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说说朱令案最近出现的那封神秘的信……

 木立 2015-01-10

朱令案的发展越来越诡异了,这里我们看到朱令案又新有一封很有疑点的信,就引发了各种的分析,本人开始的时候没有说话,就是要看一下舆论的各种反应,一向为孙维辩护的方舟子对此称:“有人称朱令家人收到一封写自美国洛杉矶、寄自拉斯维加斯的爆料信件http://t./mKyQD ,这封信明显是一个在中国生活的人为了继续让人相信同宿舍的人集体谋杀的神话而伪造的。比如信中提到洛杉矶有个案子,有人因邻居经常吵闹,拿枪杀了他,被法庭判无罪。这显然是没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对美国的浪漫想象。我没有查到洛杉矶的案子,但美国其他地方发生过类似案子,都是以谋杀罪或伤害罪起诉并被判罪名成立,有的被判入狱长达40年……”

对于当前的舆论,我们越来越发现在这些分析当中为孙维等人脱罪的文章受到了一些媒体的青睐和推荐,其中一个叫石毓智的叫兽文章脱颖而出,主要文章有《朱令父母“神秘来函”的疑点分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05000101rft8.html,《给朱令父母神秘信函者的真正意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05000101rfls.html,和《揭秘朱令案“神秘来函”的信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05000101rfd1.html,等多篇被新浪推荐,文章均来自一个叫做石毓智的河南人的分析,他是新加坡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多所大学也有客座教授地位,在这封信出来之后,他表现的特别活跃,就此我们再开始我们的分析。

这个人所有的质疑无外乎两点,那就是这封信如果是孙维及其室友的相关人所为,铊们太愚蠢了,愚蠢到不可能;还有就是这封信是中国人的书写习惯不应当是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人寄出的。对于这两点质疑看似是很有道理,但我们要知到的就是真真假假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对于搞中文语言学的石教授肯定知道一个成语叫做欲盖弥彰,凶手故意自污然后让别人认为不可能是自己这样的计谋是很常见的,凶手故意以国内人方式写信留下明显的破绽给你分析也是非常合理和可能的,对于这样的情况还是当时这位石教授分析说贝志诚有嫌疑的逻辑,石教授怎么那么的健忘呢?这里完全可能是凶手故意这样露出破绽让你分析方向转向,使得自己脱离嫌疑,因此是否一定为某人要构陷孙维而伪造,在逻辑上并不成立,这样的智商方舟子先生怎么就低估了呢?我们可不能低估方舟子学长的智商哦。因此从这封信当中能够得出孙维等人嫌疑增大或者不是铊们凶手另有其人可能性增大的理由都不充分的。这封信有人扭曲这样的概率借此来洗白某人是别用有心,信是孙维等人家人干的甚至是铊本人干的可能性很大,不会改变我们对于凶手的推定;某些人主张的嫌疑人具有干这个的逻辑,也无法证实某些人当初的主张,而这些人当初怀疑他人所使用的欲盖弥彰逻辑,到这里就选择性失明,足以说明他们没有占到一个公正的立场上,是为特定嫌疑人洗白的辩护人。

对于这样的真真假假欲盖弥彰,到底真相在哪里?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验证方法,就是看这样的事件抛出以后谁的举动反常积极,和幕后的推手在干什么!按照这样的推手的反面去找答案,就可以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我们看到原来在朱令案不是热点的石教授突然冒出来了,而分析的尽是有利于孙维的结论,分析的都是不可能在校内投毒的结论,并且这样的分析连续得到朱令案被限制报道的主流网站的不断推荐,这些背后就是这封信和幕后推手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就很容易有一个问题的判断方向,这样的分析在一些国家可能形成心证,但在中国是实证体系,你这样分析有人就要说你是阴谋论,但铊们的代表石教授等人那样的分析却永远不会“阴谋”论的。不过那句来搬弄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中国人总该是有共识吧!贝志诚是朱令的同学,本人是朱令的发小和律师,我们有天然进入这个案件的纽带,但石教授这样积极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这个时候他的这样的分析和论点得到了重视和推荐?

这里对于石教授这样的分析笔者认为他未必就与孙维某人有必然的联系,在这里大家的认识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这封信一定是凶手或者与凶手有关的人干的,无论是孙维王琪金亚以及他们的亲属泄愤信还是另外的凶手故意,大家的思维都没有脱离凶手,但这封信实际上最可能的情况是凶手之外的人干的,为的是把案件引向凶手和破案。我们要知道的就是对于凶手现在舆论已经冷却,新起来的舆论是朱令家如何向清华索赔和追究清华相关人的责任了,此时凶手不干什么让事情冷却下来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对于孙维,当初她怎样让大家认定她就是凶手的,恰恰就是她不甘寂寞的在天涯上发表了《孙维声明》,其后孙维就知道了这样做对她是不利的,她的主要动作就是不接受任何采访也让朱令的同屋不接受采访,她们绝对不是要再制造什么动作的样子。而如果另外有凶手,另外的凶手也是一样保持现状是最好的,不断的主动要求追凶不如现在有人承担凶手的嫌疑被全社会基本认定,再制造事端引发注意是很有风险的,多寄一封信也是风险存在的,这封信提供了新的物证。因此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凶手之外是否有人有这样的动机。

