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真传---认病捷要总诀
医理真传---认病捷要总诀
发热类 发热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 发热而身不疼,饱闷吞酸者,内伤于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气之药)。 发热身疼,不恶寒,舌黄而饮冷者,热伤于里也(白虎汤加桂枝、干葛)。 发热身疼,恶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阴也(麻黄附子细辛汤)。 素禀不足,无故身大热,舌青欲饮极热者,元阳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吴萸四逆汤)。 小儿发热,气粗口热者,表里俱病,内有热也(人参败毒散加芩、连、栀子)。 发热出气微温,而口不热,小便清长,大便不实,素有疾者,元气不固也(理中汤、六君子汤类)。 疟疾寒热往来而有定候者,真疟也。一日一发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阳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一日一发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阴为病也(宜理中汤加柴、桂)。 二日一发者,病深一层也(按寒热轻重治之)。 单热无寒,渴饮冷不休者,病在阳明也(宜白虎汤)。 单寒无热,欲饮热者,病在太阴也(宜理中汤)。 饱闷不舒,而发寒热者,食疟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 先吐清水,而后发寒热,欲饮极热汤者,脾阳外越,似疟而实非疟也(宜吴萸四逆汤)。 鼓胀单腹胀而四肢不胀,舌青欲饮热者,阴邪伏于中而闭塞清道也(宜理中汤、或吴萸四逆汤)。 单四肢胀,而腹不胀者,脾阳不固,发散于四末也(宜理中汤加西砂)。 有周身鼓胀,不渴不欲食者,元气涣散也(宜收纳,切忌消肿,如理中、回阳之类)。 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 有胀而皮色如水晶,内无他病者,水气散于皮肤也(宜五皮饮)。 胀病亦多,握定阴、阳辨诀治之,决然不错。 积聚腹中有块,无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无形者,瘕症也(宜活血行气,如当归补血汤,加桂、麦芽)。 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征病也(宜三物厚朴七气汤),有嗳腐,大便极臭,而腹中有块者,宿食积聚也(平胃散加大黄,莪术)。 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觉痛,作水声者,痰湿积聚也(宜桂苓术甘汤、理中汤加砂、半)。 有小腹硬满,小便不利者,血积聚于下焦也(宜五苓加桃仁、红花)。 总之喜揉按者,阴之积聚,由于阳不化阴也(宜温解)。 手不可近者,阳之积聚。由于气不活而血壅甚也(宜攻破)。 治积聚亦不出阴、阳两法。 痰饮痰饮者,水湿之别名也。脾无湿不生痰,水道清则饮不作。痰清而不胶者,胃阳不足以行水也(宜温中、理中汤)。 痰黄而胶,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宜鸡子黄连汤)。 痰白、痰青、痰咸,皆由于阳不足(宜温、宜补)。 痰臭、痰吐如丝不断,痰结如砂石者,皆由于阴亏火旺(宜五味子汤养血汤)。 《金匮》列五饮之名,亦当熟看。 咳嗽 咳而兼发热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龙、麻黄汤之类)。 咳而不发热身痛,饱闷嗳腐臭者,饮食为病也,亦间有发热者(宜平胃散加麦、曲)。 咳而身大热,喜极热汤,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阴气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咳而身如瓮中,欲饮热者,肺为寒痰闭塞也(宜苓桂术甘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咳而口干喜冷饮,二便不利者,肺为火逼也(宜泻白散中加苏叶、桅子)。 干咳而无痰者,肺燥血虚也(宜补血汤合黑姜甘草汤,加五味子)。 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阳不运也(宜理中加砂、半、吴萸、茯苓)。 咳症虽多,总以阴、阳两法辨之即可。 喘喘而发热、身疼者,寒邪闭塞肺窍也(宜麻黄汤倍麻)。 喘而不发热、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气上腾也(宜潜阳丹)。 喘而身大热,面赤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也(宜吴萸四逆汤)。 呕吐 呕吐水谷,尚欲饮冷者,热隔于中也(宜黄连生姜汤)。 呕吐而欲饮极热者,寒隔于中也(宜理中加吴萸)。 呕吐身热头痛者,挟外感也(宜桂枝汤倍生姜、加吴萸)。 呕吐身大热而无外感,尚欲饮热者,脾阳外越也(宜附子理中加吴萸)。 凡吐症发热者多,因吐气机向外,故身亦发热,以身不痛为据。 