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诗味3(雅俗共赏) 周末回老家,母亲边领我看她小院里种的菜,边唠叨每一种菜从种到长的各种故事,最后说:地是很薄情的,你不对他关心,他就不给你好收成。 虽然老人家不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老人家说的话还很有哲理。岂止是地,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比如银行常常打理财广告: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还有比如知识,你不去认真做功课,他也不会自己入住你的头脑。 那么关于“诗词格律”的知识,就得做点功课了,虽然很枯燥。 做点什么内容的功课呢?其实现在你百度一下,差不多的知识百度百科都能给出一个答案,虽然百度百科是网上的活雷锋编辑的,并没有权威性。记得我说董建军不懂中药,他就马上列出一大篇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内容,虽然不确定他是百度的,至少与百度的内容很相似。而且,《礼记·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虽然这里没什么老师,但我还是原意写点不是从百度百科抄来的东西。 还是这个《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那就先从容易的说起: 对于语音,现代普通话拼音方案中主要有三部分,即声母、韵母、声调。关于韵头、韵尾、变调等等的属于“节目”吧,难攻点,这里不说。 诗律,与声母基本无关,主要是韵母与声调。 前边已经说过,同韵母的字就押韵(当然还有部分不同韵母的字也可以看做押韵),现在主要说说声调。 声调在格律中称作“平”、“仄”。 有一些朋友常抱怨,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太难懂了,音调就用一声二声三四声不就行了,古人干嘛想出这么个奇怪概念。我说:错了,因为一二三四声是将声调分为四类,平仄是将声调分为两类,两类岂不比四类更简单?是你这个想法太奇怪! 好了,有兴趣的来做功课之一:普通话声调的一二三四声又依次称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诗律中的“平声”即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除去平声以外的其他声调。 内容一个一个来吧,再聊“平仄”在律诗中的位置安排。 《至真要大论》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我真的不知道要点在哪里,所以还要“流散无穷”下去。知我所言不足观者,舍之可也,不知我所言何物者,舍之可也。 位置很重要,故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位”通常是用来“坐”的,比如常说“某某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但现在这个“位”又是可以戴的,比如“大师”、“开创”、“里程碑”、“第一”等等,这时候叫“帽子”。 帽子和位子最好别人给,自己给自己戴高帽不好看,位子也是这样。 现在的竞争上岗、总统竞选,看起来好像位置是自己争取的,其实岗位竞争的最后一关是人事部发聘任书,总统是否上位也是要看民众的选票,所以合法的位置至少名义上是别人给的,不能是自己任命的。再比如村里吃酒席,落座前要礼让一番。若你自顾坐到上位,那就出格了。 现在聊“平仄”在律诗中的位置安排。 前面说“若你自顾坐到上位,那就出格了”,这个“出格”一词就来自“格律诗”的“格”,“格”是指对仗一类规则,“律”就包括音韵的“平仄”在律诗中的位置规则。(也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说法,俺的老师是给俺这么讲滴。) 具体的全面的规则有点复杂,咱闲聊的不必那么深,咱现在只说最最基础的、最著名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就是说一句诗中的第1、3、5个字,先不必考虑他的平仄,就是随便什么声调都可以,只考虑第2、4、6个字的声调。那么就七言句子来说,七个字只考虑其中一半不到的三个字的声调,五言句则只考虑两个字,是不是很容易?接下来就是这三个字的声调应该是怎样的呢?答案是:平仄交替! 举个例子:杜甫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 平 仄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 仄 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 仄 平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 平 仄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 平 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 仄 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 仄 平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 平 仄 请您将以上红字标出每句的第1、3、5字,下面的蓝字标出其平仄。 需要说明,这里倒数第二句的“捷”现在声调是阳平,应该属平声,但在杜甫所在的唐朝,这个字是入声,是属于仄声的。 你看这首诗里每句的1、3、5字,不是仄平仄,就是平仄平,是不是平仄交替呀?平仄交替在诗律里有个黑话,叫“对”!就是平仄相对的意思。 关于“对”不但在一句的1、3、5字要交替相对,在每一联的两句里,第1、3、5字上下还要交替相对。 如果问为什么要平仄交替呀?那我问:一个好药方为什么要有补有泻?有升有降?嘿嘿,俺不会讲道理,这就叫“常识”!最近有个 再来 大师,很推崇“常识”,所以俺也学来了,告诉你这是“常识”,就不用给你讲道理了!哈哈。 在诗律的黑话中,与“对”相关的还有一个“粘”,还有个黑话叫“联”,下一次有时间就聊聊“联”和“粘”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