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作文养成训练的有效途径(赵克明)

 江山携手 2015-01-11

 部颁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然而现实的情形是,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作文训练已陷入“技术化”的泥淖,中学生作文造假现象普遍存在,背离作文本真的所谓“训练”愈演愈烈。令人忧虑的是,这种“蒙骗作文术”不仅扭曲了中学生的作文观,而且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发生畸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人多年来致力于作文“养成训练”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得作文教学回归到“本真”上来。

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引导学生追求“诚、善、美”。把“诚、善、美”作为作文的衡量标准,并使之渗透到学生的写作意识中。立言以“诚”,这是对长期困扰中学生的“假”“大”“空”“套”作文的规范,即引导中学生说“诚实的、自己的话”,展示真实的自我、血肉丰满的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自我,描摹不但身形接近而且心灵融入的自然,表现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张扬自己借得大师智慧、融进大师思想血液的人格魅力;立言以“善”,这是对学生作文中“游戏化”“荒诞化”“自由化”的规范,即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就是要捧着一颗善良的心与别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叙写善的体悟,阐述善的思想,抒发善的情感,进行善的劝诫,学习写作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向善的过程;立言以“美”,这是对泛滥于学生中的假“创新”之名行怪异哗众之实的作文倾向的规范,即提醒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来写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符合主流的审美标准,具有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健康的美、和谐的美,同时内容与形式也要尽可能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为了使得作文达到“诚、善、美”的标准,本人倡导学生作文要“倾吐真情,张扬个性”。 所谓个性,贵在掏出真感情,如唐人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情则无文,情真则文真,惟有掏心掏肺地倾吐真情才能彰显作文的个性风采;所谓个性,贵在展示“原生态”,即呈现未经人工干预的纯天然的原滋原味的具有真实性的生活,呈现凝结着历史和文化的更直接地反映生活本质的常态生活,呈现多样化的更能展示生活个性风貌的生活;所谓个性,贵在凸现“这一个”,即避免千篇一律的“脸谱化”,表现事物的千差万别,表现同一棵树上具有明显差异的叶子;所谓个性,贵在张开“另只眼”,即挣脱写作“套子”,避免用老眼光来观察和认识事物,不按照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反映生活,不说“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陈言套语,而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来看事物,冲破眼前的思维迷障,发现事物全新的另一面;所谓个性,贵在换上“新面孔”,就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语言新美,特别是在构思上,忌沿用那种呆板陈旧的结构,套用那种过于四平八稳的“八股”式,而要根据题材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组合,机智巧妙地进行安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在语言上不仅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而且尽可能地生动、形象、有味道一些,色彩灵动一些,让笔端绽放含笑的玫瑰。

多层面“对话”,唤起学生的自我觉醒。一是与自我对话,展示自我。让学生认识到那种仿套作文,那种言不由衷的表达,就是自我的迷失,是集体失语;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这一个”,我有自己的家庭,我有自己的亲人、老师与朋友,我有自己的苦恼与快乐,我有自己的愿望与追求,我有自己的特长与毛病,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有自己留下的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我是自己的挚友,我是自己的敌人,我是自己的评判者,我是自己的监督人,我是自己的安慰者。写作实际上就是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富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世界。二是与自然对话,丰富自我。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是非常丰富的矿藏,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对话,这样不仅会感到身心愉悦,而且会丰富精神世界。这种“对话”,不只是身形的接近,而且是心灵的融入,如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朱自清“那醉人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论是花、草、虫、鱼,还是风、霜、雪、月,只要我们能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交流,就能呼吸到它们的气息,就能倾听到它们的声音。三是与社会对话,走出自我。我们要培养富有个性的人,但不是那种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吟风弄月、多愁善感的“小我”者,而是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大气凛然、才气沛然的“大我”者,像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像岳飞“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像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像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像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因此,应当唤起学生的生命自觉,强化学生在社会舞台的角色意识,注重与周围人的交往、交流、和谐相处,爱护自己,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写作中也要张扬“大我”。四是与大师对话,提升自我。所谓大师,就是那些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代表着时代进步的、影响历史进程的、影响人类思想的领袖式的人物、顶尖级的巨人,包括思想大师、文学大师、科学大师等。这些大师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他们的智慧都是独一无二的。跟大师对话,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就是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从而慢慢地摆脱“小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在学生中倡导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多读关于大师的传记作品,多接触这些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让大师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心中,让大师的思想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让大师的智慧在我们的写作中得到彰显。

