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

 指禅李的收藏 2015-01-11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4)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4)

中医中药治疗面部皮肤毛囊角质化1例

        2013年11月23日,李某,女,23岁,因面部皮肤毛囊角质化1年半就诊。刻诊所见,面部散布粟米样小丘疹,疹色正常,略高于肤面,触之碍手不光滑,自觉时痒。曾在省医院皮肤科,市中医院皮肤科服用中西药治疗1年多,不见疗效。经人介绍来诊,见患女,面色萎黄,体瘦,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左关双尺部尤甚。于是考虑,面部皮肤毛孔,正常情况下随运动和体内热量的变化而开阖(开则排汗,闭则汗不出),毛囊的角质化与体内气血不足,不能荣养皮肤毛囊有关,按照西医的说法应是维生素A缺乏所致。拟定以“八珍汤”加减治疗,第一次处方如下:八珍汤+枸杞20g陈皮10g防风10g乌蛇10g黄芪20g麻黄10g附子7g白芥子10g干姜7g生薏米仁20g(阿胶6g)冲服,水煎服,日一剂,14剂。同时服用西药维生素A和维生素E。

    二诊,12月7日,观察面部情况,小丘疹有所好转,上方加鹿角胶6g白芷10g,减阿胶。14剂。西药继续服用。

    三诊,12月21,日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面部小丘疹基本消失,左关脉细弦,考虑肝阴血不足,肝失条畅,影响肝的解毒及代谢,尤其在该患者影响维生素A的合成,处方:熟地20g枸杞20g怀山药20g女贞子20g柴胡10g苍术10g炒白术10g陈皮10g当归30g炒僵蚕10g乌蛇10g生薏米仁20g红花10g桃仁10g甘草10g黄芪20g白芍15g(阿胶6g)冲服。14剂。水煎服,日一剂。并嘱患者服完后可以停药观察效果。

    四诊,2014年3月9日,患者复诊,但见面部皮肤光泽细腻,原来角质化呈粟米养的小丘疹几乎看不到了,并且自从服用该中药以来,原先大便干燥秘结的情况得到改善,原来月经每次都延后,且量少,本次月经也正常了。强烈要求再服几次药,在她的要求下,我参照脉象细濡,舌淡苔白,处方如下:八珍汤+枸杞20g乌蛇10g黄芪30g麻黄10g红花10g桃仁10g苍术10g防风10g(阿胶6g)冲服。14剂。水煎服,日一剂。

        3月30日复诊,面部角质化的毛囊全部复常告愈,遂停服所有中西药物。

    【按】本患的面部皮肤毛囊角质化,原由1年前在大学期间,夏季炎热汗出,常用凉水洗脸取凉,正是因凉水洗脸导致正在出汗的毛孔遇冷收缩,导致汗瘀滞不能正常排泄,久之毛囊失养,这是面部皮肤毛囊角质化的一个外部因素。导致该病的内在因素是,该女身体状况一般,气血不足,尤其是肝脏阴血不足,考虑到有月经延后,经量较少,尺部脉沉细无力的情况,认为卵巢功能也一般,分泌的雌激素量比较低下,综合考虑,雌激素量低,肝脏阴血不足,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A不足,同时因毛孔汗出受寒,导致汗腺毛孔排泄不畅,毛囊失养,终于导致了皮肤毛囊角质化的产生。本次治疗以八珍汤益气养血,麻黄、防风祛除留滞毛囊的风和湿,乌蛇、生薏米仁祛风养荣,黄芪加强益气,陈皮理皮表之气,附子7g干姜配合阿胶温阳暖宫。第三诊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活血化瘀,温养肝肾,祛风消结的药物,最终取效。

    本例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当时拍下初诊、治疗中和治愈后的皮肤照片,憾甚。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释义和应用汇编

  【原文汇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原文65条)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八.4)

【适应证候】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或伴心悸,舌淡而润,脉沉或沉微紧。

  【类证辨析】茯苓桂枝甘草汤证为欲作奔豚证,桂枝加桂汤证为已发奔豚证,两者同中有异,当予审辨。欲作奔豚证,为太阳表证发汗,(按:此发汗应为过汗,误汗伤阳或因体质心阳本虚)心阳虚损,下焦水寒之气(按:应为伏饮或体质内因导致)欲作上逆,证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然无典型奔豚证候,治则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用苓桂甘枣汤,而重用茯苓,以伐肾邪。已发奔豚证,为太阳表证,烧针取汗(按:发汗方式不当,表证未除却误汗),心阳虚损,下焦阴寒之气上逆,证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于心,有典型之奔豚证候,治则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用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降冲逆。

