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壁赋》阅读练习

 风雨山 2015-01-10

《赤壁赋》阅读练习




1.第3段为何写历史人物?

第3段吊古抒怀,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孟德已逝不在,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怀。

 

2.第4段,以水、月为喻,有何作用?

以水、月为喻,借物喻理:水与月虽然有往逝、盈虚的变化,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消失、增减,所以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自然现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与自己都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不必为人生短促、暂时失意的处境而悲伤哀愁,不妨放情山水,在清风明月的秀美景色中消解愁怀,这样人生才能变得乐观豁达。

 

3.分析情感脉络

全文以“乐—悲—乐”形成了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先通过对月夜泛舟的秀美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超然之乐,接着感情为之一变,以箫声呜咽烘托悲伤的气氛,由历史人物的兴亡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再从水、月之自然现象来感悟“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抒发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情怀,最终由悲转乐。《前赤壁赋》的抒情脉络从喜转悲入乐,委婉有致,条脉分明。

 

4.如何理解《前赤壁赋》“主客对话”?

《前赤壁赋》继承和发展了汉赋惯用的“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客人之口来宣泄人生失意的苦闷,由主人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述对宇宙、人生、生命的深刻认识,表达了自己乐观旷达的情怀。主客对话之法,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将其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艺术表达的效果。

 

 

前赤壁赋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参考答案: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二、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请举例品味文中巧用“对文”的妙处。)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参考答案: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相同,“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的意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似,“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用做动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加点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无穷永恒。“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声色相对,无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韵味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也音韵铿锵,琅琅上口。

 

赤壁赋亮点透视:

1结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体悟“赋”的语言特点。

提示:

这段文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等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乐之情历历在目。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看看本文“体物”部分具有怎样的特点,“写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3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

提示:本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之表象中寻找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

 

 

赤壁赋·能力训练

1.《赤壁赋》中对箫声的描写较为精彩,下列句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B.这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当然引起了苏轼的惊讶。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由客的回答引出下面的第三段文字,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客人之所以悲,吹出悲凉幽怨的调子,是因为独处孤舟的寡妇的不幸身世引起了客人深深的同情。

D.作者写悲凉幽怨的箫声的目的在于引出“何为其然”的询问,通过主客对话,阐述对宇宙人生变与不变都相对的见解,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的情怀。

2.下列各项中对《赤壁赋》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C.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抒情。

D.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3.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

B.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C.而今安在哉   安:安放

D.侣鱼虾是而友麋鹿 侣:以……为侣

 

 苏轼《前赤壁赋》练习

一、判断题

1、《前赤壁赋》这篇文章的情感变化线索是乐--悲--喜。(  )

 

答案: √

 

2、《前赤壁赋》是苏轼写于贬谪黄州时期。( )

 

答案: √

 

3、《前赤壁赋》中主客经过互相辩驳,最后归于悲而泣。( )。

 

答案:×

 

4、苏轼曾被诬做诗“谤讪朝廷”,遭到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

 

答案: √

 

5、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于他任湖州知州的时候。   )

 

答案:×

 

6、苏轼散文中影响最深远、文学性最强的首推前、后《赤壁赋》。(  )

 

答案: √

 

7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

 

答案: √

 

8、赋是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

 

答案: √

 

9、《前赤壁赋》的主体部分采用了赋的传统表达方式--主客问答。( )

 

答案: √

 

10、《前赤壁赋》中的主客双方其实就是作者的自我独白。(   )

 

答案: √

 

11.“而”字的几种连词例举: 

连词,表承接   羽化而登仙

连词,表修饰   扣舷而歌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转折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连词,表因果  耳得之而为声

 

 

二、选择题

1、《前赤壁赋》是一篇(   )

A、政论文  B、骈文

C、文赋    D、史论文

 

答案:C

 

2、《前赤壁赋》描写萧声的语句有(  )(以下为多项)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答案:BCD

 

3、《前赤壁赋》中分别代表作者思想矛盾斗争的两个不同侧面是(   )

A.苏子的话          B.客人的话   

C.《诗经》中的诗    D.曹操的历史

 

答案:AB

 

4、《前赤壁赋》所表达内容情感包括( )

A.感慨世事的纷扰,哀叹人生的短暂

B.对北宋重大社会问题与历史人物的追述

C.渴望从老庄、佛家思想中求得解脱,  从清风明月中求得慰藉。  

D.政治上失意后的复杂心理和旷达情怀

 

