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hjmhjmhjmm 2015-01-10


         

【译文】  种桃的道士哪去了?前回的刘郎今又来。

 【出典】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注:

  1、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11)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2、注释:

     屯田员外郎:官名。掌管国家屯田及官员职田配给等事。

     出牧连州:出任连州刺史。汉代称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牧,唐代称为刺史。

     寻:不久。

     前篇: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旋:立刻,很快。

     有:通“又”。有、又放在两位数字之间,表示整数之外又零多少,是古代人的习惯用法。

     主客郎中:官名。负责接待宾客等事务。

     荡然:空空荡荡的样子。

     兔葵: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林中或林边草地阴凉处。

     后游:后游者,后来的游人。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百亩:表示面积大,并非实指。

     中庭:一作“庭中”。庭,指玄都观。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菜花:野菜花。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刘郎:即作者刘禹锡。


  3、译文1:

     贞元二十一年我作屯田员外郎,当时这个观里没有花。那年贬我出去作连州刺史,不久又贬为朗州司马。过了十年,召我回京,人人都说有道士亲手栽植了仙桃,满观如红霞,于是才有前首诗以记一时之事。接着又派出作刺史,现在十四年了,我又回来作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空空荡荡的连一株树也没有了,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摆动。因此再题二十八个字以等待后来的游人指教。大和二年三月。

    玄都观的百亩庭院,一多半都长了青苔。桃花一株也没有了,只有那野菜花儿开。种桃的道士哪去了?前回的刘郎今又来。

   译文2:

   我在贞元二十一年时任屯田员外郎,当时这个观里没有花木。这年出任连州刺史,不久又贬为朗州司马。过了十年,被召回京城。人人都说有个道士亲自种了仙桃,花开时满观灿如红霞,于是写了前一首诗,以记当时之事。后来又离京出任刺史,到现在过了十四年,又回京任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观中空荡荡的连一株树都没有,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动罢了。于是再题二十八字,用来等待以后再游。作诗时是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院中几乎长满了青苔,桃花一点都没有,野菜花在盛开。当年种植桃树的道士到了哪里呢?从前来看过花的刘郎,今日又重来。

   译文3:

   宽阔的广场到处是青苔,桃花全无杂草丛生。种桃的道士哪里去了,从前的我今天又重新回来。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5、《再游玄都观》作于公元826年。这首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十四年后,刘禹锡“复为主客郎中”,再次回到了长安。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刘禹锡重提旧事,再咏玄都,对武元衡等显然是一种嘲笑和鞭挞。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玄都观的盛衰变化。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沉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用反诘的句式把玄都观的今昔写足。玄都观里连“种桃道士”都不知哪儿去了,其荒凉破败到何等程度自然是可以相见的了。因为第三句是无疑而问,所以第四句不作正面回答,没说种桃道士到底归何处了,而说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这两句虽然作了转折,但转折得一点也不突然,衔接得十分紧密,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作诗人的政敌武元衡等达官显宦们,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派。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让位于另外一些人,而“桃花净尽”四个字力透纸背,对武元衡等人进行了无情地鞭挞。桃花之所以净尽,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诗中流露着诗人满怀胜利的喜悦,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用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6、时光流逝,谁的风起云涌,谁的尘埃落定,在史册里,不过是薄薄几行书,抵不过一首诗的风流。

   读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忍不住莞尔。真是个有意思的人,性格又倔又强,脾气又臭又硬,说得好听叫不屈不挠,说得不好听叫死不悔改。先来看他这两首广为流传的桃花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

   这两首诗,我习惯将它们称为《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前后相隔十年。这个人性格中的狂放激扬依然故我。

   偶尔做斗士吆喝一下容易,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做斗士就难能可贵了。

   十年之前,他好不容易从贬谪之地回到京城,因去郊外道观赏花时,看不惯新兴权贵的骄盛之态,作诗讥讽。言下之意是,你们这些跳梁小丑有什么了不起,算起来都是老子的后生晚辈。一时富贵,看尔等能风光几时?都是文名惹的祸,诗作一传,刘禹锡再遭贬谪,收拾包袱再离京城。