  【组成用法】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方药功效】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方论选录】成无己: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注解伤寒论》)

    方有执:茯苓淡渗胜水,能伐肾脏之淫邪;桂枝走阴降肾,能御奔豚于未至;甘草益气,能补汗后之阳虚;大枣和土,能制为邪之肾水。甘澜水者,操之而使其性抵于纯,不令其得以助党而长祸也。(《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柯琴:君茯苓之淡渗,以伐肾邪;佐桂枝之甘温,以保心气;甘草、大枣培土以制水,亢则害者,承乃制矣。澜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又名劳水,用以先煮茯苓,水郁折之之法,继以诸甘药投之,是制以所畏;令一惟下趋耳。(《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李中梓:用甘澜水者,取其动而不已,理停滞之水也。(《伤寒括要·卷下》)

    吴谦等: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上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健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潜化矣。若已作奔豚,肾阴邪盛,又非此药所能治,则当从事乎桂枝加桂汤法矣。(《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章虚谷:茯苓取其味淡以泄水邪,既重用为君,而又先煎,则更淡而力胜也。肾为寒水之脏,肾气上逆,欲作奔豚,故佐甘草大枣,培土以制水,桂枝通太阳经腑之气,则水寒之邪,随茯苓从膀胱而泄矣。(《伤寒论本旨·汗吐下后并误治诸证》)

    【临床运用】

    (1)脐下悸动:脐下悸动,若属汗后损伤心阳,或心阳素虚,不能制水,水来克火,阴来搏阳,证见气从少腹上冲咽,欲作奔豚,短气急迫者,均可用苓桂甘枣汤加减治疗。陈氏报道曾治脐下悸者10余例,效果良好。如治顾某,男,63岁。脐下悸动,其势下趋,时轻时剧,日夜不休,甚则影响入睡,舌淡有齿印,脉虚弦滑,辨为气血运行失畅,以本方加白术、龙骨、牡蛎、浮小麦、百合、生地治愈。周氏认为肝虚营血不足,累及冲脉而见脐腹动悸者,脐下关元、气海部位呈阵发性抽动孪急,时有暖气或噫气不因,偶因劳乏、情绪波动,可诱发冲逆。治宜温固下元,养血柔肝,辅以平悸之品。如曾以此法治疗一例脐悸动,气上冲胸年余患者,用苓桂甘枣汤加龙骨、牡蛎获效。王氏介绍曾治疗一例王姓男子,48岁。多年来常因家务生气,久患神经官能症。1月前又因家务生气,病发自脐部有物上冲之感,尤以脐眼处明显,上冲时有上撞跳动感,冲则上至胸咽,头部亦有相随跳动,睡眠不佳,时伴头晕,舌苔薄白,脉滑大无力。遂用苓桂甘枣汤加白术、合欢皮、夜交藤、知母、川芎。服用5剂,诸证消失。

    (2)眩晕:金氏介绍用苓桂甘枣汤加夏枯花、钩藤治疗痰饮眩晕效果显著。金氏认为苓桂甘枣汤配伍夏枯花、钩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异义同,一为健脾利水(桂枝、茯苓),一为平肝熄风(桂枝、夏枯花、钩藤),两者对耳源性眩晕均有良效。然桂枝与夏枯花配伍利尿明显,其助茯苓化湿利水,不亚于苓术同用,认为增加尿量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与“有微饮者,从小便去”之说甚为合拍。

    【实验研究】金氏认为苓桂甘枣汤所主之证与左心收缩无力致后向性衰竭,发生肺瘀血、肺水肿表现相似。因本方能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减轻心脏前负荷,消除肺郁血与水肿,故用之有效。周氏认为苓桂甘枣汤证与现代医学所称的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征有关。陈氏认为苓桂甘枣汤证与动脉血流失其常度、动脉瘤及胃肠神经官能症有关。笔者认为临证时不可拘泥于西医病名,只凭“有是证便用是方”,则可收到“异病同治”之效。

最近和苓桂剂校上了劲,我这个人喜欢干事的时候追根问底,这不前几天临床上治疗的奔豚案,使我认识到有必要将苓桂剂认真学习一番,于此我将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味甘汤贴出来,和大家一起学习。

