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易闲话》读博笔记

 刚知道养生 2015-01-11
 本帖最后由 小茶 于 2015-1-11 13:05 编辑

经大伙推荐,小茶的这篇日志,搬到 “理法实践版”。  请大伙儿多多指教!

《医易闲话》系列,看多少遍都不为过。
《医易闲话》系列,从《问道中医》珍藏版的象数配方讲起,终于掀起了医易的神秘面纱,令人叹为观止,着迷不已!大哉,医易!

一、知识架构

学习这个系列的博文,称其“博大精深”实不为过。这20篇博文,把“医易”的精髓浓缩又浓缩:《易经》的世界观、《易经》学习的方法论、中医的本质、医易结合的基础、易在医中的应用、起卦断卦的理法、象数的本质、象数的应用 … … 任何一个专题,足可以做上几十年学问,更遑论活学活用了。怎不令人惊叹!
在精读《医易系列》的博文的时候,我试图把自己的理解,纳入一个框架,以窥局部的“整体”,而不至于每篇都知道在说什么,但是不知道总体在说什么,也就没有办法亦步亦趋地跟着学习。本着这个想法,我尝试着画出了一个框架图:




二、先天、后天及思维方式

先生在博文里,描述了两个世界: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姑且这么说吧),对应着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而八卦的卦象背后,又各有其数。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和河图洛书有极深的渊源。

对于先天和后天,先生在闲话系列(4)里面,有概括性的描述:
“再重申一遍:先天八卦图是描述“道”并指出从凡夫到觉悟证道——身心高层次彻底解放的理、法、火候等的完整、完备的天人之学,整个修道证道的“工艺流程”均在此一图中。先天图的最核心处,是坎离两卦所描述的先天世界(如果那算一个“世界”的话),及其所推导出来的阴阳学说。
而后天八卦图则以四时的推移和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动态”模拟,表述五行生克制约、化解诸关系,其侧重点是“五行”。”


对于未到彼岸的人,我们生活在后天的世界里。但生而为人,从先天一气而来,在我们的整个“灵魂”里面,带有后天的特征,又有先天的特征以及这两者的过渡性特征。表现在感知方法上,勉强可以分为:后天—逻辑推理;过渡—感性、理性、灵性的混合;先天—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对于想要学医学道的人,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后天八卦起步,谙熟造化之理,慢慢摸索到先天;一种则是直接破决先天八卦的秘密,把握阴阳,再看后天,冰释涣然,一切了然于心。绝大部分人,属于第一种。

对于第一种,方法就是“实修实证+经典阅读”。实修实证,在网络实修中,牛人辈出,大家铆足了劲儿地在努力践行。对于经典阅读,先生开出了古传中医学习的四大经典《易经》、《道德经》、《参同契》、《悟真篇》。记得当时我非常惊讶,因为《黄帝内经》居然不在内。但是随着博文阅读体会的加深,以及对《易经》的学习,觉得可以理解了。


三、天人合一与医易

先生常说中医的本质是天人合一。我们学医学道的终极目标,不也是天人合一么? “天人合一”,那么天是什么,人是什么?既然能合一,总是有“类似”之处吧?寻找“类似”的方法又是什么?

《医易闲话 (12)-- 八卦人生》提到了全息的概念,提到了“卦气”的概念。
“在医家的千年秘传里,没有那么多现代名词,都隆隆统统的叫“卦气”,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八卦场、八卦能。天地万物无不有一个八卦场,无不受大八卦场的能量影响、制约。所以八卦的“数”才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 这也是八卦术数、象数能够治病的道理。”

而八卦,就是阴阳组成的。八卦乾(天)坤(地)为体,坎(月)离(日)为用。日月,又是阴阳最大的象。《黄帝内经.素问》通篇都在说阴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从66章开始讲五运六气,之前,基本在讲人体。在讲人体的种种的时候,无一不参伍日月、引用阴阳。


所以,先生在《中医本质探微 4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里提到了一句话,可能不起眼,但是,我却以为,几乎是又一把学习经典的开门钥匙:

“《黄帝内经》与《易经》必须参照着读才容易理解圣人本意。”

一个是阴阳大象《黄帝内经》,一个是象、数、理《易经》,放在一起读,多么地“顺其自然”啊。

我自己是读《黄帝内经》在先,被天地造化的宏伟所震撼。王冰先人在注释《黄帝内经》的时候,也屡屡用到《易经》中的话,当时虽然都懵懵懂懂,但是深深觉得经典和经典是相通的。后来开始看《易经》,才知道了“取象比类”是要取什么象,是要取天地造化之象;比什么类,是要比万事万物的类。前一阵子晶晶在江湖说到了五红汤漫想,令我惊喜万分:我在天地造化之外,真的又找到了一个小造化“煮五红汤”。天地的大造化中真的又套着一个小造化,而且小造化也那么神奇(它确实对我的身体很有帮助)。这份惊喜,颇有“天地不欺我”的感叹,呵呵!(见附录)。