   我不是为刘禹锡摇旗呐喊、愤愤不平的人,以他执拗的性格在官场上混,不被人暗算才是怪事,没死算是上天保佑了。一入官场犹如身陷娼门,一入此门,红或衰,不是你说了算,说不上谁可怜,谁不可怜。政治斗争的结果必然是你死我活,几家欢乐几家愁。

   十年之后,他高歌凯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瞧瞧,他一样以自得的心态看着在他面前倒下的人亦不曾怜悯他们。正如他作《浪淘沙》一诗自明心迹:“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人生的际遇都有高低。我只是在想,人生有几个十年,能供人恣意挥洒?如果十年之后他没能再回来,死在贬谪之地,那么后人解读这首诗时,也许心境就会不同。多了几层怜君薄命的意思,非今日笑谈权贵们风吹云散,歌颂勇敢的诗人凯旋。

   是否会惋惜他授人以柄,刚刚回到京城,前途未卜之际,还没站稳脚跟就贸然出言,行为鲁莽呢?这样做不能说不对,只是不值当。历朝历代因言获罪的例子并不鲜见。刘禹锡不爽,我要是权贵我还不爽呢!肯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口出狂言,你是苦还没吃够吧?那接着再去吃点苦头吧。

   此番,刘禹锡的胜利并不是诗品上的超拔,实贵在生命的盎然和不被恶劣环境击溃的乐观。权贵们败走在时间里,唯他从时间里昂首阔步回来。他在时间中存留下来,是以他成了胜者。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管几多沉浮,几多磨难,仍将灵魂置于高处,与命运抗争,也懂得与命运和解,相视一笑,前怨尽消,这才是真的可贵。

   刘禹锡的斗士性格并不止于官场。他写诗也力求新意,开出于前人不曾道及的境地,且看他的两首《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一)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其二)

   说实话,从古至今春愁春恨已被人吟诵多年。到了春天集体发春,多愁善感更是文人的通病,是人之常情,不可能因为他这两首诗改变风气。春风拂面勾引多少情思、诗情,他却是这样绝不肯人云亦云的人。一定要颂扬秋天,写出不一样的风度来。

   无须惊讶,他绝不人云亦云的性格由来已久。翻开时间往前看,看他最开始为什么遭贬谪,你就明了前因后果了。

   805年开始,唐顺宗时发生的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或是“二王八司马事件”。短短的146天,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初时颇得民心。这时从内廷发出的新皇帝的接连几道诏书都大快人心:一道诏书处置了大贪官京兆尹道王李实,诏命一出,市井欢呼;一道诏书召回被贬逐的陆贽、阳城等几位名臣;一道诏书释出后宫女子三百人,放出教坊女子六百人,家属来宫门迎接时,悲喜交集的人们哭声震天;一道诏书宣布停止盐铁使给皇帝的“月进钱”;一道诏书宣布大赦,同时还蠲免所有积欠官府的钱粮,停止节度使常贡之外对皇帝的“进奉”。几项举措针砭时弊,大大减轻民众负担,博得赞誉一片。

   身为改革中年轻的仕途得益者,刘禹锡也志得意满。王叔文赞他“有宰相器”。《旧唐书》中《刘禹锡传》说,此时刘禹锡“喜怒凌人,京师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时号二王刘柳”。

   往常,我们通过刘禹锡和柳宗元的诗文看见的是,两人遭贬谪之后如何心情苦痛,身在险地依然关注民生励精图治,这是事实,只不过,我们看不见另一些被文字诗情掩盖的事实。

   改革风头最劲、形势大好之际,“二王刘柳”一度头脑发热,互相吹捧是伊尹、周公、管仲再世,他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不清楚自己对的是一群老谋深算实权在手的藩镇节度使和老臣。他们最大的后台是久病在身口不能言的顺宗。皇帝本身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宦官。这依靠的基础就太不稳当。

   柳宗元生性孤寒,刘禹锡盛气凌人。王收受贿赂,还专门打造了一个大木箱,放在床下存放贿金,享受睡在钱堆上的快感——真是朴素低调的奢华。王叔文在母亲去世后,想不按礼制规定在家守丧。这些都成为他们受攻击的焦点。