我正是因为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上气”,“奔豚”等症候,然而实际应用却不是很精练,所以就借这次的几个病例系统的作了一次学习,这些东西是我学习的真实写照,通过学习我收获了一些知识,我很高兴,我认为应该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除非别人不需要。五苓散也在我的计划之中,请稍等几日,同时还有桂枝加桂汤等方证,但愿老友喜欢。

sunjingxin1955

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兄在我的留言栏中关于此文的留言一直未曾阅读(点击提醒后显示的并无此留言提醒,都是关于丹溪先生文章的)。
       兄关于苓桂之剂的运用与辑录,于我心是有戚戚焉!就在五月二日,我还针对自己一直难于彻底治愈的阴囊湿疹施药:黄芪建中汤加苍术、白术、茯苓、党参、当归、丹参、柴胡、黄芩、连翘、忍冬藤、公英、地丁、薄荷、炒车前子。黄芪用到了60克,白芍36克,即两剂黄芪建中汤的量作一剂,还可见小柴胡汤、完带汤也在。所以如此处方,乃因平时尚有胆囊疾患,不喜食鸡蛋,右后腰背、右胁上至后掖下,下至软肋之上时时串痛,有时咳嗽或喷嚏胸廓急速扩张,引发痛处,常常是急速刹车停止嚏、嗽。

因此,考虑此症应该是胆火挟湿下注,有如女性湿热下注而致盆腔炎症,或者寒湿结于少腹而致白带(此次两证都在亲属身上用过药)。之所以这样想,还是我发现所谓阴囊湿疹,包括阴囊癣斑、甚至一切癣症,都是皮损不愈,湿液渗出皮肤干燥后形成白屑甚至结红色(血痂)、黑色、黄色痂。我的阴部湿疹则是经常性的湿液外泄,每当此时,都会有针刺般的痒,刺激从渗出点上冲至少腹引致抽搐或悸动,因而此前用过苓桂术甘汤和枣甘汤(这和您谈过)。
       苦可燥湿、坚肾。这次是湿热与湿寒一勺烩,所以那多苦寒加上大剂量的苦甘温之剂。三、四日两天已经不觉湿液下注,外皮屑也不见再生了。今明两日再说效果。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释义和应用汇编

    【原文汇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原文67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十二.16)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十二.1 7),

  【适应证候】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晕目眩,甚则身为振振摇,咳嗽,痰多稀白,喘满,胸闷心悸,呕吐清水痰涎,小便不利,舌淡白而胖,苔白腻而润,脉沉紧或弦紧。

【类证辨析】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皆为阳虚水停所致。但真武汤证为肾阳虚,水邪泛滥;此为脾阳虚,水停心下。

真武汤证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脉沉紧或沉弦。苓桂术甘汤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见沉紧。

治法虽皆以温阳行水为基础,然据不同情况,真武汤证重在温肾阳为主,本证则以温脾阳为先。

【组成用法】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药功效】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法选录】  成无己: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阳散气。(《注解伤寒论》)。

    茯苓、白术,以蠲饮气,桂枝、甘草,以生阳气,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张令韶:此治吐下后而伤肝气也。心下逆满者,心下为脾之部位,脾主中焦水谷之津,吐下以伤其津,遂致脾虚而为满,脾虚而肝气乘之,故逆满也。气上冲胸等句,皆言肝病之本脉本证。方中只用桂枝以治肝,其余白术、茯苓、甘草,皆补脾之药,最为得法,即《金匮》所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是也。(《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篇》)

    吴谦等:身为振振摇者,即战振身摇也;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战振欲坠于地也。二者皆为阳虚失其所恃,一用此汤,一用真武者,盖真武救青龙之误汗,其邪已入少阴,故主以附子,佐以生姜、苓、术,是壮里阳以制水也;此汤救麻黄之误汗,其邪尚在太阳,故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术,是扶表阳以涤饮也。至于真武汤用芍药者,里寒阴盛,阳衰无依,可大温大散之中,若不佐以酸敛之品,恐阴极格阳,必速其飞越也;苓桂术甘汤不用芍药者,里寒饮盛,若佐以酸敛之品,恐饮得酸,反凝滞不散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临床运用】

    1.古代临床

    (1)《千金要方》:用此方桂枝改桂心,名甘草汤,治疗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

    (2)《济生方》:用本方去桂枝加人参、半夏,名理中化痰丸,治疗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食少。

