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树石盆景

 yzsr273 2015-01-11

 [转载]贺淦荪论树石盆景

    盆景是以树、石为主要用材,借以表现自然、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活的艺术品。中国盆景源远流长,它以饱含诗情画意、讲求神韵和意境的艺术特色,闻名于世。因此我们主张动势盆景的造型应该是“创意为先、以动为魂,”在深化单体造型的基础上,沿着“树石”、“丛林”、“组合多变”的方向发展。现就发展树石盆景提出管见,以供研究,并为之鸣锣开道。

一、树石结合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盆景的分类和评比,常分为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和微型盆景三大类。这种分类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不作专述)。因树桩盆景(应为树木盆景或植物盆景)是指用材而言;山水盆景是按表现题材而论;而微型盆景则是按大小规格而分的。类型不同,不宜相提并论。就用材而言,应为树木盆景和山石盆景。“山水”泛指“风景”,树木也含其内,过于笼统;而微型盆景之主要内容,仍为树木、山石等项,就其形式结构而论,应为组合盆景,它是与单体盆景相对而言的。今天我们所谈的“树石盆景”是指在用材上走“树石结合”之路;在结构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树石盆景”应为独立的盆景类别,列于盆景之研究、制作、品评和发展。过去树石丛林盆景八骏图正由于在评比中分类模糊,票不集中,致使初评未显,乃为实例。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树石结合好处多”]现分述如下:

(一)有利于充分表现大自然丰姿神采

    大自然气候和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大干世界、景象万千。作为有生命的树木花草和它赖以生存的水土石岩,风晴雨雪的鱼水关系、息息相关,是永存而不可分开的。盆景制作,虽可一树一石的单独制作和欣赏,但大自然的丰姿神采,常常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树与石的结合,形与神的交融,才能丰富自然景观、全面展现天趣。诸如“悬岩百丈冰,有花枝俏”能展现险峻之美。如没有悬岩百丈冰之险÷怎展斗雪花枝之俏?“杨柳岸,晓风残月”能显清逸之神,如没有芳草长堤,怎托杨柳迎风之韵。只有树石结合,才能各领风骚。在盆景制作中累见树石结合,惟妙惟肖,堪称佳晶。如“石旁树根奔腾”,想是山洪过后。“石上树动枝摇”方知山雨欲来,皆用树石刻画物象内在联系,展现大自然之丰姿神采。

(二)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华夏民族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从来以大自然,社会生活为艺术创作的泉源。人们热爱树石、表现树石、颂扬树石、寓情于树石蔚然成风。通过写形、写性、拟人、移情、以达到抒情、传神的艺术境界。树石文化是祖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将科学、美学;将植物栽培、园林艺术、造型艺术和文学融于一体。以树石为题材,文学去描写它,绘画去描绘它,盆景去反映它,使诗、书、画、盆景融于一炉,谐调统一,独具民族特色。翻开历史,无论散文、游记、诗词歌赋,还是绘画的论述,盆景的制作,树石结合的实例,信手拈来,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诸如“层峦耸翠,上出重霄”(王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陶渊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诗歌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绘画理论中的“荪木当先,峰峦居后”。“山为骨格,林木是山眉目”,“山为骨、水为血脉、树为衣裳”“山因水活,树使石生”。可见人们欲表现自然景观、无不将树石紧密相连。尤其盆景制作,自古就是树石结合。众所周知: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所子示侍者手捧的就是树石盆景。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倚石”,是为兰石组合小品。王十朋的“岩松根衔拳石”。可算松的附石盆景。而陆游的“垒石作小山……波影倒松楠……”则是有山有水的树石丛林盆景了。由此可见探讨树石盆景,并非标新立异,而是要弘扬民族树石文化,把老祖宗的宝贵遗产发扬光大。把树石盆景的发展,提高到重要位置。

(三)有利于展现民族艺术特色

    中国盆景的艺术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艺术的追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特色是讲求盆景作品的自然神韵和意境美。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饱含诗情画意。把自然之神与作者之神融于一体。把自然美和艺术美融于一炉。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以达到神形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树石结合能充分展现这一特色。如苍松寿石常为“益寿延年”之颂。牡丹倚石,具有“富贵寿考”之赞。兰石图以示“万世流芳”。竹石图,则取“竹之刚节、石之骨气”以言志抒情。皆能展现情景交融之美。然而大干世界,题材广泛,景象万千,单一的树石孤赏和固定模式的表现,皆有其局限性。一木不能成林,一峰不能泰华千寻;只有丛林方能联想“茫茫林海”,只有群峰方能展现“万水千山”。只有树石组合,方能同时展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存在决定意识,联想是有条件的,只有,见“景”,才能生“情”,才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发人情思,才能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因此树石结合是全面表现自然美的物质基础。是深入创造意境美的重要途径。是表现中华民族盆景艺术特色良好形式。

