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自成的战略失误!

 西家泉 2015-01-11
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里,明末的李自成起义一直是大家谈论的焦点话题之一。李自成这个起自民间的英雄,在夺取北京城后,眼看天下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不料在山海关一战中败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灭亡之路。李自成的功败垂成让众多历史爱好者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的失败揭开了满清统治中国的一页。)即使是历史学界也对李自成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各方面有着自己不同的解释。

过去在历史上对李自成一直有着一种论调: 此人是个流寇,进北京城后,李军贪图享受,军纪政纪败坏,导致最后失败。但是这里面有很多自相矛盾的逻辑点。(《明史》是满清所写,污蔑了明朝,抬高了清朝,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满清和明朝遗老都对李自成怀有刻骨之恨这一点导致了对历史记录的偏差几乎是肯定的。却很少有人质疑。)

从历史角度来看,李自成出身贫苦,知道百姓的贫苦,在长期征战中,李自成军是最早在义军中提出“剿兵安民”的口号的。并且提出“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严肃军纪,并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因此受到当时受压迫以及苛捐杂税中的百姓的拥护。从各方记录看李自成的军队一向以军纪严明,战斗力强著称。 再加上百姓拥护,得以迅速的扩张发展,最终成为推翻明王朝的主力。在战争中,李自成逐渐改变了流动作战的战略,改为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终于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结束了明朝的历史。 在攻陷北京之前,李自成军曾先后攻陷襄阳等一样富庶的大城市,并没有大规模军纪败坏的情况出现。为什么北京是特例? 

在明清之际留下的历史书上对李自成军进城后军纪败坏的情形都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并且认为这是李自成军打败仗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里有着人为的渲染和夸张。诚然,大顺军在追赃筹款中可能有政策上的偏差,但仅仅因为这个就会让军纪完全败坏应该是明人遗老和满清那些文人的夸张。说句不好听的话,李自成是在执行崇祯的“文臣个个可杀”的遗命,既然都是明朝的忠臣,在历史上正义凛然,那李自成给你们死的机会你们该感谢李自成才对。在历史记载上做个手脚,算什么东西。

关于军纪问题可以用事实来做个反证。李自成三月十九日进城,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讨伐降而复叛的吴三桂。这中间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算是军纪败坏,也要有个过程。实际上,即便是在已经被恶意篡改的历史里,除了拷问那些贪官污吏们,没有看到很多为害百姓的记录。倒是有的记载的侵犯百姓的记录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相似,看起来像是满清兵的所作所为。如果说满清和明遗说的李自成军队军纪废弛是真的,那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丝毫没有减低就又说不过去。 李自成率军讨伐吴三桂的时候,所带兵马只有六万人,而对手是明军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五万人,更不要说吴三桂以逸待劳和李自成远来疲惫之师激战。就算是兵力不占多少优势的情况下,李自成照样在两天的战斗中几乎将吴三桂军击败。如果没有满清军的介入,李自成军必胜无疑。从实战的情况看,说李自成军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纯粹是夸张。所以说,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不是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那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应该是战略上的问题。战略上的巨大的失误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后,确立了“先取关中,再向京师”的战略。这个战略的中心是取得地势险固的关中为根据地,然后收取明朝的三边精兵,然后直取京师。后来的战争进程也是这样进行的。 

虽然这个方针看似合理,可实际上有着很大的战略错误,导致了李自成的最后失败。首先,这个战略对当时的战略形势判断错误。这个战略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把满清这个一直想入主中原的强大集团包括在战略形势判断里。正因为如此,李自成才采取了直取北京的战略。如果没有满清的干预,以李自成的实力,要面对张献忠集团,南明集团和吴三桂集团的敌对还勉强可以对付,可再加上满清集团的实力的话,李自成的实力就远远不够了。事实也是如此,李自成进京后,只留下了一部分主力对付吴三桂集团,将大部分兵力南调,去对付南明集团,这样一旦满清出兵,主力不在导致后继无力的李自成军就无力对抗。从历史记录来看,满清在李自成开始进军北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动员了。三月六日,满清发布动员令。四月七日,满清誓师太庙出兵。满清十余万主力于四月十五日到达翁后,遇到吴三桂的请兵信使,二十二日到达石河打败了李自成。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满清早在李自成讨伐吴三桂的时候就已经出兵在路上了,正因为如此,满清才能打得李自成措手不及。即便是吴三桂归降了李自成,满清十几万大军按照原来的计划从喜峰口、墙子岭入关,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兵力加起来还是相对劣势,在满清军的突然袭击下也会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这完全是战略方针的错误造成的。