    (3)《证治准绳》:用本方去桂枝、甘草加生姜,名姜术汤,治疗停饮怔忡。

    (4) 《王旭高医案》:胸中之气不足,膻中之火不宣,痰饮伏于心中,胸前如盘大一块冷板,背亦恶寒,三四年来,每交于子夜则气喘,阳气当至不至,痰饮阻遏胸中,阳微阴胜故也。天明则阳气张,故喘平,至咳嗽心悸,易于惊恐,皆阴邪窍居于心中之病,其常若伤风之状者,卫外之元阳亦虚也。当祛寒饮而逐阴邪,尤必斡旋其阳气,譬如离照当空,而后阴邪归经,用仲景苓桂术甘法,先通胸中之阳再议:茯苓(细辛一分炮,汤拌并浸焙)、桂枝、冬术(熟附二分煎汁拌炒)、陈皮、甘草(麻黄一分汤拌浸焙)、半夏、炮姜(五味子五粒同焙)、补骨脂(盐水炒焦)、党参(姜汁炒)、紫石英、胡桃肉、螺蛳壳。

    2.现代应用

(1)高血压、脑病:苓桂术甘汤的应用指征有头痛、头重、上逆、眩晕、直立性虚脱、动悸、不眠、精神不安或伴有尿量减少等,其中,以眩晕及精神不安为重点。据此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高血压眩晕及脑震荡等多种疾病,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适当增减,均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南京市秦淮医院中医科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一例小儿脑积水患者,服药36剂告愈。处方:茯苓6g,桂枝3g,白术9g,甘草3g,陈皮5g,姜半夏5g,当归9g,川芎9g,猪苓6g,车前子9g,大腹皮9g。水煎服,每日一剂。

(2)内耳眩晕病:属中医眩晕证范畴。若证见头晕目眩,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痰涎,心悸耳鸣,大便溏烂,小便不利,舌淡白而胖,苔白腻,脉沉紧或滑,为脾虚失运,水饮内阻所致者,用本方随证加减,常可取效。以本方加升麻、代赭石、龙骨、牡蛎、人参、黄芪治疗内耳眩晕病,常取得较好效果。

(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二病按中医辨证,若属脾虚失运、痰饮犯肺所致,证见咳嗽痰多,痰稀色白,胸闷腹胀,喘促短气,舌淡胖,脉滑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本方加麻黄、半夏、陈皮、白果,治疗痰湿犯肺的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用本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等,均有良效。

(40充血性心力衰竭:若属心脾两虚,痰浊瘀血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为治。徐氏报道治疗100例次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其中属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型45例次,证见咳嗽痰多稀白,气逆不能平卧,心悸气短,腹胀纳呆,水肿,面色灰暗,苔白,脉细数尺弱或结代。用温阳利水、纳气平喘法,以本方随证加减,取得满意疗效。

金氏认为苓桂术甘汤证中的头眩,身振振摇,心下有痰饮,心下逆满和心下痞坚等证,与左心后向性衰竭相似,其机理因心肌无力,搏血不足的继续加重,已严重累及右心,心脏正向全心衰竭的方向发展。在此情况下,水电解质的代谢已不是处于水气凌心的阶段,而是由于水钠排泄功能的进一步减退,出现了较严重的紊乱。祖国医学则认为此是脾阳不足,枢转水道,运化水湿的功能减低所致,故用本方温中化水。由此说明苓桂术甘汤对心脏储备力轻、中度减低的心衰病人,有较理想的治疗作用。

(5)慢性胃炎、胃溃疡病:患男63岁,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轻度脱出已12年,近1月来打嗝,食后半小时许左侧腹部疼痛,可持续3小时之久,伴脘腹胀满,食欲乏味,常吞吐稍粘之清水,睡眠多梦,舌左侧苔白,脉右弦而尺弱。证属脾胃虚弱,水停中焦,用苓桂术甘汤合四逆散加味,服药6剂,吞吐清水消失,脘胀胀满减轻,食欲好转,再与6剂而病症缓解。用于治疗溃疡病;一例脘腹隐痛反复发作5年,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幽门梗阻,中医辨为痰饮留胃,以温阳化饮、降逆止吐为法,用本方合小半夏汤加代赭石,药虽对症,但药力嫌轻,初服水饮难动。因师仲景“肠间有水气”者治以己椒苈黄之意,予本方加防己、椒目、葶苈子,仅4剂奏功。一例病发胃溃疡,因暴食生冷损伤脾胃,水饮不化,滞于胃肠,心下痞满,腹中雷鸣下利,始投生姜泻心汤,其效不显,因悟仲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及“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之旨,予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以温中化饮,淡渗利湿,加党参助甘草补脾益气以升清,加砂仁佐桂枝通阳化饮止泻,服4剂而收功。

