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源盘古寺摩崖石刻原来是乾隆皇帝的检讨书

 毛胡庄人 2015-01-10

  坐在金銮殿上的乾隆,在作出这个决定时应该是有些犹豫的,毕竟他想干的事有点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言九鼎的他要向天下道歉。但他最终还是决定,要在济水之源摩崖石刻上承认错误,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乾隆,本名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据说弘历小时候就很聪明,五岁开始受宫廷文化熏陶,过目成诵。康熙一次到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孙子弘历时,弘历十岁,老头又惊又爱,感觉与别的孙子比,弘历简直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他下令把弘历带到宫中养育,并亲自教授他。康熙是啥人?赫赫有名的少年天子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61年,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智擒鳌拜,平定三藩,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御制《道德经讲义序》……
  他亲自教的孩子哪有可能不成才?爷爷牛,孙子未必就能继承衣钵,但身教胜过言传,康熙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等一系列政策,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这些都给弘历留下深刻印象。当然,康熙不是完人,老的时候犯过浑。这点弘历跟他爷爷一样。但功过相抵,弘历的一生仍然是牛人的一生。1735年的八月二十三日早上,老爹雍正死后,九月初三,弘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号乾隆。
  当个混蛋皇帝不难,当个好皇帝不易,让乾隆这样的主儿当皇帝,更不是件什么美差,因为他有思想、有抱负。宋代龙图阁直学士包拯曾不止一次对宋仁宗赵祯说:跟着你丫的整天累死累活,真不如俺当年在安徽老家当农民。活儿干完了,枕着锄头睡一觉,胜似你整天坐龙床。
  大人物毕竟是大人物,再忙也会调节自己的生活,而河北蓟县田盘是他常去的地方。从史料中看出,原因是受韩愈那首《送李愿归盘谷序》的影响。
  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多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唐代中叶,咱河南老乡韩愈和山西人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
  好友李愿隐居时,韩愈写下长诗《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为了说明写诗的原因,他在诗前加了一个序,即《送李愿归盘谷序》。谁知道,长诗没有广为流传,而诗前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篇文章贯穿着散文的章法和气势,一改东汉文风。连狂放的苏东坡都说: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认为,除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晋代就没有好文章。我认为,在唐代也只有韩愈写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才称得上是文章。我想写出他那样的水平,可拿拿笔就放下了,韩愈写得太好了。
  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的影响下,唐朝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高官显贵仰慕韩愈,骨子里尚有文人情节的弘历当然也是追随者。
  1742年,乾隆再次来到这里,住在了天成寺。清晨起来,他打开窗子环顾四周,五彩朝霞流动,内心苦逼之极的他难得这样轻松,即景生情,诗句信手拈来:
  虚窗四启晓霞流,人在层岩最上头。诗句偶拈今日暇,风光宛似昔年秋……
  这就是乾隆的那篇《游盘山记》。此后十余年间,乾隆先后32次登临盘山,可后来乾隆就很少去了。因为他知道自己错了,错在他找到了韩愈文中盘谷的真正位置,而此前自己却是“题诗每举韩李事,连篇累牍填书箱”。
  后来乾隆在看书时意识到,盘谷既在“太行之阳”就不应该在河北蓟县。1765年,他让时任河南巡抚阿思哈亲自前往济源实地考察。结果阿思哈找到了李愿墓,以及韩愈诗中提到的燕川、枋口、天井、白水等地名,还在盘谷发现了元明以来的摩崖石刻。
  阿思哈将摩崖石刻拓下,并将考察结果上报乾隆。乾隆听后,感慨万千。写了这么多文章,却把地点弄错了,竟没有一个人告诉自己!思来想去,他写下《济源盘谷考证》,指出“昌黎之送李愿归盘谷也,其事本在济源”。文中,乾隆从读书态度落笔,举一反三,说人论事,坦然承认自己的误解。为使臣工和天下百姓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乾隆在文末以坚定的语气命人在河南济源和河北蓟县田盘两地将此文全文“摩崖泐之”,以正视听,为自己的错误埋单。
  今天,距济源市15公里的东北部克井镇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300多米的茶壶龛上,摩崖所刻的正是乾隆御书的《济源盘谷考证》,全文390多字,字大如斗,笔力沉稳雄健,结体洒脱流畅,是乾隆传世书法作品中十分难得的鸿篇巨制。在写下《济源盘谷考证》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乾隆又写下长诗《用韩昌黎盘谷子诗韵明向误并志今考证也》,长诗指出,社会上一些垃圾书太多,看书要有训诂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办事也是这样,否则贻笑大方,我就是个活例子。
  心情复杂的乾隆将《送李愿归盘谷序》重新抄写一遍,连同长诗一起刻在石碑上,立在盘谷口的盘谷寺御碑亭内。
  千年已过,往事如烟。看似乾隆写下了检讨书,却折射出一种求是的态度。反观今人,求是之精神往往令人唏嘘。

(作者:李俊晓)


济源盘谷考证

乾隆

  读书所以明理,修身制事也。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余以为在渊明则可,在他人则不可。彼其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故可耳。若予之读书,凡涉疑、必求解其疑而后已。此或有合于韩昌黎解惑之说乎?昌黎之送李愿归盘谷也,其事本在济源。只以盘山亦有盘谷,而太行山实为天下之脊,西南发昆仑,东北走辽海,盘山也在太行之阳也。故予向居田盘,每假借用之,而昌黎诗中所云燕川方口,又雅合田盘之境。然无以证其实,终属疑似,且不知济源之果有盘谷否也。因命豫抚阿思哈亲至其地访焉。至则若谷、若寺、若李愿之居、若韩愈之文之刻于石者,一一详绘以进。于是憬然悟曰:盘谷实在济源而不在田盘,予向之假借用之者,误也。岂惟予误,蒋溥等之辑《盘山志》,二三其说而未归一是者,非不明于学,则有所面从,亦误也。

  夫古人事迹,亦何系于今时,而有如适所云者。则予不惟憬然悟,而且惕然惧矣。予故曰: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在彼则可,在他人则不可,而在为人君者益不可。因书其事,命于济源、田盘磨崖两泐之。


济源盘谷寺简介:

  盘谷寺位于济源城区北12公里的大行山南麓盘谷口。寺以谷名。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唐贞元年(公元801年),李愿归隐盘谷,因韩愈作序送之而负盛名。明洪武年间,古峰和尚主持寺院时重修,称“十方大盘谷寺”,香火极盛,闻名遐迩。法属寺院30余座,遍及豫、晋、皖三省。清雍正后历有修葺。清乾隆作《盘谷考证》,并亲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定盘谷为“名山胜迹”。
  寺依山而建,为典雅玲珑的四合院落,现存古建筑有接官厅、山门、大雄宝殿、钟鼓、东西廊房等,均系清代建筑。寺系清代建筑。寺前有御碑亭,碑刻乾隆皇帝亲书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及其步韩愈韵的七言诗,书法如行云流水,洒脱而凝重。西北有明初所建的四面五层密檐式舍利砖塔。东北500米高的茶壶龛上,摩崖石刻着乾隆亲书的《盘谷考证》及“名山胜迹”四个大字。寺后谷内之盘石,宜雕砚台,用其所雕之天坛砚(亦称盘砚),为我国名砚之一。

小编微信:hnjylqq

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即可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