的食品廳,另有建築面積5273平方米的四家飯館。”

眾多的小店鋪消失了,變成了大廳裡的一個個櫃台,原來的“單干戶”們統統成了東風市場的售貨員,“合作化”了。盡管東風市場失去了原來東安市場的魅力,但每天的顧客仍然是烏央烏央的。當年北京就那麼幾處大商場,人能不多麼?外地人逛北京,幾乎必去王府井,到了王府井,幾乎必去百貨大樓和東風市場。
記得東風市場有四個大門:北門,西門。西門有三個,從南往北數,靠南的的西門對著百貨大樓,中間的西門記得對著一家賣箱子的商店,靠北邊的西門對面是外文書店。北門對著金魚胡同。說是門,實際是很寬闊的大喇叭口,兩側有多家小吃店、食品店,很熱鬧花哨。從那裡進了東風市場就是那個食品廳,水果蔬菜,糕點糖果,豬肉牛肉羊肉加水產,什麼都有。買菜犯不上跑那麼遠,咱只在那賣過熟肉,味道比我家附近商店的要好,據說是天福號的(當時也改名叫第幾食品廠了),還買過素什錦(全素齋的)。當時買這些都要排大隊,尤其是素什錦,可不是什麼時候都有,哪天碰上來貨,立刻排起隊來。當年覺得那東西真好吃,又比熟肉便宜許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