(6)遗尿症:邹氏报道用苓桂术甘汤治疗4例遗尿症患者,全为女性,年龄在20~40岁之间,其病因虽异,但出现的症状则一。4例皆咳嗽时小便淋漓,与《内经》所述“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素问·咳论》)的症状相似,辨证为风寒水浊之气内结,升降失司,投以本方,3例痊愈,l例无效。

(7)其他疾病:岳美中老中医介绍曾治一例老年女性,患心下水饮数年,平素心下觉冷,稍胀满,每过5~6日则头晕,呕吐清水,如此反复数年,近日频发加剧入院,西医诊断为“幽门狭窄”,用中西止呕药无效。辨为胃寒积饮,积久则呕,且心下有时逆满,颇与苓桂术甘汤证相近。因久病寒甚,故于原方加干姜。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焦术24g,炙甘草10g,干姜5g。嘱服3剂,仅服2剂呕吐立止。

王氏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一例长达数十年的干渴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其以舌干而皲裂,频饮热饮为特点,辨证为脾虚饮停,津液不能上承,以本方健脾补虚、通阳化饮而愈。蓝氏报道用苓桂术甘汤加半夏治疗一例奔豚气患者,服药21剂痊愈。

    【实验研究】据药理研究证明,桂枝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能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白术、茯苓均含有钾盐,尚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似与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关;甘草能补虚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实验表明,苓桂术甘汤可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脑震荡及其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支气管炎、小儿麻痹后遗症和风湿舞蹈症等多种疾病。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7)

桂苓五味甘草汤证释义和应用汇编

    【原文汇要】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紧,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十二.36)

    【适应证候】咳嗽痰多而粘稠,口中干燥,手足厥逆,小便难,时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复下行至阴股,时时眩冒,面微热如醉,舌淡苔白滑,脉寸沉尺微。

    【组成用法】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药功效】温肾平冲化痰降逆

    【方论选录】尤在泾: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入之喉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金匮要略心典》)   

丹波元坚:多唾者,青龙之功著,而饮豁之征,犹今之患支饮者,及其欲愈,必吐稠痰。唾,亦稠痰也。……口燥者,亦饮去之证,与渴同机。(《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赵以德,此篇首支饮之病也。以饮水,水性寒,下应于肾,肾气上逆于肺,肺为之不利,肺主行营卫,肺不利则营卫受病,犹外感风寒,心中有水饮也,故亦用小青龙汤治。服后未已,为水停未散,故多唾;津液未行,故口燥;水在膈上,则阳气衰,寸口脉沉;麻黄发阳,则阴血虚,故尺脉微;尺脉微则肾气不固守于下,冲、任二脉相挟,从小腹冲逆而起矣。夫冲、任二脉与肾之大络同起于肾下,出胞中,主血海;冲脉上行者至胸,下行者并足少阴人阴股,下抵足跗上,是动则厥逆;任脉至咽喉,上颐循面,故气冲胸咽;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不通,手足不仁而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水在膈间,饮火冲逆,削气不得输上,故时复冒也。《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先治冲气与肾燥(《金匮玉函经二注》)。
    【经验参考】
    苓桂味甘汤是作为救误剂出现的,治疗小青龙汤服后变证。其方证可以看作是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有痰饮者。应用时需注意四个要点:
    —是气上冲,即病人自觉有气向上冲逆心胸。咽喉、胸、腹部有气窒梗塞感,胀痈感,甚至气喘、咳逆。
    二为水饮停滞,包括眩晕动悸、咳痰清稀、小便不利、苔滑等。条文中有口燥一症,为痰湿中阻,津不上承之水饮病表现。

三是冒,即头如有物裹,头昏眼花,或意识朦胧,呈现神态木然,失去自控的状态。低血压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欲倒,可以理解为“时复冒”。本方对低血压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四是原文中描述的“面翕热如醉状”,乃气上冲所致,表现为面色红赤,并有潮热感,这与虚阳上越的“戴阳”证有所不同。荒木性次治疗一男子,右肩强硬紧张,头重如裹,眼充血,眼眵多,投葛根汤无效,改用苓桂味甘汤,两三日痊愈(《古方药囊》)。此案“眼充血”即是“如醉状”的—种表现形式。又如诹访重雄用此方治疗一名妇女,因被球棒击中右乳突而致外伤性浆液性内耳炎。行鼓膜穿刺排液后,立即疼痛难忍,另有如下兼症,头如物裹,足冷,面颊发热感,胃内有振水声,投苓桂味甘汤一小时后,颊部发热感减轻了,次日再穿刺时,不再有液体(汉方临床,11卷7号)。此处的“颊部发热感”也是对“面翕热”的灵活理解。这些治验对拓宽临床思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另外,苓桂味甘汤的加味药多为半夏、射干、紫菀、百部等。不宜过多,随证选取一两味即可。
    【临床运用】