   同时,纠结朋党、任人唯亲的弊病也出现了。内部人员升迁极快,惹人侧目。改革后期,权力引起的纷争越来越大,原本就不多的支持他们的元老掉头转向。握有实权的人物王叔文和韦执谊决断时意见不一致,直接导致了很多良机错过。

   改革一开始如火如荼,是因为还未触及到根本,利刃还未刺到军政方面,未刺激到宦官和藩镇的死穴。一旦牵涉到军政方面,宦官和藩镇就强强联手,拒不交出军权,继而打出一记重拳——推出太子李纯监国,以身体为由,逼顺宗禅位为太上皇。

   安史之乱之后,除了飞扬跋扈的藩镇,专权摄政的宦官也成为大唐溃烂至无法愈合的伤口。锐意革新的改革派根基浅薄,无法驾驭如此复杂的朝廷局势。一群手中有笔却无剑的文人面对反击几乎无计可施。

   艰危之际,韦执谊的老丈人杜黄裳出了个主意,让韦执谊率百官主动请太子监国,这不失为一个审时度势、抢占先机的好主意,若然此计成功,至少能帮助他们拖延些许时日,日后被清算的时候也不至于太难看。但是,韦执谊拒绝了。

   由此看来,不善妥协不是刘禹锡一人的毛病,是他们那群人共同的毛病。顺宗退位后,蜜月结束,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就此落幕。失去倚仗的改革派被清算,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被惦记他的政敌们赐死;王贬为开州司马,很快死在任所,免却了赐死的下场;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凌准、韩泰、韩晔、陈谏、程异八人也都被贬到远地做司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像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著名的变法一样,变革之路充满艰辛,重振大唐的理想似乎遥不可及。在阵痛和摇摆中蹒跚前进,“永贞革新”最终免不了失败的结局。不管过程如何辉煌,对于参与变法的始作俑者们,都是个无言、惨淡的结局。


    7、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由于守旧派的反对,革新失败,同年,他被贬为连州刺史,从此便开始了他那长期的贬谪生活。对于这种生活,他一直表现得比较乐观,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变,对当朝权贵的斗争精神不变,写了不少诗作表现他那种坚持真理、刚强昂扬和正直高洁的人格。  

    这种人格在刘禹锡两次游玄都观的题诗中表现得格外明显,也因这两首诗,刘禹锡再度被贬。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皇帝下了赦令,刘禹锡被召回长安,期待着安排新职,有一番作为。这时当权的宰相武元衡就是当初革新派的政敌。有人劝刘禹锡走走武宰相的门路,刘禹锡却把那人痛斥了一顿。苦闷之中,他到玄都观赏桃花。9年的逐客生涯,并没有消磨他的锋芒。他一边观赏着满园盛放的桃花,一边又嬉笑怒骂地借题发泄一通,写下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作名为游观盛景,实际是用“桃千树”影射权倾京师的新贵,言外之意是说他们的日子和轻薄易谢的桃花一样不会长久,充分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这种语义双关、讽刺朝政又充满对新贵的鄙视之情的诗作,当权者当然也能品味出来,所以宰相武元衡等人看到这首诗很不高兴,就把刘禹锡贬去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刺史。  

    当时身为御史中丞的裴度念及刘禹锡家中有八旬老母,不忍让刘禹锡到远离长安的播州,致使母子无异决别,于是他在皇帝唐宪宗面前求情说:“这种处治和朝廷以孝治天下的精神是不相符的,请圣上考虑考虑,把他贬谪的地方往内陆迁一下。”  

   唐宪宗说:“像刘禹锡这样的人是不可赦免的。”裴度吓得不敢多说,不过后来皇帝怒容渐减,说:“我还是不愿伤害刘禹锡的母亲的。”  

