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导读

 TLB519 2015-01-09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导读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简介

"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被称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哲学的遗产,主张“现象”与“物自体”的分离,并以“意志”代替了康德“物自体”的观念,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意志哲学,同时叔本华也被视为生命哲学的先驱。

叔本华的作品语言流畅,文思深邃,晚期述著中所体现的散文式文风展示了其哲学的诗性。其代表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人生智慧》等。

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内容简介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哲学代表作,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导读

        1、
        刚出版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叔本华当上柏林大学的教授,叔本华对自己相当自信,对黑格尔思想也很瞧不起,于是决定和当时在柏林大学任教的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唱对台戏”。那时的黑格尔正如日中天,处于德国哲学界的统治地位。结果,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座无虚席,叔本华仅有两三个学生,而且这两三个学生不久也逃离了。

即使以哲学家的标准来看,阿瑟-叔本华也是一个可以称得上有个性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叔本华的哲学表达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颓废情绪,其思想体系对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叔本华1788年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是个相当成功的商人,后来给叔本华留下了大笔财产,因此他一生得以过着富裕的生活。母亲是当时小有名气的作家,并与文学家歌德有过交往。叔本华和母亲的关系很僵,在一次争吵中叔本华告诉他母亲:“将来这个世界之所以记住你,只是由于你的儿子。”现在看来这句话倒是应验了。

叔本华早期在英国和法国接受过教育,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语言。父亲希望叔本华能子承父业,就让儿子跟着经商,叔本华后来在父亲去世后才上了大学,并走上了哲学的道路。奇怪的是,叔本华180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时选择的是医学而不是哲学,后来才开始学习哲学的。1811年,叔本华转入柏林大学,在那里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博士学位,并得到歌德的赞赏。叔本华对柏拉图和康德的学说相当崇敬,但厌恶后来费希特和黑格尔的思辨哲学。

1814年至1819年,叔本华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曾经认真研究过印度佛教理论,这本书明显受到印度哲学的启发和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这部书像很多伟大著作一样,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一年半时间内只卖出去了140本,其余的都成了废品。叔本华很郁闷,放言道: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不过,叔本华还是靠《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取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柏林大学,叔本华又一次受到打击。叔本华很凄凉地离开了柏林大学,于1833年定居在法兰克福,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余下的27年。

1837年至1841年,叔本华发表了一些重要著作,但他的书还是几乎无人问津。1844年,在叔本华的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评论界和学术界仍然反应平平,购书者寥寥无几。直到1851年,叔本华为了完成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用格言体写成了《附录与补遗》才使他获得了声誉,一下子成了名。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对此,叔本华调侃说,我总算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叔本华仍然过着离群索居的日子,陪伴他度日的是一条名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1860年,叔本华的肺炎恶化,9月21日在像往常一样吃完了早餐大概一个小时后,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叔本华死前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叔本华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公正独立地理解他的哲学。

叔本华终生未婚,但似乎并不是一点儿也不解风情。据说叔本华也曾谈过恋爱,一直幻想着一位富有而高贵的女子作为终身伴侣。在意大利游历时,叔本华曾给妹妹写信吹嘘他结识了一位富有而高贵的女友;而叔本华在40多岁时,还向一位刚结识的17岁少女求婚。但叔本华在著作中表现出对女性的轻视。叔本华说:“女人最适宜的职业是看护和教育儿童,因为她们本身实际上就很幼稚、轻佻漂浮、目光短浅,一句话,她们的毕生实际就是一个大儿童——是儿童与严格意义上的成人的中间体。”

叔本华脾气暴躁和性格自私也颇受人诟病。据说叔本华因为受不了一个女裁缝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最终忍无可忍把她推下楼梯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而在裁缝过世时,叔本华写道:“老妇死,重负释。”

        2、
        叔本华的思想和行为本身也很不一致。叔本华对人生是持悲观态度的,认为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中不断摇摆,并号召通过禁欲来实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获得解脱。但叔本华在现实生活中可说是花天酒地,因为继承了丰裕的财产,叔本华年轻时曾经沉迷于享受和肉欲中。

然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又不能被认为是虚假和故作姿态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一方面被解释为是受其家庭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因为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另一方面,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还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远不可能被满足。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叔本华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这也是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根本来源。从这一点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真诚的。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细节问题,对叔本华的思想不造成太大影响。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新流派,并影响了众多思想家和学者。伟大如尼采,也曾对叔本华顶礼膜拜。这位狂傲不羁的存在主义的先驱者,在回忆购买、阅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一个不知名的鬼灵,悄然地对我说:赶快去把这本书带回去!我一回到家,随后就把我的宝贝翻阅起来,我屈服在他那强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他花了14天的时间读完了此书,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沉浸在那本书中了,“我像一般热爱叔本华的读者一样,在读到最初一页时,便恨不得一口气把它全读完,并且,我一直觉得,我是很热心的注意倾听由他的嘴唇里吐出来的每一个词句。”因此,尼采在1874年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是《教育家叔本华》。