在我的《经典学习笔记 -- 《黄帝内经》(2)》的日志里,特别提到了对“天地造化”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天地造化”和《易经》串起来理解。当时的理解不见得对,但是,这份经典相通的感觉和打通它们的渴望,却是十分的鲜活。

五红汤是一个小造化,人体是万事万物中的一员,当然也是一个小造化。先生在《医易闲话 (11)-- 藏象 vs 五脏》开篇就讲了:
“中医的核心理论藏象学说无疑来之于《周易》……藏象学说是老祖宗们从大易之理的基础上进行比类取象而发展出来的用天象、地象、物象、人象等“类比”的方法来阐述人与自然、人体脏腑与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倘若不知道天地造化,拿什么来做类比的模型呢?如果不读《黄帝内经》,光读《易经》,怕也是有些寂寞的吧。



回答上面的问题:“天人合一”,那么天是什么,人是什么?既然能合一,总是有“类似”之处吧?寻找“类似”的方法又是什么?
天,是天地造化五运六气;人,是五脏六腑七情六欲。有类似之处,均受八卦场、卦气制约。寻找“类似”的方法就是《易经》的“取象比类”。寻找到这种类似之后,就可以治疗人体的疾病。这大概就是医易在后天世界的含义吧。其应用面很广,从病理、治疗、药理等,无一不体现出这样的方法论。历史上诸多大医均有著述。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将人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它们互相影响又一起遵循自然的规律。在其他事物上呈现出的规律,在人体上也适用,借鉴正确,则可以用来治病。或者更高层次地,直接能感知到人体和自然万物的整体互动,通过施加一些治疗的手段而达到治病祛病的目的。

所以,我在图中最下方“天人合一”的下面,写了两部经典《黄帝内经》和《易经》。


四、四大经典

那么,为何古传中医是这四大经典呢:《易经》、《道德经》、《参同契》、《悟真篇》?我揣测着给大致归了一下类,写在图中:《易经》,描述了后天万事万物运作的规律(即便如此,不修到先天,估计压根读不通,用不尽。);《道德经》,主要描述了先天的“道”;《悟真篇》和《参同契》,则是从后天到先天修行的指导,告诉我们修行的理法。古传中医,绝不是后天的学理运用,不到先天,很多治病的能力无从发挥,所以,实修实证是必经之路。

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如何“法于术数,合于阴阳”,先生特别写了一篇博文,里面提到了12消息卦。
“医家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阴阳的流通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人体的身心活动。《易经》以十二消息卦示人以天机,教人效法阴阳变化之道,数理和合之机以养天年、度百岁。”
“所以十二消息卦,描述的是天地与人体阴阳二气来去演变的道理”。


我刚开始看南老师的《我看参同契》,里面也提到了十二消息卦对修行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参同契》还没有认真地钻研,但是非常期待这其中的世界!


五、象数的开方和应用

在实际应用方面,其他的不说,就“医”这一点,先天和后天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象数治疗而言,先、后天也完全不一样,先生在博文闲话系列(4)里也有明确的阐述:

“在古传中医的传承里,对门外的外行人,用的就是这类东西(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相乘与相侮的规律,医家折腾出了很多具体的治疗思想。比如壮水制火、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培土生金),进行“逻辑推理”,根据不同的数字所携带的信息能量来进行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母子补泄”。” --- 后天的应用方式

“而对于真得传承的人,则完全不需要这么麻烦,医者在诊治疾病时进入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恍惚杳冥的状态,仿佛“生而知之”般自然而然获得一串数字就可以治病。”  --- 先天的应用方式

“有时若进入不了这样的“状态”,则可以根据患者的姓名、衣着、姿态、动作、邮件甚至很多“看似无关”的东西,比如当时刚好电话信号不通畅??等等“第一印象”——首先捕捉到的、为之心动的、有意无意的信息来做诊断。—— 而根据这不同的有关或看似无关的信息所得到的术数往往截然不同,一旦信息变了,术数就跟着变,这是高层次术数治疗的难懂之处。” --- 先后天过渡的应用方式

不同的层次的象数开方,对应不同的修习方法,全赖自己努力了。


六、后记

上述,罗罗嗦嗦絮叨了一番自己的理解,但愿不会误导看到这篇文章的坛友。先生的《医易闲话》写了半年多了,至今,我也只是脑海里有个框架而已。接下去,如何把《易经》读进去(不得不再次感谢先生,博文里都已经给出了办法,无一不是精髓!),学习如何开“象数”方子,是学习的两大难点所在。现阶段依据自己实修的水平,虽然还都是后天大脑的逻辑思维主导的,但是,能学能用能有兴趣往前走,也总是好的。配合其他经典的学习和博文的点睛指导,希望在实修上,也能有所突破。阿弥陀佛!


附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