同样,追赃助饷的行动也和这个战略方针有关。不可否认,追赃助饷这个办法给李自成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可李自成也没有办法。李自成的战略方针只看到了关中的险固,可没有看到关中的经济的贫乏(这个时期的关中已经不是汉朝的关中了,由于水土破坏,粮食和经济能力大减)。占领关中后,百万大军的支出并无法措办。再加上下令三年免征,这样更加重了自身的负担。只有追赃助饷这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最大的问题是加大了社会矛盾,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如果在战略方针上考虑的细一些,在取得关中的同时,派一部分主力占领江南富庶地区,以关中三边的兵源加上江南的财富,就会使得李自成的战略形势优越的多,可以相对立于不败之地。

在军事战略上李自成有着错误,在政治方针上李自成也有着很大的错误。首先,李自成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拥有了大批的能征惯战的将士,但缺乏一支完成统治治理工作的文官队伍。而且对战领区内部的独立势力没有认真扫除。古人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在获得大片的领土后,缺乏治理人才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当李自成一受到挫败,这些地区的地方势力就兴风作浪,袭击大顺的官吏,夺取地盘,并阻击路过的大顺军,使得李自成的军力各自为战,无法救援更不要说集中兵力。在此同时李自带的精锐主力在挫败以后被各方势力节节阻击,越打越少导致失败。可以说李自成撤出北京后,他的控制区的大部分都是这样丧失的。即使在北京期间,李自成在政治方面的无所作为也很让人疑惑。崇祯死后,李自成需要收降仍活在北京的文官集团。 当时太子还在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让太子继位”,然后做一个禅让的戏。 这样就可以有个明正言顺的政权延续。也给文官势力一个台阶和理由投靠其。同时用这个名分收降南明势力以及其它地区的独立集团。

遗憾的是李自成在北京却什么也没有干,完全没有消除崇祯自杀带来的恶果。崇祯自杀,是一招很恶毒的政治棋子,崇祯用自己的死宣布了自己与新的顺朝的不妥协,用决绝的态度宣布,凡明朝之臣子降顺朝者皆是叛臣贼子。这是崇祯用自己的生命给李自成下的一招暗棋。可遗憾的是,李自成竟然没有觉察出来。根本就没有对这件事有所反应。这也从侧面看出李自成的领导层里没有真正的文官人才。

对比一下满清政权,满清政权就做得比较高明。他们不但为崇祯发丧,还宣扬自己是为了替崇祯报仇,恢复明朝江山而来。这样,满清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威胁最大的李自成集团,最大限度的减少与明朝遗留势力的冲突,并得到他们的部分支持。当然,后来他们耍赖,说自己的江山不得之于明,而得之于李闯那就是后话了。从军事学角度看,李自成输在了没根据地上. 一个优秀的根据地需要充足的兵源,足够大的支持自己的老百姓群体,以及充分的粮食支持。李自成选的关中明显不符合这几个条件。李自成军队兵源主力是河南,是一个相对易攻难守的地区。 如果失去,士兵顾家就会军心动摇。 而关中本身不是粮食产地。经过几百年战火破坏,关中已经不是汉朝的关中。 无法供应百万大军的粮食需要。 否则李自成自己也不会反了。 再加上粮食主要产地江南由于战略方向错误(攻打北京)那时候也没拿下。以至于后勤不济。