叔本华的主要思想都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做了阐释,而且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也是以这本书的思想为根基的,所以要了解叔本华的思想就不能错过这本著作。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序中建议读这本书的前提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叔本华的思想和康德哲学有着密切联系。叔本华关于“世界作为表象”的观点基本上继承了康德现象和物自体的二分,尤其是把时间、空间作为认识形式而不是认识对象的固有属性这样的观点直接就来自于康德。所以阅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前熟悉康德的基本思想是必要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二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在第一部分,叔本华主要阐述了“世界作为表象”这个观点。叔本华论证说世界是作为表象对主体显现的;在表象领域中,一切都遵循充足理由律;主体通过时间、空间和因果联系获得关于对象的表象,时间空间和因果联系是先于经验的,是认识的前提;人类的表象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两类,前者是感性的产物,后者属于理性范围,并为人类所独有;直观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认识来源,比理性的证明更可信,迷信逻辑证明是错误的。叔本华还批评了以往的哲学,认为他们都要么是从主体出发来引出客体,要么从客体出发来认识主体,而叔本华的哲学不从这两者的任何一个出发,而是把主体从充足理由律的范围内拉出来,认为充足理由律只对客体有效,表象是以主客分立为前提的。

在第二部分,叔本华主要论证了表象世界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论证说自然界的一切,从无机物到植物、动物到人类本身,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他们表现之所以千差万别只是因为客体化级别的不同,在本质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即都是意志;意志本身是在充足理由律之外的,因而是不能运用认识表象的方法来认识意志,不能根据因果律来把握意志,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意志是无根据的;意志本身是盲目的,是无止境地欲求着,但不知道自己最根本的欲求是什么,因而表现在现象界就是无止尽的斗争。这也是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形而上基础。

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叔本华把艺术看做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叔本华在第三部分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叔本华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在这一部分叔本华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看法,论证了艺术的本质,对园艺、雕刻、诗、画、建筑、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做了分析和论证,展现了叔本华对多个领域的涉猎。

第四部分叔本华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人生痛苦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叔本华论证了意志的痛苦本质,描述了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的可悲景象;阐述了对意志的肯定和否定方法,并指出只有通过否定才能获得解脱;分析了自杀并不是真正对生命意志的否定,相反这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在这一部分,叔本华还论证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这跟一般认为的行为自由是不同的,表现了叔本华的自由观。

这本书的书名并不是把表象和意志并列、同等看待,而是指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叔本华旨在论证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所处的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纯粹意志的真实世界,这个意志世界才是世界的本质,也是表象世界得以可能的前提,也就是康德意义上的物自体。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这也是表象的两个条件。

        3、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中,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叔本华也不同意康德物自体不能认识的观点,而认为通过人类身体独有的既是客体也是主体这一特性,我们可以认识意志,并且能通过对这个意志的否定来摆脱人生的痛苦,获得解脱。所以这整部书以及之后的几乎全部作品都试图在论证这个观点。叔本华从写下这本书到去世为止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世界之谜。

叔本华的哲学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开创性哲学,处于西方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的交界区。叔本华哲学是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代过渡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创造性地继承了西方古典哲学传统,如本体论传统、人本主义传统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西方哲学多方面的转向,如本体论转向、人本主义转向、人的本质方面的转向等等,并独创了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以及具有东方特色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而开启了现代哲学。正如罗素所评价的那样,对于叔本华哲学,“可以批评它,但不可忽视它”。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被认为与尼采一起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流派。受到他影响的著名人物有哲学家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柏格森、波普尔、霍克海默,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作家托尔斯泰、莫泊桑、托马斯曼、贝克特、斯韦沃,艺术家萧伯纳、瓦格纳、马勒,诗人狄兰-托马斯、博尔赫斯,科学家达尔文、爱因斯坦、薛定谔等。

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叔本华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而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也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

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叔本华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功,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第二,是他的基本观念的简单性,他写东西的时候,很少使用术语,只用少数易于了解的无可避免和无可代替的专门名词就够了;第三,则是因为1840年后欧洲的整个社会环境为叔本华思想的流行提供了条件。最后,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总之,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因此也是一知半解的。所以在黑格尔死后,叔本华的思想得到空前重视,打破了黑格尔的统治地位,并引导了唯意志主义哲学流派。

叔本华在遗言中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公正、独立地理解他的哲学。这个叮嘱值得我们好好遵守。

由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本身探讨的重要对象——意志——的复杂性,使这本书读起来相当费劲,尤其是非哲学专业的读者,更是望而生畏,没有足够的勇气来尝试阅读这本叔本华的代表作。这种情况影响了叔本华意志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所以我们决定编译这本著作,尝试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阐述其思想,从而使其得以传播、普及。基于此种考虑,我们在编译本书时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篇章结构上,我们尽量保持了原著的基本结构,保持原著的章节未变,但在具体段落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根据作者论述内容把一些较长的段落分为较短的段落。这些细微的改动决不会影响原著的思想内容,我们在划分时充分考虑了论述内容的完整性,以保证著作的“原汁原味”。

第二,在编译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保证文字的可读性,少用或不用一些晦涩的专业词汇;一些不同于常识的论断,我们添加了一些解释性的语句;一些原文中费解的长句,我们转化为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的短句或语法形式。总之,我们尽可能在正确表述原著思想的基础上,做到通俗易懂,使非专业读者能够读懂本书。

最后,我们在保证原著思想完整性的基础上,对一些段落进行了删减。这样做是因为原著涵盖的内容太多,一些论述跟著作的主旨并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删减这些内容不会影响原著的完整性;同时也有利于读者专注于叔本华核心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完整地理解它。

在编译过程中,为了编译的可靠性,我们在认真翻阅英文版本原著的同时,也参考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由于编译者水平有限以及编写的特殊要求,书中难免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董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