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话”冠以“重要”当休矣?

 棋中王 2015-01-10

“讲话”冠以“重要”当休矣?

已经记不得从何时起,各类官媒在报道国家主要领导人发表讲话时,都须在“讲话”的前面加上“重要”二字。但今早听央广经济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央广记者从《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现场发回的录音报道,就中国主要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的讲话”,破天荒地没在“讲话”前面加“重要”二字,既让笔者耳目一新,同时又颇为惊讶。是现场记者报道口误?还是本人收听耳误?总之,这个“重要”很是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几十年一贯制的报道风格或者说“文风”就此发生悄然的改变。

众所周知,国外在报道国家领导人、政要出席某种会议或外交场合,要么是“发表了讲话”,要么是“发表了演讲”,无需非得在“讲话”前面加上“重要”二字。或许这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国际报道惯例。但凡出自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政要的讲话或演讲,都具有代表国家政府施政方针和政策的权威性,这种声音的发出,必然会引起国际社会和本国民众的关注,毋庸置疑都十分重要。你不说它重要,它也自然重要。非要在“讲话”前面加上“重要”二字,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

中国人素有偏好捧场之习,应用在官场便成为一种应景。所以常会在各地方,对主要领导出席会议、视察、调研等不同场合的“讲话”、“指示”,也总会有人在前面冠以“重要”二字。其实,下级贯彻上级讲话精神,是否认为重要自有分寸,泛泛的都称之“重要”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于是,词汇中又创出“重要”另一量级——“重中之重”,意思是说比“重要”还重要、最重要。尽管曾有学者质疑语法上根本就解释不通,但按照当下的约定俗成,人们都能理解为最高量级的“重要”了。不过也被大小领导们用滥了,成为逢会强调重要性必讲的口头禅。当然,囿于国情所致,我们对内报道的“重要”之滥,也就随它去吧。关键是有些对外报道,尤其是国际性的会议报道,人家领导人的“讲话”就是一般的讲话,我们领导人的“讲话”就是重要讲话,怎么觉得在外交上有点不对等呢?是否也需给予外国领导人的讲话,也加上一个“重要”前缀更合适呢?回答显然是荒唐的。

以笔者之见,改变文风亦是改变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说,小文风,大影响,但愿改革也从这些细微处着手,让“重要”这两个字也返璞归真。或许真要感谢那位记者同志敢为天下先,为同仁们作出表率,期待这一点悄然改变的星火可以燎原。

(原创于20151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