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记忆--北京苏联展览馆的往事

 LuXin4164 2015-01-09

老北京记忆——北京苏联展览馆的往事

北京苏联展览馆的往事

北京苏联展览馆(现在的北京展览馆)是建国以后,五十年代初期北京建设的最大的现代化大型建筑。由于当时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的“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当时的中苏关系,只能用一个“铁”字来形容:管苏联叫“老大哥”。为了使苏联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变的更加完美,加强对苏联的正面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北京苏联展览馆,就是苏联加强对华宣传的手段之一。当时除了北京以外,上海也建了一个上海苏联展览馆。

北京苏联展览馆始建于1953年10月,经过一年的施工,于1954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第一个展览自然是苏联举办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苏联展览馆”的馆名,是毛泽东题写的,1958年以后,改名为北京展览馆。

苏联展览馆建在西直门外,西侧紧邻动物园,北面是高粱河,南面是西直门通往颐和园的公路。当时的西直门外,除了关厢有些房屋以外,展览馆附近,除了动物园以外,都是庄稼地,没有人家更没有商店,只有一条通往颐和园公交车。刚建成的展览馆,除了西面有动物园陪伴,其实显得很孤单。为了展览馆建成以后便于参观,所以又在展览馆与动物园之间,建起了一个公交总站,专门开辟了直通展览馆和动物园的公交车。车站旁,还建了一个大型商场,作为配套设施。

当时的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共由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展览馆大门两侧,由十八根高大的雕花立柱组成的半圆形柱廊,包围着广场。每两根立柱之间的顶端悬挂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徽,大门上方则镶嵌苏联国徽。这样,站在展览馆的广场上,就能看到苏联及其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徽,使人有一种来到苏联地面的感觉。现在柱廊还在,柱廊上面的圆形饰物,就是原来放置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的地方。

展览馆不论是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高度还是内部设施和使用功能,在当时的北京城,都是首屈一指的。展览馆除了有两层的室内展厅,还有东西两个露天展览广场。此外还有一个当时北京最大的露天剧场(后来改造加盖屋顶成室内剧场)和一个电影馆,西侧还有一个西餐厅——莫斯科餐厅。为了运输展品的方便,甚至还专门修了一条火车专用线,直达展览馆的东广场展区。

苏联展览会开幕之后,展览馆前人群如潮。那时的北京人,对苏联老大哥的崇拜真是到了极点。只要是苏联的,不论是人是物,都是好的。那时有一句著名的流行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北京人都怀着“看看我们的明天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去参观的。就像现在人们对各种时尚展览的追求一样,当时参观苏联展览也是一种追求,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展览会里主要展出苏联的工业、农业和科技成就。对当时经济科技都十分落后的中国老百姓来说,看苏联展览会,就像看西洋镜一样,可算是开了眼了。无论是各种工业机械、设备、车辆,还是农业的拖拉机、收割机,甚至是火车的卧铺车厢,都是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东西。看到苏联家用莫斯科牌小轿车和苏联人开着汽车上下班的照片,都认为苏联人民特有钱。

还有让人感兴趣的是电影馆里的免费电影和价格低廉的西餐。电影馆里,每天都放映几场电影,有宣传苏联成就的纪录片,也有故事片。像《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攻克柏林》等,但大部分是原版中文字幕的。只要到展览馆大厅里的出口处去领票,就能免费看电影。每到星期天,学生们就会去领票看电影。刚开展的第一天,莫斯科餐厅向参观者供应面包。那里卖的面包按当时的价格,是非常便宜的。买一个圆面包和一根香肠,只要五分钱。在当时的食品店里,要花两毛钱。所以当人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都蜂拥而至,最后只能是停止销售了事。

苏联展览会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参观苏联展览会,确实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明天”,有了美好的憧憬和目标。

不久的1956年,这里举办的“日本商品展览会”,又使人们对苏联展览会造成的憧憬,产生了怀疑。

日本展览会所展出的展品,都是所谓的“商品”,其实都和百姓们衣食住行的有关。看了日本展览,让人们又看到了世界还有另一种生活模式。

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展览会的大厅里的即时转播电视系统。只要您一走进大厅,对面的电视屏幕里,就会出现自己向前走的影像。让第一次看到电视的北京人,感到惊奇不已:我怎么会跑到屏幕里面去了?这是绝大多数参观者的疑问。为此,学校还专门组织过科技演讲,来介绍电视的原理和用途。

展览里的各种家用产品、轻纺产品,妇女化妆品等,都让参观者羡慕不已。圆珠笔(当时叫原子笔),塑料制品,尼龙丝袜,尼龙布料等,都是在日本展览会上第一次见到。许多民用机器设备,外表十分精巧漂亮,演示的时候,又表现出灵巧和精密的性能,叫人赞叹不已。和苏联展览一比较,人们心里就会得出“日本产品轻巧实用,苏联产品傻大黑粗”的结论。

也就是在日本展览会期间,北京建起了第一座试验性的电视台。电视发射塔,就安放在西直门城楼旁。从此以后,北京人(起码是部分北京人)开始看上了电视。

我听说,就在日本展览会布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插曲。那是在开展前,工作人员试验性的升起了日本国旗。可巧有几个北京老人从旗杆底下走过,抬头看见有人在升日本的“膏药旗”,这可是“冤家路窄”。几个老人一看“膏药旗”就气不打一处来:有人竟敢光天化日之下,在北京城挂日本国旗!呀呀个呸!几个老人一面拉扯升旗的人,一面对着日本旗吐口水。原来这几个北京老人,在十几年前的日伪时期,吃够了日本鬼子的苦,受够了日本人的气。好不容易把日本鬼子打跑了,这刚几年哪?怎么日本人又回来啦!

不明事理的老人的误会举动,也招来了路人围观。北京人爱起哄,有看的,就有起哄的。骂日本人的,骂升旗的工作人员的,还有帮着吐口水的。据说后来警察来了,作了解释,才把事压了下去。

从此以后,展览期间,日本国旗底下总有警察和工作人员巡视。有关此事,后来我还听到几个不同版本的说法,不管内容如何离奇,都离不开老北京人对“膏药旗”所代表的日本鬼子的厌恶痛恨的心理。

后来展览馆还举办过捷克和印度展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