(四)有利于展现时代精神

    中国盆景历史悠久。它溯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充实完善于明清,但真Z得到全面发展还数今朝,尤其近二十年来,起到质的变化。它的特点是:盆景活动由少数人、少数部门、少数地区发展到全国,成为全民性的艺术活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盆景的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都由人民大众来开展。但盆景的审美意识、制作技艺和鉴赏标准,都受历史的局限性影响,存在许多需待改进问题。如选材上追求奇特枯古,贪大、求稀;造型上拘泥于固定模式、规则式和象形式;题名上的搬弄诗文、名实不符:对创造意境美不知所措、或神乎其神。品评上,用老的清规,吓唬新人。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一日千里,人民热爱自然却远离自然,迫切要求回归自然。因此要求在举材上真实性产替猎奇性;造型上自然式多于规则式;在鉴赏上,喜爱新的现代题材和健康、活泼、舒展,流畅、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使盆景艺术真正走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成为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这是当今人民之所需、时代之所需。因此树石盆景最能充分表现大自然的丰姿神采、满足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审美心态。树石造景最具有自然景观的直观性,可接受性,给人以真实感和亲近感。此外,由于时代前进,表现题材日益增广,人们欣赏意识提高,树的单一而抽象,石的枯寂而少生气,难展时代,新貌。只有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方能推陈出新,展现出:“洪水听使唤、高峡出乎湖,野岭耸危楼,荒山披新装”的崭新宏图。

(五)有利于中国盆景走向世界

    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一是走向千家万户,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保持生态平衡。一是走向世界,开展国际交往。我们要满怀信心,使中国盆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盆景。既不固步自封、自我陶醉,固执井蛙之见、墨守陈腐之法;也不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甚至主张把盆景改为盆栽,从头开始。过去我们昏睡多时,今天走出大门,方知日上三竿。我们必须学习先进的科学栽培管理技艺,寻找差距,迎头赶上,但也决不是一无是处,甚至在造型上也东施效颦,一味模仿某些几何模式,令人深思。炎黄子孙,要有民族正气和远大理想;一方面要加速探求世界盆景的共性,在审美意识上、制作技艺上,求同存异,加速接轨,力求取得更多的共识,使中国盆景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喜爱。而另一方面,要在探求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要弘扬华夏文化特色,独具中国风采,这样才既具民族性,又具世界性;我们必须在选材上去掉枯古,走健壮之路;用材上走树石结合之路:造型上去掉陈旧模式走自然清新之路,同时讲求意境美,突出饱含诗情画意的艺术特色。一定会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从中国小型树石盆景的出口、中国盆艺家在海外讲学内容和亚太展中树石盆景的畅销,都得到论证。

(六)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中国树桩盆景的选材,常常追求奇特枯古,近年来公共场所又多植大型树桩,这种求古、贪大的倾向,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的综合利用。树石盆景是在单体树石的基础上进行组合的。它从整体结构出发,在单体造型基础上重在树与树之间,树与石之间的巧妙组合,力求造景达意,谐调统一的意境美。它的本身就决定了选材不能追求象形,不能追求奇特枯古,不能选用大型树桩。更不能将些形象古怪、东倒西歪的树相进行拚凑,堆砌成一个荒诞世界。它的单体选材就意象在先,按意选材,讲求树相之间自然谐调。不一味追求“老天爷”恩赐的原型之美,而是因材制宜,见机取势,力求融二神于一体的加工技艺美。加上配石用材广泛、旨在配景得体,硬石、松石皆宜。因此,发展树石盆景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且取材广泛、用材多样,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能变废为宝,合理开发资源。更能提高制作水平,不搞“靠天收”,好象找到好的用材就成功大半了。

