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好朋友会随着时间流转变淡吗丨你有药吗

 牧心小憩之 2015-01-11

文/藥師

二十五岁起,能交上的朋友就屈指可数,或者说在我心中认定的朋友就屈指可数。

微信上有个东西,叫做朋友圈,在里面我没发过广告,没发过营销,没发过嘀嘀打车红包,不谈工作,不谈政事,只谈生活。

大概是我对于朋友这个定义太严肃。固执的认为,朋友圈里的只能发该是给朋友看的东西,不能发浪费朋友时间的东西。

所以因为工作等原因加的人总是让我觉得很尴尬,因为工作聊上几句,却要卖掉自己的私生活。

后来学聪明了,把微信上的所有人分了十几个组,每次发送的内容都选好分组发送。

有些,是发给朋友看的,其他的,给其他人看。

听说这世上80%的争论都是名词之争,所以能见到朋友如何变淡这个问题我一点不奇怪。

奇怪的只在于,每个人怎么定义自己的朋友。

朋友,是呼朋唤友的朋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或是政场、商场同进退的朋友,还是随心而至,兴尽而归的朋友。辛弃疾老早前倒是说过,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朋友,这辈子,能得两三知我者,足矣,所谓的朋友遍天下,抱歉,那不是朋友,只是社交对象而已,他们可能和你有工作来往,可能有生意来往,可能有其他关系,不过那都不是朋友,社交对象而已。能轻描淡写的
谈及自己有哪些哪些朋友,能帮自己做什么,我会陪笑,但我明白,那只是对方的资源,而不是朋友,对方在匡定的,只是自己的势力、能力范围,而不是自我对友情的态度。

不过是用了“朋友”这个词而已。

在上海工作的时候,D来看我,事前一个招呼都没打,就跨了半个中国赶过来。

第一天晚上到,我加班,没去接,他说,没事,我住下了。第二天中午,又忙工作,没空招待。

到了第二天晚上,他走了,说还有事情要回去办。

后来被人取笑,你去上海干嘛了。

他说,去看藥師啊。

又被取笑,你是去上海睡觉感受大上海的夜生活了吧。

他固执地说,我去看了藥師啊。

他说的可笑,但我却完全明白了他的感受,他来看了我,在同一个城市,然后他走了。随心而至,兴尽而归,就如我也固执的认为,他是我的朋友,虽然我们只能几周通一次电话,聊些无关痛痒的话题。

生命漫长,我们会认识不同的人,利益相交,情感相交,可最后能算得上朋友的,其实不多。帕麦斯顿早就说了,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如此,人与人,也不过如此。人的时间总是有限,你会把时间分配给工作,生活,朋友。就如我老爸早就教过我的话,朋友在于走动,保持联系,就是保持社交关系的唯一法宝,可我更认为老爸说的“朋友”,只是一种社交关系,而不是朋友。

朋友相交,一生两三人即可,联系也可,不联系也可,都是朋友,一直在那里,何来淡不淡之说。

于我来说,朋友更像是有共同兴趣的人,有共同三观、情感感受的人,更多时候,突然有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只一瞬间,就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但如果随随便便认识的人就能称得上是朋友,那诸位也太侮辱朋友这两个字了。

二十五岁起,主动断绝了和很多人的关系,因为没必要,因为没有共同利益,因为没有共同社交圈等等原因,在他人看来,算是我和很多“朋友”主动断交了,残忍,冷漠。

而于我自身来说,恰恰不似他人想的那样残忍,冷漠。


于旧物尚且情深,何况诸多故人。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还是想清楚,所谓的“朋友”是因为利益结成的同党,还是真正的朋友比较好。

人一辈子时间有限,哪可能把时间投入到那么多不必要的事上,社交关系可以随着自身的社会位置改变,断舍离,取舍之间都是很容易的事。

而朋友不会,朋友就只是朋友,同你是谁,我是谁无关。

所谓的断交,只是减少了些浪费时间的社交关系而已,再换圈子,认识新的人,只是交换着彼此的价值,同朋友这两个字无关。

于我看来,变淡的不是朋友,只是些该舍弃的社交关系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