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学习笔记

 hxf80688188 2015-01-11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学习笔记

 (2008-10-07 17:40:12)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笔记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对原文的理解:

沉重的东西是轻浮的东西的基础与根本,静谧者可以主宰浮躁者。这就是为什么有德行的君王每日出行时,都离不开那种有帷幔的大车以烘托出自己的尊贵与稳重。虽然拥有荣耀华贵的外表,内心却应该如飞燕般轻盈地超脱于这些轻浮和表面的东西。作为身 居高位的君主,怎么能够随便将自己轻浮的言行暴露出来让天下人都知道呢?轻浮会失去稳重的根基,浮躁是不符合君王的身份与地位的。

 

对字的理解:

不离辎重:辎,古代一种有帷幔的大车。又称“辎车”。辎重,也是指外面罩有车篷、布帘的车子。

虽有荣观:观,容饰,外观。

 

对本章的体会:

大家都知道头重脚轻的东西是不稳固的,只有脚底有根基,才能立得稳。大家也知道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道理。安静与镇定中,可以从容不迫地了解情况、制定全面的计划;而浮躁与慌乱中,很容易被个别现象所吸引,从而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握。所以作为一个负有重大责任的领导者,言行必须以稳重为先。就算是在处理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时,虽然已经胸有成竹,也不应该显现出草率的举动来。这样会给人留下不稳重的印象,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不利于以后的管理工作。

老子从两个方面提醒我们,一是内在方面,要注意随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才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局势;另一方面是在外在形象上,也要采取与身份相符合的姿态,否则将会失信于民。为人君者,在群情激昂的时刻,要稳得住,把握好大局;而在大家都悲观失望、萎靡不振的时候,又要能激发出大家的信心与活力。如果是大家一激动,自己就忘乎所以;别人一消沉,自己就垂头丧气的人,是断不可以为大任的。

有的人说,当今时代是讲究人人平等的,领导是要讲究平民作风的,这些理念都不错,但在现实中,还是要把握好度。为大任者,特别要认清这一点,亲民是对的,但是亲民的重点是要切实了解老百姓的苦衷与需求,从而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加以解决。有的人把亲民理解成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以为跑到基层去和老百姓一起吃顿粗茶淡饭,或是到田间地头问问今年收成怎么样就是亲民了,其实那不是亲民,而是做秀。真亲民者,虽居庙堂之高,未敢片刻轻忘民间疾苦;假亲民者,虽入大漠之遥,仍未可知百姓真的诉求。我们老百姓需要的不仅是能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的领导者,更需要的是能想办法让我们自己实实在在、长久稳定地生活在歌舞生平之中的领导者。在我们哭泣的时候,需要的不是同样的眼泪,而是用真知灼见带领我们走出这痛苦深渊的领路人!现在有些所谓的民主国家,由于要赢得民众的选票,政治家已经退化成演员了,这是民主制度的悲哀,是百姓福祉的悲哀,是人类政治制度的悲哀!衡量一个政治制度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其能否给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带来长远稳定的自由与幸福的生活。为了这个总目标,不必拘泥于任何不切实际的政治理念。为大任者,拘泥于虚无缥缈的理念,或是被短视的民意所左右,都是没有真正大智慧的表现。这样的人,何以能担负天下兴亡之重任?!基层的领导,其工作业绩或许可以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但为大任者,如果只想着在任期内或是在今生今世就得到万民的歌功颂德,那他在历史上就基本上是一定会失败的。真正的为大任者,其功效一定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的。

越是基层的领导,越应该深入到民众中去,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搜集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提供和反馈给你的上级;而越是高层的领导,则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大政方针上,用你的威信和尊严让老百姓觉得有依靠、有信心。千万不可为图亲民之虚名,搞哗众取宠的名堂,老百姓会觉得,有这样轻浮的领导,希望何在?久而久之,甚至会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岂不可悲?所以老子特别强调:圣人行,当“不离辎重”,对“万乘之主”而言,切不可“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