(七)有利于盆景艺术美的创造

    树石盆景的组合,是运用艺术辨证法和美学法则指导盆景造型的集中体现,是盆景艺术结构美的集中体现。为盆景造型向精深方向发展,达到“艺无止境”的探求,提供“活靶子”。

    因为树石盆景是在单体树木造型、山石造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要全面继承和运用单体树木、山石造型的基本功,而在此以外的众多未发现的问题也必须涉及和进一步具备。诸如: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素材与加工、造型与传神、局部与整体、细部与大体,经营位置与表达主题等一系列关系问题,都必须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运用中得到具体解决。使众多对立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得以综合运用。诸如虚实相宜、轻重相衡、疏密相间、聚散合理、动静结合、险稳相依、刚柔相济、雄秀结合、奇正相存、巧拙并用,远近相适、冷暖互辅、主宾相应、争让不紊、顾盼有情等原则的综合运用,提高我们创造艺术美的能力。在把握“达意”、“传神”这个主旋律的前提下,将树石的形态、特征、比例、结构、色彩、质地、方位变化、透视变化、空间关系、呼应关系和内在联系等现象,在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变化中通过造型法则的运用和处理,像交响乐那样,得以谐调统一,从而达到“神形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丰富和发展了“和为美”的美学思想。说起来容易,在实际运用中,就千变万化了。例如“轻重相衡”的运用;绝非二成不变。石比树重,石多则树比石重,树多则石又比树重,皆相互转让,相互为用。又如“刚柔相济”的运用:树干为刚、枝叶为柔,而树石相比,则石为刚,树为柔。干具古朴刚劲之美,叶有扶疏清新之美。而树石并存,则石有古朴刚劲之美,树为扶疏清新之美。“边远近相适”也是相对的:树为近景,则树为主,石为辅;近石为岸,远石为山;远景则以石为主;树为辅乃至远山无树。中景则树石并重。相互依存。树与石反复交错,千变万化,从而提高我们盆景艺术美的创造能力。

(八)有利于栽培制作技艺的提高

    树石组合能促使我们栽培技艺、山石造型技艺,向高难度的方向发展。单体造型未考虑到的问题,树石组合后累累发现,困难重重。诸如:树与树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必涉及单体的选材、单体的层次布局与整体层次的关系。同时还涉及单体的批量培养和幼苗培养诸问题。其次,艺术上布局考虑到的争让、呼应、变化、谐调、疏密、聚散诸问题,必将导致涉及树木的习性、层次分布、采光、用水、施肥、土壤要求、朝向、根的分布、换土、换盆等系列问题,需待相应解决。树与石组合后,树石双方都要依据对方形神,作出相应的搭配,谐调措施,方能相互为用。然而树石相依,乃生死之交,树石结合还有考虑前途发展。树石定型后,由于树的生长,树石比例关系的矛盾,日益增大。不是比例失调,就是树的衰退致死。因此存在树的“保健”与“保型”的矛盾。它是树石盆景高难度栽培技艺的体现,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综上所述:树石组合盆景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传自然之神,作者之神手一体,融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盆景艺术创新的主攻方向,是让盆景艺术真正步入艺术殿堂的捷径。

    我们要展望未来,放眼世界,齐心上阵、共创辉煌。

二、提倡“有法无式”“创作无定型”

      树石结合,自古已然。盆景界先行者早已为我们创造多种形式和法则,近代盆艺家在继承基础上,创立新风,形式多样。归纳下列诸法,供研究参考。其名称和内涵均不作硬性规定,以便广泛深入之探讨。
(一)以石为主缀树法:此法用于表现自然神韵,赋顽石以生机,借以调节构图重轻、增添画面效果。
1.山顶植树法:(世称石上式)用于近景。(1)峰状,岭状之石,植以直干之树,以示其雄。如泰山青松。(2)岩状之石植以悬岩树相,以示其险。如枫桥夜泊  贺淦荪作。
2.山麓植树法:用于表现“高远法”、“平远法”,以显高下之分,远近有别,加强层次感和空间感。如更立西山石壁  田一卫作。
3.倚石布树法:用于表现石景。以石为主以树为反衬,以示刚柔相济,雄秀结合之美。如福建茶  青松观盆栽。
4.全景布势缀树法:用于全面经营位置,协调重轻,渲染雄秀刚柔,增添整体效果。如《丛林狮吼》  殷子敏作。
(二)以树为主配石法:用于美化树的观赏效果,扩大景观,增添野趣。又可扬长避短,突出主题,刚柔相济,巧拙互用。
1.配石法;用于近景。相依生情,倍展天趣。也常为主干欠佳,根理不全之树,作遮掩谐调,增添观赏效果。如云蒸霞蔚  朱子安作。
2.以石藏干法:用于近景。作用与配石法相近。用于主干欠佳,细长无力之遮掩,以扬长避短,宛若岭上树生,独具天趣。如牧归图  许彦夫作。
3.包干法:用于近景、中景。以石全面包藏树干,作用与藏干法相近,借以达到多角度观赏效果。如雀舌罗汉松  朱宝祥作。
4.附石法:此法有三;用于近景。树根附于石隙者为附石法。如福建茶附石杨锡佑作。根穿石内者为穿石法。如雪压冬云贺淦荪作。根包石外者骑石法。如松石图  贺淦荪作。皆用以展示树根之美,树石结合之妙和树性顽强、拼搏之神。用时展现栽培技艺之功。
5.点石法:用于近景和全景之布局。在配石的基础上,增添点石布局,用以扩大景观,调节重轻。注意疏密相间,聚散合理,远近有序,大小相间。给人以平远清逸、野趣天成之感。如鸟鸣山更幽  朱儒惊作。
6.水陆法;(世称水旱式)用于近景和全景。是在配石、点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石筑坡、水陆两分。岸上植树,临水清逸,富于天趣。四川盆景常用此法。如嘉陵渔趣重庆市园林处。
7.水陆布石法:用于全景布局。即将水陆法、点石法融于一体,广布点石。布于树下是为石,增添山岗韵味;点于水中是为渚,丰富溪涧效果;置于远处是为山,深化空间关系。全面展现自然景观。现代树石盆景常用此法。如南国牧歌  冯连生作。
8.夹岸水陆法;用于全景。在水陆布石法的基础上,以石筑坡,分陆地为两岸,中为溪涧,夹岸绿云绕绕,溪河上或架小桥,或置轻舟,别是一番田园情趣。此法开创现代树石盆景的新格局。如八骏图  赵庆泉作。
9.夹岸公路法:用于全景。在夹岸水陆法的基础上,变溪河为公路,两旁乔木参天,公路车声隆隆,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山乡的时代风貌。此法探索现代树石盆景创新之路。如我们走在大路上  贺淦荪制作。
10.石座法;此法用于将造型完整之树木盆景,置于与制相适的石座上,造成谐调艺术整体,从而产生景与座、树与石的呼应关系和内在联系。如将直干树桩置于钟乳悬垂之右座上,给人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之感。如高洁图贺淦荪作。