   于是,刘禹锡被改贬到连州,后来又转徙到夔州、和州做剌史。  

   十四年过去了,政治沧桑,人事更替,当时的权贵们老的老,死的死,有的则垮了台,这时,当年为刘禹锡说过话的裴度当了宰相,就把刘禹锡调回长安。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节。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旧地重游,知道那个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睹今忆昔,心中感慨万千,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想到这里,他就又写下了一首诗,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里说: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玄都观的兴衰变化,被作者巧妙地用来嘲讽保宁派权贵,“种桃道士”是比喻保守势力和权贵的,作者笑问他们“归何处”,宣告自己“今又来”,这中间流露的斗争胜利的喜悦是相当明显的。  

   保守派们当然不能放过他。刘禹锡从此被诽谤、责骂,不久,他就被外遣到苏州、汝州、同州等地任刺史。后来又奉命到东都洛阳担任太子宾客,直至病逝也未能回长安。  

   刘禹锡自永贞元年因革新失败被贬郎州,到元和十年被召回;从玄都观赋诗被二贬连州,又到太和二年再游玄都观复为“桃花”叹,其间竟长达二十四年之久,虽也曾一度消沉过。然而,二十四年的漫长岁月,并未磨减刘禹锡坚持真理的锐气,没有改变他为宦之初衷。“前度刘郎今又来”时,其鲠直为人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仍一如当年,丝毫没有减色。其铮铮气骨让后来者为之啧啧称叹,缅怀不已。今人读其诗,仍能受到强烈的激励,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教益。


  8、花开花落,无悲无喜。云卷云舒,来去无碍。这些诗意的句子里,浸润着儒庄禅佛的哲学意蕴。儒家虽然讲积极入世,但也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潇洒气派,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淡泊自甘,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决绝干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倡导一种自然无为,任性逍遥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样才符合本性,同于大道;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则高张“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的大旗,引导世人保持一种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不粘于物、不滞于情的平常心。宋明以来,儒道佛三家都告诉人们,人生的价值,除了外向的功业追求,还有一条内向之路,就是通过心性的修炼,达到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圆满,生命的超越。所以,中国官场上聪明的人,都是一体两面,一面是入世,一面是出世;内心都存有两个江湖,一个是儒家的江湖,一个是老庄禅佛的江湖,两个江湖互相联通,此一时彼一时,求得人生的安顿。中国的文化的妙处在于,既鼓励高蹈入世,做一番人世间的大功业,同时又为失意落魄者准备了一副副心灵鸡汤。让他们在这里得到归宿,找到安慰,同时吸取梅开二度、东山再起的力量。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个道理,一是要懂得,二是要修炼。由于性格或者修炼程度的不同,中国的文人士子在进退穷通面前表现也颇为不同。唐朝有一对朋友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因陷入党争,被一贬再贬,遭遇凄惨。他们之间,刘禹锡比较豁达,结果能够熬出头;柳宗元比较想不开,结果在四十多岁便死去了,令人叹息;宋朝也有一对师生苏东坡和秦少游。他们也是因反对变法,遭遇贬斥。两人之间,苏东坡来得豁达,尽管九死蛮荒,居然在垂死之前还返回江南;而秦少游可没有这份功力,充满怨艾之心,结果也是在四十多岁的壮年在贬所郁郁而终,令人遗憾。苏游曾经在文章中谈过,这里来说说刘禹锡。挺有趣的一个人。

    刘禹锡二十一岁时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热血盈胸、少不更事之际,一头陷入政治漩涡,与王叔文、柳宗元同为永贞革新的新锐人物。半年之后,支持革新的顺宗退位,反对革新的唐宪宗即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人还在中途,又被贬为朗州司马。当时被贬为司马的共有八人,史称“八司马”,柳宗元也名列其中。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三十四岁,正当华年,虽然感到悲摧之极,但他还是能够随遇而安,苦中作乐。所以贬谪十年后返回长安,刘禹锡依然是元气充沛,而柳宗元却是憔悴不堪。在长安待召期间,刘禹锡耐不住寂寞,跑到玄都观赏桃花,见到桃花盛开,想起贬官的往事,提笔便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游玄都观绝句》