相比之下,同样是从陕北走来的TG就完全不同。从人员构成看,TG虽然也算农民军,但是组织严密。 主要发展方向则是而且发展是华中,华南粮食产地。 形成了核心组织有地利防御,同时把武装组织放出去发展的优秀局面。 当然,要达到这点,必须确定党对枪的绝对领导,否则出去就成军阀了。 而这点是李自成做不到的。

都说李自成军战斗弱。 个人以为,6万李自成军VS5万关宁,还是远征。如果不是满洲人出现关宁已经落下风了。所以我说李自成统御率高但是政治太低。

很多人举例说山海关一战后是吴三桂追着李自成打。 这个很好解释,李自成手底下可以算核心部队,但是并不是全部。 他犯了三个错误,1。树敌过多。2。战线过长,3。 兵力分散。 三个环环相扣。 由于李自成军实行坚决的打倒一切地主政策。 导致树敌太多。(TG在困难的时候还组织三三制,统一战线呢)其部队不仅要防南明,自身统治区域的地主势力反扑,还要防其它农民军。 这样随着统治区域变大,部队就因为拉长的战线越来越分散了。 而李自成本部的部队一败,各地都被反扑势力钳制,无法救援。导致核心部队越打越少,最后崩溃。

此外,李自成军的战略主攻方向也是问题。 个人以为,攻击北京不是一个好战略选择。同样的军力,先取南方再回征北效果会更好。 当时李自成军已经控制了西北,河南。 山东。可以说黄河以南尽归其所有,因此严格意义上不是“北伐”北京那时候北有满清牵制,粮道又受到威胁,根本无力南下。 (历史上朱元璋北伐,也是取山西,山东,河南,北京自己就崩溃了)因此先取粮草产地江南,稳定自身根据地局势,最后山东,山西,河南三路取北京,就是瓜熟蒂落的事情了。

当然,这里要考虑如果满清灭了明,往南压呢的情况。 个人以为这样反而对李自成有利:

1。清灭明,更说明大顺是正统。 比起外夷来,知识分子更容易和新建立的顺合作。
2。清朝本身士兵野蛮, 只要逼着清朝打阵地战。 八旗当时的几万人。 又和汉八旗不齐心。 在优势顺军攻击下很难说结果如何(明朝军队不是打不过满清,不过是自己组织和战术的问题)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当年清朝主力进关后进军神速是因为沿路没有啥真正完整的军事组织抵抗,加上拥明的地主势力支持。 (清朝打着为明报仇的旗号。)如果不是顺灭明,而是清灭明。 那么南明的仇恨肯定是集中在清而不是顺朝上。 此外还要考虑如果顺先取了南方,那就没有南明了。加上中原百姓对一个汉族政权的认同远比一个异族政权强。 (毕竟明朝本身是推翻元朝建立的)以驱逐鞑虏,复兴汉唐为口号,肯定造成华北地区民族矛盾激化,而给与顺很大机会。

最差情况,满清有华北之地 顺与清隔黄河相望。 进入战略相持,也对顺有利。 因为华北地区从明开始就是一个纯物资消耗地区。 粮食严重依赖南方。 清朝本身的东北当时也不是粮食产区。 加上科技落后。 汉族人口不合作,得到华北对其反而是巨大包袱。 对顺还是非常有利的。

这里面还要考虑一个第三势力,明亡以后的关宁骑兵。 从历史来看,无论是关宁军还是吴三桂本身对清并无好感。 投降也是先投农民军,然后知道父亲被杀爱妾被夺才转的清。如果农民军不打北京,就不会有这出戏。 以当时清军的军纪估计杀老爸夺爱妾的就是清军了。 这一行为会那会引起关宁和清军全面对抗。这个不适空穴来风。 如果华北的人口缺粮而东北又无法供给足够粮食。 难保清军不会大开杀戒,人肉为食。难民流入中原,会进一步稳定顺军阵线。因为担心遭到同样命运的其它势力武装肯定会投靠顺军以自保。这样顺军可以并集中兵力,联合关宁残部和清军死磕。 再演一出朱元璋的好戏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