  1.古代临床

  (1)《世医得效方》:茯苓五味子汤,治支饮手足冷,多唾口燥,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面热翕然如醉,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咳冒呕肿。

    (2)《柳选四家医案》:久遗下虚,秋冬咳甚,气冲于夜,上犯不能安卧,形寒足冷显然,水泛而为痰沫,当从内饮门治,若用肺药则谬矣。

  桂枝  茯苓  五味  炙草  白芍  干姜

  2.现代应用

  桂苓五味甘草汤常用于治疗心阳不足,寒水之气循冲脉上逆——即“水气凌心”之证,目的在于上振心阳,下渗水饮,兼敛浮阳,但对所谓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则非所宜。

    (1)刘景琪治一女,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上悸已8个月,每日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脚软,步履困难,近一个月症状加剧,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切正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服苓桂味甘汤21剂,诸症消失,随访二年未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

    (2)曹颖甫《金匮发微》:宋姓夫人,平时常患口燥,所服方剂大率不外生地、石斛、麦冬、玉竹、知母、花粉、西洋参之类。见其咳吐涎沫,脉弦而体肥,决为痰饮,投以此方(即苓桂味甘汤),服后终日不曾饮水,略无所苦,乃知仲师渴反止为支饮之说,信而有征也。
    (3)如张云用苓桂味甘汤治疗低血压42例,所有病例病史均在1年以上,并无明显原因可查,且经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均见头痛、眩晕、心悸、气短、身疲乏力等证候,唯于冲气上逆时更为严重,甚则发为晕厥。基本方为:桂枝30g、茯苓25g、五味子30g、炙甘草15g。并根据兼证随证加味。同时辅以针灸疗法,痊愈34例,显效6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张云等,河北中医,1990;2:9)。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8)

【引子】我在写苓桂剂系列帖子时,丹溪叟老先生曾回帖:“读先生苓桂类方剂汇析,收获良多,先生知识渊博,文通古今,研究透彻,由此可知,先生运用苓桂方,自然也是得心应手。五苓散也应属苓桂类方剂,企盼不久能读到先生的汇析”。我答应老友将写五苓散证释义及应用汇编,经过几天努力终于整理完毕,现贴出来,算是报答丹溪叟老友的期望和关怀。

五苓散证释义及应用汇编

    【原文汇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文71条)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文72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原文73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原文74条)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原文156条)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原文385条)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原文244条)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原文141条)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十二、31)

    【适应证候】发热,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恶风自汗,或头目眩晕,或吐涎沫,或脐下悸动、小腹胀满,苔白,脉浮或浮数。

    【类证辨析】  口渴、小便不利为五苓散所主证候之特征性症状,因此,应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小青龙汤证、猪苓汤证及茯苓泽泻汤证等鉴别。五苓散之烦渴为水停不化,下湿上燥,津液敷布失常,而白虎加人参汤证则是里热亢盛,津气两伤所致,病机不同,因此其伴见脉证亦有异。就病机而言,小青龙汤证内有停饮而兼表实,五苓散证为水停下焦而兼表虚;小青龙汤证饮停心下,则口渴小便不利为其或然之症;五苓散证水蓄下焦,气化不及,而口渴小便不利为其必然之证。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皆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但猪苓汤证除水停以外,尚有阴伤之机伏于内,故用阿胶以益阴。茯苓泽泻汤证以饮停于胃,吐而欲饮为特征,与五苓散证有上、下之异,故于五苓散中去猪苓,加甘草、生姜以和胃止吐。总之,诸证之间或病机类似,或脉证雷同,但总有细微之差,要在细心诊察,谨慎辨治。

    【组成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药功效】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论选录】  王晋三: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藉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藉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当知是汤专治留着之水,渗于肌肉而为肿满。若水肿与足太阴无涉者,又非对证之方。(《绛雪园古方选注》)