    诗后两句的潜台词是:满朝新贵,都是我老刘被赶出长安后补的空缺,对政敌颇为不屑。诗让宪宗皇帝看到了,认为此诗“语涉讥刺”,于是一怒之下又将他贬往更为偏远的播州。因为刘禹锡堂上有八十老母,柳宗元上奏要求和刘禹锡对调,所以刘最终被改贬为连州刺史,而柳宗元也没去播州,而是去了柳州。刘禹锡在连州四年多,也没消沉,干得挺欢实,特别是对教育抓得紧,从而让偏远的连州竟然“科第甲通省”。连州之后,刘禹锡又任过夔州、和州刺史。十四年后,在宰相裴度的帮助下,刘禹锡被召回朝廷任一个什么郎中。一回到长安,这家伙又跑到玄都观,而且继续写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绝句》

    这首诗的潜台词是,那帮小人得志的家伙哪里去了?我老刘今日又回来了。从中可见,刘禹锡这人坚强乐观、傲岸不屈。刘禹锡前半辈子几乎就是贬来贬去,却居然能活到七十二岁,而且在后半辈子政治上还翻了身,真是不简单。果然是宠辱不惊,笑看人生。

   “宠辱不惊”源自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宠是卑下的,所以得到了有点像受到惊吓,失去了,也好像受到惊吓。所以宠辱都会受到惊吓。得宠与受辱看似相反,但都是由别人来发动让我来接受,使我失去自主,让我毫无尊严,所以“若惊”。得宠如此,何况受辱?《格言联璧》云:“人争求荣,就其求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辱;人争恃宠,就其恃之之时,以极人间之贱。”所以,只有无荣无辱,宠辱不惊,才可长保平静安详。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一种比较值得推崇的人生态度,这在现代也没有过时。对国家来讲,其实也要讲究一体两面。一方面,要鼓励人们拼搏进取,否则就难以发展;同时,也不能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视为消极,如果大家都这么亢奋,撞到南墙不回头,这个社会就会陷于疯狂状态,动荡不安。


  9、如果把大唐的诗人们比作一个个星星,他们的熠熠闪光共同构成了大唐的星空。今天,我们望去,那星空还是那么璀璨,每一个诗人都是那么闪光。这一片星空,似乎少了谁都不完整。李白杜甫是其中最耀眼的两颗星,却也不能掩盖住其他诗人的闪光,因为其他诗人自身也实在耀眼的无法被遮住,那是一个璀璨的星空,璀璨得足以照亮以后任何一个时代。

    当王昌龄吟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时候,我们感到的是盛世的健朗,将军伟岸的身躯,永远英姿勃勃,昭示的是盛世的气象声音,这样的气象声音似乎一开始就被诗人写就了。

    然而一个盛世的诗坛却是静静的开场,没有华丽的文辞,没有繁缛的热闹场景。王维,我们吟咏他“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总是感觉那么静,静的如一幅山水画,画中有明月、有山鸟,使人不敢轻易走近它,生怕一不小心惊动了画里的境界,破坏了那一份静美。

    有人认为,盛世,不仅止于国力的强盛,还有精神层面的包容和自信。李白、杜甫随盛唐而来,眼界心界都够广大。山川美景、政治民生、战争歌舞、儿女情长都被写入他们的诗里,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气象、风貌、生活、人心,盛唐的一切几乎让他们写全了。盛唐够境界,诗人的心装得下天地万物。小时读老杜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虽然什么都不懂,就已经神往于诗里的扩大的远景,给人无限的想象。当我们吟咏李白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总是感觉那么有气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看上去又那么风雅自信,这是一个盛世的自信加上个人的自信的完美结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个有着盛世感的诗人,才会看到大好河山的壮美。若是带着一副倦容,病态的眼睛,看什么能有壮美的感觉呢。