霍乱腹痛吐、泻交加,而欲饮水者,热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五苓加炒枝)。 吐、泻交加而欲饮热者,寒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理中汤)。 呃逆呃逆来饮水即止者,胃火上冲也(宜大承气汤主之)。 呃逆来而欲极热饮者,阴邪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痢症 痢症不拘赤、白,舌黄、脉有神者,燥热为病也(宜大黄木香汤)。 痢症红、白,脉无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阳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 痢症红、白,身大热而渴饮极热,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阳外越,而内无阳以化肠胃中之精血也(宜吴萸四逆汤)。 若大热、舌黄,饮冷不休,日数十次者,胃热极也(宜白虎汤加柴、葛)。 痢疾初起,发热身疼脉浮者,外感也(宜人参败毒散)。 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 头痛、身热、颈、背强痛者,风寒袭于太阳也(宜桂枝汤)。 六经各有头痛,须按法治之,此不过明其危险者。 耳、目、口、鼻、唇、齿、喉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有神,舌黄、饮冷,二便短赤,精神饮食一切不衰者,气有馀之症也(宜清凉、升解、攻下,如小柴胡、甘桔、白虎、凉膈、导赤之类)。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无神,脉浮大而空,或坚劲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满口,喜极热汤,二便自利,间有小便赤者,此皆为气不足之症,虽现肿痛火形,皆为阴盛逼阳之的候。市医往往称为阴虚火旺,而用滋阴降火之药者极多,试问有阴虚火旺,而反见津液满口,唇、舌青滑,脉息无神,二便自利者乎?吾愿天下医生,切切不可见头治头,见肿治肿,凡遇一症,务将阴、阳、虚、实辨清,用药方不错误。 心痛心中气痛,面青、肢冷、舌滑、不渴者,寒邪直犯于心君,由君火衰极也(宜四逆汤)。 心中气痛,面赤、舌黄、欲饮冷者,热邪犯于心包也(宜桅子大黄汤)。 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各部肿与痛,而不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喜热,舌黄、便赤、脉息有神,乃为气血壅滞,皆有馀之候(宜活血、行气清凉之品)。 各部或肿或痛,而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舌青喜热饮,二便清长,脉息无神,人困极者,乃阳衰不能运行,皆为不足之候(宜温中、行气之品)。 二便病二便不利,腹胀、烦躁、舌黄、饮冷,脉息有神者,乃阳邪闭结也(宜清凉分利、攻下之品)。二便不利,腹不满,人安静,口不渴,喜卧,脉息无神,舌青滑者,阴邪闭于下,由阳不足,不能化阴也(宜温补、回阳之品)。 辨认脉法气有馀:所现浮、洪、长、大、实、数、紧之类。(倘病现阴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气不足:所现沉、迟、细、微、虚、短、涩之类(倘病现阳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辨认诸症法气有馀: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有神。 气不足: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无神。 辨认疮法气有馀:所现红肿、高凸、痛甚、烦躁,人有神者,痈也。 气不足:所现皮色如常(慢)〔漫〕肿,不痛,人无神者,疽也。 辨认痘法气有馀:所现痘色紫红,或夹斑疹,顶焦、唇红、便闭之类。 气不足:所现痘疮灰、陷、平塌、寒战、唇口青白、便利之类。 辨认目疾法气有馀:所现红肿、痛胀、眵翳、障雾、赤脉、泪多、烦躁之类。 气不足:所现痛胀不甚,翳雾障膜虽多,不觉大苦之类。 辨色法气有馀:所现色紫红,口唇如硃,烦躁不宁。色不合病,舍色从病。 气不足:所现色滞暗,青白无神,唇口嘿青。病不合色,卒闭须知。 辨舌法气有馀:所现舌黄、干白、紫红、黑黄、纯干黑,烦躁,饮冷。 气不足:所现舌青滑,润黄、黑润、干黑色、或青中带黄,或黄中带白,黑而润,津液满口,其人安静,而喜热饮之类。 辨口气气有馀:所现气粗,气出蒸手,出言厉壮之类。 气不足:所现气微、气短、气冷,出言微细之类。 辨口流涎水气有馀:所现流涎不止,口热,思水饮者,胃火也。 气不足:所现流涎不止,口冷,思热汤者,胃寒也。 辨二便气有馀:所现尿短赤、黄、红、粪鞕、羊矢、极臭、极黄之类。 气不足:所现尿清长,间有黄者,粪溏、色白、色青之类。 辨皮毛肌肤气有馀:所现皮干枯、皮粗、毛干枯、肌肤燥痒之类。 气不足:所现皮肉光润、毛泽,肌肤虽瘦,无燥痒之形。 辨饮食气有馀:所现食多易消,善饥,喜饮汤水。 气不足:所现食少难消,反饱,喜硬食物。 辨起居性情气有馀:所现身轻,喜动游,怒骂,喜笑、狂叫之类。 气不足:所现身重,嗜卧,不言不语,愁闷忧思之类。
道医串讲医理真传原序 转载自道医吴自然