    《伤寒论译释》:本方猪苓、茯苓、泽泻均属淡渗之品,有导水下行、通行小便之功;白术甘淡渗湿,化气行水;桂枝通阳温经,以利气化;使膀胱津液得以通调,外则输津于皮毛,内则通行于上下,自然小便利,口渴除。观方后云“多饮暖水,汗出愈”,则本方不但有利水之功,且具有发汗之用,又可知五苓散为太阳经府两解之剂了。章虚谷说:“此方在伤寒门为兼治太阳经府之病,应用桂枝,故分后言汗出愈。若无表证,宜用桂,则化气行水之功更胜。”这样说法,符合临床实际,有参考价值。

    吴谦等: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府,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一治水逆,水入则吐;一治消渴,水入则消。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邪热入之,与水合化为病。若水盛于热,则水壅不化,水蓄于上,则水入则吐,乃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行也。若热盛于水,则水为热灼,水耗于上,故水入则消,乃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无出也。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若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以其属阳明之里,故不可用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热并泻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则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借桂上升,通阳之效捷,则气腾津化,渴自止也。若发热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是知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临床运用】

    1.古代临床

    (1)《医宗金鉴》: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效也。

    (2)《千金要方》:五苓散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采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

    (3)《三因方》:五苓散治伏暑饮热,暑气流入经络,壅溢发衄,或胃气虚,血渗入胃,停留不散,吐出一二升许。

    (4)《伤寒百问经络图》:又治瘴气温虐,不伏水土,黄疸或泻。又治中酒恶心,或呕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闷。又治黄疸如黄橘色,心中烦急,眼睛如金,小便赤涩,或大便自利。若治黄疸,茵陈汤下,日三服。

    (5)吴遵程:五苓散,逐内外水饮之首剂。凡太阳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烦渴引饮,及瘦人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颠眩者。咸属水饮停蓄,津液固结,便宜取用,但须增损合宜耳。(录自《伤寒论今释》)

    2.现代应用

    五苓散配伍简炼,功效卓著,临床运用非常广泛,现据有关报道综合介绍如下。

    (1)泌尿系统疾病:

    鉴于本方有化气行水之功,故而现代临床常用治泌尿系统之疾患。有报道用五苓散加茅根汤治疗急性肾炎水肿38例,痊愈36例,显效2例。有用之治疗肾积水多例,疗效显著。另以本方加味治疗肾性高血压,服药8剂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压稳定在120~130/80~90mmHg之间。本方加附子、益智仁,治疗垂体性尿崩症之渴饮、小便频数量多者,亦获卓效。他如遗尿、输尿管结石、早期肾功能不全、肾盂肾炎,均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

    如李克绍医案治疗“消渴(尿崩症)”: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白朮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津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2)生殖系统疾病:

    本方加减用于睾丸鞘膜积液、结扎术后并发阴囊血肿、卵巢囊肿、乳腺小叶增生症、闭经、带下、老年性阴道炎等,均获满意疗效。如一患者,右侧乳房肿块1年余,时隐痛,经治不效。查右乳房上方可触及直径约2~3cm肿块,质软,活动,无压痛,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湿凝结乳络,治宜利湿化痰,通络散结。方予五苓散加浙贝、白蒺藜、昆布、海藻、牡蛎,服30剂痊愈。

    (3)神经精神疾病:

    本方加半夏治疗受惊后昏厥症反复发作者,疗效满意。另也有用本方治疗脑积水、顽固性偏头痛、精神性尿频等。

    如刘景棋癫痫: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处方: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朮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

    【按语】五苓散治癫痫,国内外均有报导,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如杨君治疗解颅(脑积水):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朮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如严仲庆治疗头痛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朮、桂枝各10克。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4)五官科疾病:

    用本方加减治疗中耳炎、耳聋、青光眼、过敏性鼻炎、假性近视眼、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可获满意疗效。如治一少年,双眼视力0.1。经眼科检查,诊断为“假性近视”。患者有渴欲饮水之症,舌淡,苔白厚,脉和缓。予五苓散,15剂后,视力提高至左眼0.5,右眼0.6。

    钱光明治疗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案: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0.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它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朮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它一切中西药),水煎服。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0.5,右眼为0.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导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研究人员研究指出,五苓散合二陈汤治疗复发性黄斑水肿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该文发表在2013年第06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上。回顾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在院门诊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反复发作患者共7例,予口服中药五苓散合二陈汤,以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为指标观察疗效。平均治疗5.6个月,7例患者中视力提高5例,视力无变化2例;OCT检查显示黄斑区形态恢复正常者1例,黄斑水肿改善4例,无效2例。综合疗效为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1.43%。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的应用: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指出,围激光期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有助于改善视功能,减轻黄斑水肿。该文发表在2013年第06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上。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眼科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30例40只眼,分为激光联合中药组(联合组)14例20只眼,单纯应用激光组(对照组)16例20只眼。联合组予眼底光凝并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及五苓散加减方1个月,对照组仅予眼底光凝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后进行比较)及中央黄斑厚度(CMT)的变化。光凝治疗后3个月时,联合组的BCVA(LogMAR视力)有明显改善,由0.486±0.23提高至0.397±0.19(P<0.05),CMT值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BCVA 0.491±0.21,治疗后3个月时为0.486±0.22,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T值的减小幅度亦不明显(P>0.05)。