    然而安史之乱,让大唐元气大伤,历史也走向了拐点。此后,大唐诗人们,或窜逐蛮荒,或沦落天涯。当白居易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我们看到诗人不仅是为琵琶女也是在为自己而悲。当刘禹锡吟出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我们仿佛看到他力争挺直的脊骨。刘禹锡以他那倔强的人格,鲜明地呈现出他的做人之道。然而,在备受打击中显露出的倔强,说明大唐已经不够清明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安史之乱留给大唐的,似乎也是这样的一片天。此后,大唐的诗人们,虽然也还有建功立业的梦想,但在现实的消磨打击下,也就只能在李贺寻章摘句老雕虫里度过生命的辉煌期,哀叹天荒地老无人识了。

    不知是生不逢时,还是晚霞真的太过美好,李商隐,中晚唐的诗坛巨擘,有一天,面对夕阳晚景,他吟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唐的晚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被他写出了,那是一种回光返照似的美,带有一点免不了的苍凉,却也光美无比。“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歌在李商隐那里,似乎已经更多地从对外在的关注,转为了关注内心。诗人就像嫦娥一样,夜夜在啃啮着自己的心灵。那注定是死而后已的抽丝过程,无尽的寂寞与伤痛,不知让多少人心疼他。

    玉溪之后,大唐的余响还在继续。“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一样是美,但难免凄凉,那是诗坛的缕缕余音。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或许一个时代要结束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也将不再。此后再也没有产生诗坛巨擘,但大唐诗坛的余韵还在,依然会激动我们的心。在风递幽香出、落花人独立那样的诗境里徘徊,也会让我们不愿离去。

    今天,或许我们再也找不到那一片星空,因为它太灿烂、太耀眼、太明亮,以致后世任何时代都无法与它相比,那是一个不可超越的时代。那一片星空,回望它的时候我们只有为它的璀璨惊叹。


   10、喜欢上刘禹锡,因为他的这两首诗:

其一

元和十年自朗州如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至朗州。十年后,被召回京都长安。十年的贬官,十年弃置,并没有耽误刘禹锡的诗才,一回来还是就写诗,写妖妖灼灼“桃千树”,都是我去后新植的。他并没有指名道姓的骂哪个,但他有足够的才华,让人读了诗就能想见他的动作表情。当时的他在粉墙上,写下最后一撇,肯定把笔一抛,眉毛一挑,斜了眼睛把旁边仆从轻瞟了一下,仆从就莫名其妙的附和点头,他却拊掌大笑,惊的观内的道士也出来争看刘郎的新诗。

刘禹锡骂了桃树,也骂了看桃花人,要紧的是他好像也骂了栽桃树的人。他的第二次被贬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不知道在草木之中,有哪一种是不讨人喜欢,许是因为它长刺,许是因为它的花开的美丽,却有毒。于是,它就经常被人拔起来,抛出院墙,抛的远远的,这一次,一去又是十四年。

草木也有本性,十四年再回长安,刺还是照长,有毒的花还是照开。刘禹锡还要去玄都观里,还要写诗。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十四年的时间,刘郎应当老了许多。头发是不是也白了一些,皱纹也多了一些。但读他的诗,想见他在粉墙上写下最后的一捺,眉毛还在往上一挑,嘴角也还是一撇,眼睛又瞟到了身边的老仆。老仆有些害怕了吧,他如果还记得十四年前的这个时候?他只好哭丧着脸什么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我们的老刘郎,却把笔一抛,不出声的笑了。道士又拥着过来,指点着这新诗,兴许还有人记得,哦,十四年前,也是这个人吧?

刘禹锡在外地过的并不舒服。从朝庭里一个跟着翻出来,像龙游浅滩,像虎落平阳,免不了要受些闲气。

以前学过他的《陋室铭》,认为那也不过是文人闲适无聊,游戏笔墨或者自己标榜的一些东西。后来读过一些背景材料,说那是在刘被贬至,当地小官僚不知出于什么心思,故意难为他,给他安排的住所极为简陋。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刘毫不在意,作文成诵,怡然自得。小官僚又想办法作贱,最终将他撵到城中-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结果是催发了千古流传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去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时,再读本篇,哪里还有半点闲情雅致?分明句句都是骨气豪情!让我仿佛又看到刘郎潇洒泼墨,又想见他昂首吟哦。嘴角定会带着冷笑,眉间飞扬着意气。

