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学习笔记

 hxf80688188 2015-01-11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学习笔记

 (2008-06-03 17:44:47)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笔记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对原文的理解:

受宠爱就像被惊吓,受羞辱也像被惊吓,对大的灾患看得就像担心自己的身体一样。宠辱若惊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宠爱,是上对下的施舍,得,为之一惊,失,亦为之一惊,这就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什么意思呢?我之所以能被沾染上重大的疾患,就因为我有此肉身,等到我连自己的肉身都没有了,我还会有什么病患呢?所以,仅把天下看成如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的人,怎么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呢?仅把天下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的人,怎么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呢?

 

对字的理解:

贵大患若身:贵,以为贵,重视的意思。

 

对本章的体会:

老子是重道而轻身的,在第七章里,老子就谈过“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在这一章里,老子批评了那种患得患失、唯唯诺诺、诚惶诚恐、心无定力的小人。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受宠惊,失宠也惊,就像怕身体被染病一样,随时都是战战兢兢、惴惴不安的。如果我们很有自信,就能够宠辱不惊,对一切都处之泰然,就好比无肉身之自我,何患之有呢?所以,仅将天下视为自己的身体是远远不够的,哪怕是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眷爱天下的人,也是不够资格将天下托付给他的。

有人会说,一个连自己身体都不爱的人,怎么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呢?那我也要问,一个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爱天下的人,怎么能知道当危难之时,他是会爱天下还是会爱自身呢?

一个能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死都置之度外的圣人,不会患得患失于权贵的施舍之宠。真正能够治理天下的合格者,必须是神闲气定、大智若愚、临危不惧、淡定自如的人。将天下视为身体的观点层次太低也太狭隘了,只有用合乎“道”的方法,才能于“和其光、同其尘”之中,达到“挫其锐、解其纷”的功效。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其言行中清楚地知道其思想深处的活动,越是不经意间的表现越流露着内心深处的秘密。所以,才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之说。大凡胸怀坦荡的人,都不会喋喋不休于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心胸狭隘的人,则往往小题大作,拿着鸡毛当令箭。君子之静,静若处子;君子之动,动若狡兔。君子气度,能容天地万物,可受胯下之辱;君子发威,其势大义凛然、气吞山河。君子修身,是为养性;君子殉道,舍生忘死。而小人则是静时燥、动时乱;易怒而且暴戾,患其身大于患乎义。安乐时醉生梦死、溜须拍马,危难时贪生怕死、卖主求荣。治理天下者,肩负着普天下千百万众生的身家性命,责任重大,“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小人岂可担此重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