    刘渡舟以本方为主方治疗失音: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0.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津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吴克纯治疗耳鸣: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患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刻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泽泻30克,茯苓、白朮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新中医19895<5):47)

    【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董圣群治疗眩晕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朮l0克,桂枝10克,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5)心血管疾病:

    用五苓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椒目、石菖蒲、牛膝治疗1例心包积液患者,服药月余心包积液消失,诸证缓解。用葶苈生脉五苓散为主,治疗25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服药3~7剂见效,2~3周心衰得到控制。治疗结果:显效者12例,好转者11例,疗效满意。

    (6)呼吸系统疾病:

    报道用本方加商陆、党参、赤芍与抗痨药同用,治疗6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可使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缩短7天。用本方治疗1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咳喘严重,咯痰量多,眼睑浮肿,苔白润,脉弦紧,用五苓散10剂病瘥。用五苓散加黄连、车前草治疗百日咳多例,一般2~4剂获效。

    (7)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无减,口渴反而增剧。思考之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

    (8)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干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9)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10)其他疾病:

    治疗低热: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治疗背寒冷: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治疗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钱光明医案: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朮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1988)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治疗汗出: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属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白朮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剂。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86)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御邪。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治疗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张祥福医案,杨某某,女,35岁,1978年5月12日诊。患者素体肥胖,月经过多,先后无定期,经期7天,淋漓不绝,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剧痛,经血暴崩如注,经某医院诊治用止血药、输液等急救处理无效,转请余诊治。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汗如珠,口吐浊沫,小腹剧痛,喜按,舌质淡胖嫩,边有淤点,苔白微腻,脉涩。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诊断:暴崩(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痰湿中阻胞官。治以益气止血,通阳利湿。方拟五苓散加白晒参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服)、三七10克(研末冲服)服2剂,5月14日复诊;精神大振,四剂转温,血崩缓停,原方续服5剂,漏血尽止而愈(湖南中医杂志)

    【按语】患者素体肥胖,头晕胸闷,口吐浊沫,舌胖苔腻,乃痰湿内停之象。痰湿内阻胞宫,冲任不固,而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湿,并加白晒参、阿胶、三七以益气养血止血,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治疗痄腮:姜晓医案:袁某,男,11岁,1986年3月11日诊。患儿三日前始感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烧,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曾服普济消毒饮,病反加剧,昨夜体温升至39.2℃,头痛呕吐,胸中烦闷。刻诊:面色苍白,两腮肿痛,呕吐频作,吐出物尽为水液,吐后渴饮,水入复吐,且伴睾丸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滑数。诊断;疗腮、水逆证。病机:瘟毒上结,水饮内停。治法:通阳化气,行水解肌。方药;五苓散。捣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1剂后不再呕吐,脘腹觉畅,能进饮食,头痛减轻,体温38.2℃。继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20克以解毒散结。2剂后,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佳,随用参苓白朮散调理善后。(四川中医1988;(4>;27)

    【按语】痄腮治以清热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饮,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睾丸水肿。显系五苓散证,乃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径用五苓散收功。

    【实验研究】五苓散对人、兔的利尿作用较显著,可使健康人的尿量及排钠量增加,也使家兔尿量增加。但五苓散灌胃给药,对不麻醉的输尿管瘘犬未出现利尿作用。另有报道用大鼠进行实验,证明五苓散有利尿作用,可使尿量增加12%。此外在水浸寒冷的应激预防效果试验中,五苓散的抑制率为10%。关于五苓散对解救乙醇中毒方面的研究:实验研究证明,五苓散对乙醇中毒症的种种代谢异常有效,对水、电解质代谢有调整作用。五苓散并有抗脂肪肝的作用,可预防高脂性食物和同用的乙醇所引起的对肝脏的损害。

    【结语】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他方剂合用,可以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而小便不利的黄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治疗年高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肾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朮、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本方加橘核、木通、小茴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经方临证指南1993:41—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