(三)以石为盆植树法;用于近景和中景。强化树石结合,走向自然景观的艺术效果。如树有流畅之姿,石有雄浑之势;树有清新之韵,石有阳刚之美,相映互补,神韵天成。
1.凿石为盆法:用于近景和中景。采用吸水石。凿穴植树,置于水盘。石基吸水,根附石内,符合天然生态,不用水盘,亦能观赏。如岩松图陈顺义作。
2.云盆法;用于近景或全景。直接采用溶岩“云盆”植树。小者若写意画小品巧拙互用,天然成趣;大者宛若山乡田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蔚为大观,如春到山乡  贺淦荪作。
3.景盆法:此法用于近景、中景和全景。是依树习性、长势、阴阳向背,以石绕树,造景为盆而不见盆,树石相依,景盆结合,相映互补,浑然一体,它是现代树石盆景造型基础之一。也是“组合多变”的单体造型之基础。如骏马秋风塞北贺淦荪作。
(四)树石相依、组合多变法;此法创意为先,以动为魂。依题选材,按意布景,形随意定,景随情出,多法互用,相辅相存,式无定型,不拘一格。“树植石上,石绕树旁;以石为盆,树石相依;以石为界,水陆两分。多式组合,三景一体;组合多变,协调统一。”“石因树活,树因石灵,树使石生,石为树存,按意布景,互补生情,浑然一体,相互依存。树离石则‘空中楼阁’、‘孤峙无依’,石离树则‘鹤去楼空’‘枯寂空存’。“树石相依,亏云侧重,按意布景,变化万千”。如群峰竞秀贺淦荪作。石多于树。近景:树植“景盆”。中景:树植石上。远景:无树,以苔造景。风在吼贺淦荪作则树石并重,以景盆桔树为兑棣冶冽,然后组合多变。
因此树石盆景的造型,我们主张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广学博采,走创新之路。提倡“有法无式”、“规律有共性、创作无定型”,要求作者胸有丘壑,创意为先,依题选材,按意布景,形随意定,景随情出,因情有别,因题格变地创造多种格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同样是树,同样是石,由于立意不同,选材各异;由于寓意有别,则情调,格调为之而变。如“抚孤松而盘恒”需选斜曲虬劲之松,配以若痴如呆之丑石,以显幽闲,清静之感。歌颂雷锋豪言壮语——“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则须选用高耸雄劲之直干青松。立于刚劲雄浑斧劈石上,以示坚韧顽强、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同样是竹石。若用玲珑剔透太湖石,植竹疏斜两三枝,则宛若来到“潇湘馆”前,展现“风吹竹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情调。若用高耸丛竹,配以雄浑之山东文石,则格局为之一新,仿佛亲临“红岩竹园”怀革命先烈,高风亮节,抗寒斗雪的高尚情操。群峰竞秀只有选用高耸笔挺之管石,才能表现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磅礴之势。风在吼在用材上则树石并重。由于心动,造型上不仅树动、石动、全局皆动,才能反映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这都说明因情有别,因题格变。发展个性,创立新风。