遵循写作规律,点拨学生修炼写作真功。其一,建立作文“材料库”,为写作提供“物质保障”。淡化“怎么写”的指导,强化“写什么”的点拨,引导学生把储备写作材料作为常态,多留意书本上的经典素材,多关注生活中的鲜活素材,一有所得就用一个随记本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对于别人提供的“第二手素材”,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开自己的眼光去“拿来”,用自己的认识与思想加以整理,把它归类入档,并在经常性的盘点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还经常做些转述素材、组合素材、变式表述素材等“语言体操”“思维体操”式的小训练。其二,强化审美、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为写作积蓄“正能量”。指引学生在广泛关注社会生活种种现象,关注人们对社会热点不同评说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思维方式去体验与感悟,进而作出科学合理而有个性的价值判断。经常以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为原点建立思维坐标,形成纵横、正反、因果等多向的坐标轴。例如,把“砖头”作为原点,可将思维发散开来:砖头——形状方方正正,如同正直、不圆滑、清正无私的人;砖头——从里到外实实在在,如同真实、不虚浮空洞的人生;砖头——原材料是普通的泥土,如同平凡、淳朴而不显贵的人;砖头——泥土经过重压,砖坯经过烈火的烧烤,从人脱胎换骨,发生由柔而刚的质变,启示人们压力、磨难才出人才,长期的锻炼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砖头——受模子的约束,四四方方,不奇形怪状,人也需要有基本原则、各项法律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框子”来规范言行,要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不可自由散漫,更不可为所欲为;砖头——可铺路,可建楼,服从分配,不论尊卑,毫无怨言,人也应哪里需要哪里去,只求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砖头——总是构成一个集体发挥作用,紧密团结,携手合作,人也要发挥团体力量完成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不可逞匹夫之勇;砖头——砌成墙后,外表抹上石灰、水泥等,人们在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建筑面前,看不到砖头的身影,这正像默默奉献、不求名利、不居功自傲的人;砖头——由一个模子做成,千篇一律,又如同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不求创新的人;砖头——总要踩在同伴肩上往上爬,又如同以他人作为自己晋升的垫脚石的自私自利的小人……这样的训练,就会使学生把触角深入到原点材料的内部,发现材料的多面性,从精神实质上感受材料的审美意义,参悟材料为我所用的价值。还要多鼓励学生以别样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中的热点现象,比如“莫言热”,可以从莫言让中国人多年来的“诺贝尔情结”有了一个很温馨的归宿,看出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从别人“热”而莫言却很平静,看出一个人成熟后的淡定;从莫言对记者所说的关于“站稳脚跟”的话,看出一个成功者的秘诀;从莫言获奖引发的阅读热,看出名人效应,名人带来的正能量;从一些人像买青菜萝卜样的抢购莫言的作品,看出国人的盲目跟风与社会的浮躁;从人们纷纷去参观莫言小院,拔萝卜、抠墙皮以沾“灵气”,看出当今社会的灵类崇拜;从当地政府计划修莫言老宅、种植万亩红高粱,看出社会的功利化。这样坚持训练,不仅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积淀,而且提升他们的审美与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写作时通过深化内涵使作文由平庸走向出彩。其三,品味揣摩范本,为写作配备“高参”。文无定法,但毕竟有规律可循。名家的作品,对我们的示范作用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同龄伙伴的优秀作文,更能让我们以零距离的心态去接近它,取其所长,得其招数,来完善自己的作文。因而,本人一直以来让学生每天品味研读一两篇千字美文,悉心琢磨权威机构提供的写作范本,借鉴其中妙法,更汲取其中神韵,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训练中去。其四,练好语言转换的表述内功,为写作提供“技术支持”。在教学中注重围绕常态生活与热点生活话题扎扎实实地训练,尤其是在着眼全篇的前提下练好语言转换的表述内功,把平实的语言转换为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冗长繁琐的句子转换为简洁凝练的句子,把单一的句式转换为多变的句式。通过训练,使学生认识到:调动形象思维,由抽象的概念联想到生活中一些相似相关的形象,并能形象化、画面感地进行表述,语言简洁内蕴深邃地表述,无疑为文章增添华彩。