 

答案:ABCD

 

5、下列各项中与《前赤壁赋》有关的是(    )

A.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喜”  

B.采用了赋的传统表达方式--主客问答(也叫“抑客伸主”)

C.情、景、理熔于一炉

D.骈句散句相间,文势如行云流水而又跌宕多姿,

 

 

答案:ABCD

 

三、问答题

1、找出《前赤壁赋》中“乐——悲——喜”的情感线索。

 

答案: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喜”,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

文章先写泛舟的超然之乐,再写由哀婉铜箫声对历史兴亡的凭吊,跌入对人生苦闷的抒发,最后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变悲为喜,尽欢而散,非常真实地写出了作者在谪居时于苦闷中求解脱的思想。

 

2、简要分析《前赤壁赋》“主客问答”的表现手法。

 

答案:这篇文赋的主体部分采用了赋的传统表达方式--主客问答(也叫“抑客伸主”)。

实际上,主客双方对人生的看法,都是作者的自我独白,是其思想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主”反映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客”反映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最终,他以旷达乐观之“我”战胜“人生如寄”之我,表现了一种健康的思想情怀。

 

3、简要分析《前赤壁赋》景、情、理熔于一炉的特征。

 

答案:作者艺术手法高超,把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还有月下泛舟纵饮,无不让人心驰神往。作者毫不费力地将我们引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主客对话,含有浓厚的哲学意味,而语言却充满艺术性,富有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并同感情的变化紧密结合,行文波澜起伏。

 

4、试析苏轼《前赤壁赋》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手法。

 

答案:

情感内涵:(1)旷达、超然,不为环境所屈;(2)用老庄哲学来抵消和化解其在政治上的不幸。

艺术手法:(1)作者艺术手法高超,把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还有月下泛舟纵饮,无不让人心驰神往。作者毫不费力地将我们引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主客对话,含有浓厚的哲学意味,而语言却充满艺术性,富有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并同感情的变化紧密结合,行文波澜起伏。(2)在体裁上,作者它突破了传统赋文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模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尤显流畅自如。

 

5、简述苏轼《前赤壁赋》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答案:(1)赋体的对话手法;(2)“抑客伸主”的表现方式;(3)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

 

拓展

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体会它与本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设题意图:这一题紧扣课文作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初步涉猎和学习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

两《赋》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赋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状。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作。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拓展开放题。期望学生了解“作家命运”与“文章练达”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参考答案:

可联系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理解: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

 

通过举例,重点讨论“穷”和“工”的内在联系。

 

 

《前赤壁赋》

一.文化常识

1.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         ,豪放派代表人。

2.赋: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章。

3.内容:被贬黄州,夜游赤壁之作,以风、水、月为主景,以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乐-悲-乐)为主线,在言论和行动均不得自由的逆境中,不怨天尤人,却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

4.手法:

1)主客问答——赋的传统表现手法

实质: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作用:文势形成波澜,将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艺术表达效果。

5.相关文化常识:

                朔、望、晦、既望

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月末、十六。

6.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挥洒自如,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向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_____。”其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苏轼的词开创了豪放派风格,与_______并称。

 

 

韩海苏潮

韩——韩愈;韩如海是指他的文风深邃,简练但寓意丰富

柳——柳宗元;柳如泉是指他的文风清新,自然

欧——欧阳修;欧如澜是指他的文风跌宕,他一散文出名,他的散文多高潮迭起

苏——苏轼;苏如潮是指他的文风豪放,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二.解释加点字

1.七月既望   《前赤壁赋》

2。举酒属客《前赤壁赋》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前赤壁赋》

4.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

5.苏子愀然《前赤壁赋》

6.苏子悄然,正襟危坐《前赤壁赋》

7.山川相缪《前赤壁赋》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前赤壁赋》

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前赤壁赋》

10.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前赤壁赋

11.下江陵

12.舳舻千里,酾酒临风,

13.相与枕藉乎舟中

 

三.重要的文言句式:

1.凌万顷之茫然

2.渺渺兮予怀

3.击空明兮溯流光

4.客有吹洞箫者

5.何为其然也

6.而又何羡乎

7.此非超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四.翻译: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前赤壁赋》)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前赤壁赋》)

五.填空: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8酾酒临江,             。                9其声呜呜然,       ,      。                            

10.          ,渺沧海之一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