三、探讨求共识  实践出真知

      盆景的树石结合,自古已然。但作为一个新的分类,赋予新的内涵,创造新的格局,担负新的使命,倒是一件新生事物。我们希望像对待一切新生事物那样:在思想上重视它,行动上支持它,组织上保护它,创作上鼓励它。同心协力,前赴后继,千锤百炼,定能取胜。

      怎样发展树石盆景?首先还是要加强探讨,取得共识。只有思想上的明确,才能在行动中积极参与。才能阔步前进。

      (一)如上所述,要认识发展树石盆景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认识这一特点,从而加强信心,消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二)一些有关发展树石盆景的问题,须待明确,解除困惑,方能轻装上阵。诸如:如何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树石盆景与树木盆景、山石盆景的关系、树与石为何组合?以及发展树石盆景与提高艺术素养的关系等等。现将综合概述如下,以供研讨、指正。

      中国景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采,独具民族风格,立于世界之林,历史证明,它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离开传统的标新立异,将是“昙花一现”、“空中楼阁”;拘泥传统,故步自封,则必导致死水一潭,气息奄奄,因此必须是在笋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弥补不足。不能习惯老的,看不来新的。提倡新的,并不意味着全部否定老的。不能口上谈新的,行动上干老的,只有不断地与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才能真正接受新的。我们提倡树石盆景、宣传树石盆景好处多、并不意味着树桩盆景、山石盆景没有这些好处,不需要我们去深化、去发展。恰恰相反,只有发展树石盆景,才知道我们的树木盆景、山石盆景的基本功掌握不够,适应不了新要求。路遥知马力。才知千里之马,“食必进粟一石”方能日行千里。对树石盆景研究从而大大促进了对树木盆景、山石盆景的研究和发展。从而丰富了培养范围(如增加单体树木的批量培养和育苗培养),从而改变了对树桩选材标准,提高了创作能力。单体树桩造型和单调的山石造型,在达意和欣赏上确有其局限性,正是树石盆景弥补了这些不足,这样就“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了。

    在盆景制作和盆景欣赏方面,如前面所述,我们都存在着习惯的看法和作法,我们喜爱制作树木盆景或山石盆景,而不去制作树石盆景是完全可以的,强求不行的,它涉及到各人的爱好、用材、制作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不能统一要求的。况且树木盆景、山石盆景都有其完整的艺术造型体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多种形式并存发展,正是百花齐放。总之,我们也不能站在一旁,责难树石盆景如何如何也是不妥的。

    很多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也有人先反对后来支持,也有先支持后来泄气了。有人“叶公好龙”非好真龙,有人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有人“穿新鞋、走老路”,对待盆景的创新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人们艺术素养不同,审美意识不同,看问题的思想方法也不同,加上原有的习惯势力,较全面的占满了头脑,我们每接受一点新东西,就必须与习惯势力作斗争,直至胜利,方能前进一步。如对盆景的选材、造型手法、培养方法、欣赏趣味、评比标准,都被老一套所约束,时机一到就大量反映出来,言行不符,表里不一,先后有异了。即使赞同搞树石盆景的人,在创作过程中,老的作法没有丢,新的东西就步履维艰,也会打退堂鼓而虎头蛇尾了。诸如对树与石的关系理解,表面上看,树石结合就能收效。其实深入下去,才知关系复杂,瞬息万变。它们既是伙伴关系,又是主从关系,既是主从关系,又时时转化,变化无常。实质上是矛盾的一方与另一方是船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也能履舟”。搭配得好:则画龙点睛,如虎生翼,珠联璧合,恰到好处。搭配失调:则一损俱损,同归于尽,画蛇添足,反受其害。加上树石盆景旨在创意,讲求意境,这就需要作者自身文艺素养的不断提高,“倒不如玩点树桩或山石省事”。以上种种反映出无论是盆景制作者、欣赏者和品评者自我提高文艺素养,提高艺术思想境界,方能虚实结合、事半功倍。

      (三)要大家动手、齐心上阵,在学术研究、艺术探讨方面要始终贯彻“双百”方针。为了振兴中华盆景事业、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素质;实现让中国盆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盆景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衷心希望大家都来研究这一课题,求同存异,逐步取得更多的共识。愿志同道合之士行动起来,团结起来,勇于实践,百折不挠。让树石盆景之花,开遍大江南北、五洲四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