编写随笔文集,帮助学生搭建个性化写作平台。以中学生写作心理为突破口,搭建个性化写作的平台,激活其蛰伏心中的表达欲望,从情感、思维和语言等层面对学生进行养成训练,这是本人指导学生开展自编随笔文集写作活动的初衷与体会。该活动的前期准备,在班级举办现当代作家作品集和中学生文学新星习作集展示研读活动,目的是一方面使同学们对文集的内容编排、版面美化、封面设计等方面有些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让大家在浏览琳琅满目的图书中萌生编写自己的文集的冲动,激发自由写作的热情。活动的过程大致有八步:第一步,每位同学都以自己的审美眼光精心挑选一个大32开本的硬壳笔记本。第二步,为文集命名,力求新颖而有寓意、有个性,用艺术字题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第三步,留足编写目录的页面,并设计出带有个人风格的目录编写样式。第四步,根据生活范围,自定文集的专辑,如“家庭亲情”、“校园生活”、“社会望”、“与名人(名作)对话”、“心灵独语”、“人生感悟”,等等,视各专辑写作内容的多少留出一定的页面。第五步,分别以各专辑为大话题写作(写在各专辑的页面上),述自己最想记述的人和事,抒自己最想抒发的情感,发自己最想发表的议论,立自己最想确立的主题,拟自己最想拟写的题目,篇幅的长短一概由学生自己做主。第六步,为文集作序,可自写,也可互请同学写,内容不作限制,只要与文集内容有关即可。第七步,交流展示,相互激励,开始每周一次,后来每四周一次,或自选对象面对面交流切磋,或组与组间大面积交流,或让教师选出优者供大家观摩,或由同学推出有特色的范本进行展示。第八步,在一本随笔文集编成时,举行“××随笔文集《××》杀青新闻发布会”,由作者介绍创作体会,第一读者谈鲜读感受。

这项活动的效果是显著的,一个学年下来,除极个别力不从心的同学外,大都编成了一本200300页的随笔文集;更有意义的是,它能帮助学生走出作文的误区,对作文有“生活的必需”的新认识,对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养成”(而非“弄巧”)意识。

读写互动师生联动,促使学生实现读写双赢。这是形式比较自由、课内外联为一体的系列活动,大致有以下主要步骤:第一步,师生读写定位,即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师生读写的关注点。第二步,师生阅读美文。选出符合“定位”的美文师生共读,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可以是书报刊上的时文,可以是教师的试水文,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第三步,师生品赏美文。在自由赏读的基础上对美文进行个性化品赏,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然后从阅读前的读写定位出发,概括从中得到的启示。第四步,学生仿写美文。学生借得美文的艺术特点,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取材范围、结构形式等都不受所读之文限制,得美文神者、巧者为佳。第五步,师生评点仿作。这是仿作展示、交流、分享的过程,仿作者既给大家读习作,又给大家谈写作体会,或自评习作,然后由师生互评,尤其侧重于评点对美文妙处的把握。

在这个系列活动中,读与写互动,师与生联动,读写相互激发促进引导,师生之间形成读写共同体,其意义远大于孤立的写作指导。

多年来的作文养成训练研究与实践,效果是较为显著的。就思想认识而言,其一,将作文与“发展人”密切联系起来,使教育的极终目标得以实现。本人在实践中认识到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状态(而非一种点缀),“立言”与“立人”是相统一的(而非割裂分离的);作文是一种生命运动,是一种对话活动,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作文训练的每一个环节都触及写作者发展中的各个层面,都是促进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惟有把育能(写作能力)、育智(写作智慧)和育人(个性化的大写的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作文与做人的双赢。其二,走出作文“编套”的怪圈,回归到“养成”的正道。经过情感、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养成训练,大家深得作文的真谛,领悟了作文的妙道。这样,大家就会放下“架子”,轻松愉悦作文;走出“套子”,敞开心扉作文;抛弃“模子”,独辟蹊径作文;告别“鞭子”,饶有兴趣作文。其三,打通读写通道,建立“读写互动,师生联动”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读写同源论”和新课程“读写一体”思想的指导下,把读写结合生活化、常态化,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实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双赢。其四,确立了新课程观,有效地开发了教师与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教师的引领,学生的互动,师生的展示交流,使得课程超出了教材,因而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悦人。

就写作实践而言,学生走出了作文误区,回归了作文的本真,领悟了作文真意,自然也就感受到了作文的快乐,品尝到了作文成功的滋味。仅近两届学生,就有百余篇习作先后发表于《作文报》《新课程报》《语文报》《中学生阅读》《创新作文》《写作》《美文》《中学生》等十多家报刊,数十篇文章在“语文报杯”“文心杯”等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本人也不断总结提炼,所撰写研究文章有《也谈返归作文的“本真”》《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养成训练》《个性化作文有“规则”》 《摆脱议论文写作惯常的“套子” 《“师生联动”下的“读写互动”》》等200余篇在国内中文报刊发表,所著的《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引路》《取法美文写佳作》《赵克明教写作》已公开出版,还应约为《中学生》杂志“作文课”“经典读赏仿”栏目和《中学生阅读》杂志“赵克明作文讲堂”栏目撰写系列稿,展示、推广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