我们看到的就是朱令案北京警方的声明实际上就是警方宣告有些案子就是破不了,这样都破不了以后对于朱令案相关的民事责任就要开始了,朱令家以及相关律师也把矛头对准了朱令的学校清华大学,并且寄出了律师函,清华大学在实验室是否有铊、犯罪现场保护和重要物证丢失等诸多层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责任导致朱令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凶犯难以被抓获逍遥法外,对于这样清华大学不但要赔钱而且有关责任人甚至有刑事责任的可能,对此清华大学相关责任人如果摆脱责任呢?这里要推卸责任最好的做法就是再度引发刑事案件的侦破,再一次提供一些刑事案件的线索,在中国的司法体系里面是先刑事后民事的,就算是清华的责任有渎职等涉嫌刑事责任也是要案件无法侦破了以后才能够追诉,因此制造一封信,制造一个凶手依然活跃的假象,大家又开始追诉凶手则清华大学在毒品管理和犯罪现场管理和物证丢失等问题上的责任就要再一次被从焦点上转移了。因此从这个逻辑上来讲,清华大学与朱令案有关的责任人是完全有写这封信的动机的,这个动机是比凶手制造这封信的动机还要大的。这里我们还要注意谴责所谓的孩子没有教育好,的确是一种老师的口吻,非常符合清华相关的老师的心理状态,这个案件出来让他们也压力巨大,她们的内心也是这样的怨气足足,反而是凶手家属或者凶手对于朱令导致的宿舍人缘问题的仇恨未必有如此的扭曲,因为同年龄的人更多的是谴责朱令而不是朱令她妈,老师的情绪反而是会对着家长的,你不觉得这封信中带有老师教育学生家长的味道吗?发泄的不是所谓的朱令同屋女孩所谓的压力等,恰恰就是这个案件给清华相关人的压力啊!他们的嫌疑才最大。因此清华相关责任人的嫌疑最大,而且她们做这封信即使是被抓住所承担的司法风险也最小,不会有凶手暴露罪证的问题,因此也最敢干。如果是清华有关人写的,他们的中文式信封也就不奇怪了。

认识到了这封信可能的与清华大学责任的内在联系,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特别积极的石教授和最近不断出来的推手,背后也可能是给清华平事的,石教授更多的可能是为了清华辩护而不是为了孙维,他的立论焦点就是罪行不在清华,看似说孙维无罪更在说清华无责任,例如在此之前他还写了博文《贝志诚是如何嫁祸清华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05000101ofn2.html,也是给清华辩解,学中文的在外国当教授哪里赶得上清华文学院的教授或者清华这个学术平台的青睐呢?!因此石教授的分析符合清华的利益,是站在清华大学的立场上,是清华大学相关利益的一个话筒,所以在新浪等大网站之上就不断被推荐,清华因为朱令已经收到了巨大的压力,“百年铊校、厚德载铊”等已经是流行的丑化这个学校的用语,清华的一些校友也是有情绪带有自身情绪倾向性的选择趋向,在大家注意力开始追诉清华责任的时候,清华也需要舆论公关、需要转移焦点、需要有代言人,所以我们对这封信所看到的各种被引导的舆论就可以理解了。清华占据国内的位置,就有一大群谄媚者自觉的给清华贴金,对于这个案件很多人是想要把清华拉下神坛的,清华是中国司法的一霸,各种争执诉讼都占尽便宜,原因就是领导们可都想要到清华搞一个博士硕士哪怕是进修班也好的镀镀金,结果就是你想告清华,他们的关系网太强大了,因此很多律师是以告清华让清华付出代价为梦想为中国法治进步的标志的,这个案件要戳破清华金身,校内的压力很大,相关老师的压力很大可能会搞这样的动作就可以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问题分析,虽然笔者对于把案件重点从追凶变成追诉清华责任,放过警方的一些责任和问题,是有保留意见的,但也理解一些以法律为主业的人追警方的压力和追清华的动力,现在既然已经走到追清华的道路上,笔者认为对于清华一些人的责任追究是需要加强的,朱令缺的不是赔偿,必要的时候要想办法追究渎职等方面的刑事责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没准有意外的峰回路转的机会,就如前不久海伍德的被投毒案,在追究相关人其它事情的压力下,当事人就有人反水再拿出收藏的物证了,清华的相关责任人可能有知道的情况没有说也可能有物证,甚至会有一些所谓的丢失的物证被某人偷偷的藏匿了起来,在清华存放的物证丢失,本身就是这些物证上可能有铊,说这些物证没有用了所以存放清华,然后二次丢失,但这些物证化验铊了吗?化验报告在哪里?当初的化验有假吗?清华大学的很多人在朱令案的反应是令人鄙视的,中国顶级大学教师应当是什么样子?清华大学是否应当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故事是在继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