诗歌唐朝以诗人著称,能喝上个诗号的却不在多数。刘禹锡算一个,人称“诗豪”

古人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算是他豪情的代表作了吧。诗中有丈夫气,有英雄气。虽不及诗圣之沉郁厚重,比不上诗仙之灵秀飘逸,他也不同于鬼气佛性,他就是一位诗“人”。食人间烟火,有喜怨愁嗔,却能把此种种用诗人笔墨,涂抹的如此淋漓尽致,倾情尽意。让读者要击节飞觞,共此一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也有软弱的时候,只在知己白居易的面前。硬脖梗给狂妄的敌人,软心肠给知心的朋友。我们又怎么能不理解?他会觉得凄凉,会把自己讲做“沉舟”“病树”。但还是会“凭杯酒,长精神”。

至于,诗人不能不懂风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郎在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胜有情。”那是刘禹锡别开生面的可爱之处了。看人家小儿女甜情蜜意,他旁边肯定也是眉飞色舞,心花怒放了吧?豪气之外,情理之中。


  11、春天的风,轻轻推开窗扉,揭开梦的帷。熟睡的人似乎还在呓语着冬日的狂野,春风就已开始柔柔的吹拂着那灵动的发梢,春天的露珠颤巍巍的落在你的睫毛上,轻轻一眨眼,便落入你明亮的眸,于是展现在你眼前的便是桃红柳绿的世界。不要惊讶她来的太早,没有过多期望才会有更多惊喜, 也不要责备她来得太迟,让你等了无数个夜,穿过无数个梦。现在她来了,她只是试探了一下,可能会因为你的一口寒气,吓得她又缩回了手,也会因为你的柔情,便倾尽所有绽放在这一季。

     十里春风,桃花渡口。春便蹒跚而来了,她像个淘气的孩子,捣绿了春江的水,逗笑了漫山的花,有时还惹哭了天空的云。只一夜,便绿了枝叶,红了桃花。

    不知何时起,早起的清晨总会伴着鸟儿的脆鸣,原来早起的不止我一个,这些鸟儿也被这春意惹的按耐不住了,喧闹在每个春的枝头,它们是在歌唱,也或许是在向那早早停留在出水荷叶上的蜻蜓叫嚣,它们都像是调皮的孩子。

    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我们寻着春的脚步游走在长安的郊外,这里的风景更加别致,“吹面不寒杨柳风”,阳光是暖的,空气是清新的,风是柔柔的,任这春风撩拨着我们的发梢,抚摸着我们的脸庞。一声春雷惊醒了大地万物,麦苗开始拔节而起,桃花三三两两的开在枝头,望不到边的麦田给人无尽的狂喜,山不染而翠,水清可见底,在这春日的阳光下享受着泉水滑过指尖微凉的感觉,让我想起唐人韩愈的一首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便是对这情这景最好的诠释。

    记得小时候听奶奶说过,春是个美丽又害羞的姑娘,春姑娘提着花篮悄悄来到人间,她的花撒向哪里,哪里便繁花似锦幛。春姑娘提着花篮走遍大地的每一角落,是在找寻她的夏儿郎,可是当夏儿郎携一季葱茏款款而来时,春姑娘却不得不离开了。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守候?什么是等待?现在似乎明白,春去了夏才能来,这是多荒唐的等待!花开,最盛情的一季,你不在。花落,你说你一路匆忙赶来,可惜花落人已不在。也许不相见是对的选择,就如仓央嘉措说的:“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紫陌红尘拂面归来,看尽桃花菜花开,可我还是没有前人的勇气狂喊:“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到了,我也来了,你呢?你又要失约了吧!是忘了我们的约定吧!那个紫藤花下的约定,那个着一袭白衣依花含羞的你说紫藤花开你就会穿越所有的梦来我这里,于是我在无数个寒夜里做着一个春暖花开的梦。

    春是一个柔情又幽怨的词人,于是便有人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人作了这样一个巧妙的回答:“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种愁随着一江春水流了千年,流过多文人骚客的笔端,留下了多少关于春的诗篇,让我们日夜诵读,精心相研。春日宜出游,不宜登楼,一登楼,望及春色,不免忧愁涌上心头。


  12、忙碌了一上午,伸伸懒腰,突然想去田里看一下。

    天气慢慢的在变暖,不用再穿上厚重的外套。换了一身休闲服,慢而轻地走着。不知走了多久,映入眼帘的是一亩亩油菜花陆续盛开,遍地金黄、金光闪闪。耀眼夺目的油菜花让人兴奋,微风吹来,此起彼伏,置身美丽金黄的花海,犹如画中游。穿梭在花海里,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曾经说过:“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油菜花开的时候很美,没得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许会觉得它太过于平凡,没有像玫瑰一样的妖魅,没有像熏衣草一样的高贵、神秘,没有像百合一样开朗的微笑,但她却有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她不仅能让人欣赏,还可以将其制作成菜油。

    但一想到开的再好的,开得再艳的花,总会有一天也和其他的动植物一样失去生命力的时候,心中难免有些许的难受。油菜花的生命周期是三十天,三十天一过,花就会慢慢地沉睡,知道枯萎变成养料。

    花的开始与结束就和人一样,人从一个小小的细胞生长到会唱会跳的全面高级动物。人总是要经受生老病死这四个环节,而花的循环就比我们复杂得多。但我们的人生当中也有着快乐,有着好多好多的东西,足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了吧……


  13、那天在书店看到一本米勒博士和米尔博士著作《快乐是一种选择》的书,翻来看了很久,书中从多种角度阐述了快乐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告诉我们,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应该抱有种淡看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谢的超脱心态。

   在这个细观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当下社会,为人处世正需要我们保持这种平淡沉稳的心态。斯宾诺莎曾说:“快乐是一个人从较小圆满到较大圆满的过渡;痛苦是一个人从较大圆满到较小圆满的过渡。如果我们选择紧紧抓住痛苦不放,那么快乐就永远不会到来。”

   其实我们都知道,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于里于外表现出的一种正常回应;是没有钱财多或少的定位;没有房屋面积大或小的标准;没有职位高或低的标尺衡量;没有春夏秋冬的暖凉之分;没有男女老幼之别,更没有雅俗傲庸之辨。雅人有雅兴,俗人有俗趣。无论富与贫、官与民,都各有其乐。锦衣玉食也好,粗茶淡饭也罢,这些都是为心性满足而快乐。

   快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洒脱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洒脱自如,有的人过于拘谨就无法洒脱,有的人过于张扬自我不懂洒脱。其实,洒脱应该是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境不高傲、逆境不萎靡豁达的精神境界。形象地说,洒脱就是一桌风味各色的佳肴,酸甜苦辣涩俱全。如果我们不会品味与享受,就体会不出佳肴的独特风味所包含的幸福快乐,更体会不出人生多姿多彩的美好况味。

   古今名人中,能真洒脱者大有人在,唐朝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因小人进谗而“赐金放还”。一友人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痛惜,于是不惜金钱设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诗人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诗句。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的抗争精神以及睥睨天下的洒脱傲气,使《将进酒》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诗人刘禹锡,因革新遭贬谪,但却不为那些压力所阻,仍然以顽强精神与政敌相抗争,写出“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他以潇洒豪放的人生态度,超过“巴山蜀水凄凉地”,坚守“二十三年弃置身”的人格,最终迎来仕途上崭新的篇章。

   伟人有伟人的洒脱豪迈,百姓也有百姓的快乐。洒脱与快乐对于我这平常小人物来说亦是如此光鲜与壮美。面对繁杂而平淡的生活,以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洒脱飘逸去面对去感悟,不失为一种超然的快意。忙碌时,用一种独特的人文品格为事业迎来送往是快乐,用一双勤劳的手为家人洗手做羹也是快乐;闲暇时,捧一杯香茗,慢慢地品尝那淡淡的清香;捧一本书,慢慢吸取它的滋养;听一首乐,用情享受心灵天堂更是快乐!

   其实,快乐很实际,洒脱也很简单,它就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选择、去感受,就会时时体味到那份快乐的滋味。毕竟,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