大家课堂讨论从郑钦安的原序开始,因为既然我们这个课堂现在讨论学习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那么这个医理真传,郑钦安先生著这个书,他的用意何在?为什么叫医理真传?所以说就应该从他的原序开始,慢慢的体会开始。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住医理真传它的宗旨是什么,并不是说学医就是一概就去抄方,什么病吃什么药处什么方,那是错的。因为中医之道讲究的是理法方药,那这个理是什么,医理都没有搞清楚,那你后面的医法,处方用药就不会清楚,所以今天让大家组织起来,进行郑钦安原序的讨论是必要的,然后我们在阅老师没有来跟大家讲课之前,我们就按照这个次序,今天晚上讨论这个原序,那明天晚上就顺着这个次序慢慢讨论,一步一步的,大家不要心急,把这个医理真传做到有次序的大家一起进行讨论,这样对大家真正学医的发心才是有帮助的。而且在原序里郑老师也跟大家交代了,医学不仅仅只是医学,而且还是医道。为什么讲医道,它其实不难以用药,它最难以识症,但这个识症怎么认识,这个证它是阴阳和化偏差局面出现之后的一个症状。我们应该怎样在临床结合这些所谓的症,然后求出它的阴虚和阳虚,也就是水火和化的偏差,把这个总头找到,最后把这个病来真正的抓住,这样的话当机对症,最后处方对治。知道了病症、知道病性、病位,它的阴阳虚实之过,根据这些,根据气化的气机升降开合偏及造成邪势,就当机对病,对治这个邪势进行处方用药的调节,这样对医学来说,才是真实的。所以说开篇原序,开宗明义就跟大家说明的是,不管是医学、用药、识症,最关键的是识阴阳。周易里边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易者,也在讲阴阳之道。还有内经也在讲道生,这个道是因为天、地、人、物、还有万化,都是因为阴阳之道而造化出来的。所以说医学、医理要掌握的住,就要静心体悟尽阴阳之道。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郑钦安先生也讲到,为什么最终要做到识别阴阳?因为这个阴阳化生五行,也就天地交合,进行倒贯颠通,才有五行之常,其中它的气机往来和化,也就是说阴阳消长盈虚,产生了五行还有其中的立。根据日月星的位置,就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这些都是气机的变化所造成的。那对于我们的人身也处于之间,和天地气交息息是相关的,那人体正常的气化之道也就是与天地的气机相吻合的,一定要透过阴阳和化产生升降开合,然后印证到我们的身体,去真正的领悟脏腑功能,也就是水火和化之道。真实的掌握医理,这个医理就是气化。这样,临床上去辨证,甚至于后面运用这个方法去处方用药,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这个医术它是动关生死的。这里郑老师跟大家提出来,盈虚消长发为疾病万变万化,这个变化真是太大了,就和我跟大家讲的,这个变化传变,邪势的传变。其实他也不是很大,就是阴阳和化的变化。所以它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医易窥测。我们看的是仲景原序前面的内容,那是对于医理方面。我现在跟大家强调的是,仲景原序后面他所发出了感叹。也就是刚才我发给大家的地址,那个是太极医道的序。仲景当时他也在感叹!天布五行,天就是指的自然,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气化。因为阴阳气化,然后布,布就是发育和输布产生了五行,这样的话以孕化,以气化孕万类,包括我们每个人还有物。在万类里面,人秉五常,也就是天地气化交合之常,这才有我们所谓的我。其中“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又讲到了阴阳贯通之道,这个会也是阴阳和暖化变,融会贯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他也指出了这个问题,所以讲,“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就是叫我们干吗,就是叫我们来体悟。既然发心要学医,那发心要真正掌握住这个医理,那其中唯一可行的方法,那就是静心体悟,能明了生死是大事。所以说仲景也在教人体悟得道,自然气化之道,真的是妙不可言。 郑老先生学医在刘止唐,刘老夫子那里。这个刘老夫子,可能大家有所了解,就是一代儒医。当年清朝的时候,与我的祖师论道的时候失败了,所以他就改他的名号,从此后他就不讲道了,把名字改作刘止唐,潜心修道,现在双刘一带还有刘门道,就是刘云这个老先生传下来的。他的老师也是指示他学医,学医之道首先就要看黄帝内经,我们看的内经,其实,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和道生有关。就是要让你们掌握天地人,三才气化的统一和谐。还有周易和太极,真正的周易并不是算命的,以前我也跟大家讲过,筮也是人表达性命的一个命功。所以孔子也在传授的时候,曾经说过,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那就是讲这个易,讲命理,这些都是和修身有关。还有就是立方立法之旨,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条线,就是指示了郑钦安先生整个医学怎样去学习。然后看后面,历时二十余载,碰到一个思路,要实战二十年功夫,才得到这个医道,我既发心要学医,那应该怎么做?请大家都可以做反思。后面讲他看了很多书,但是就和当今的医学也是一样的,书倒是很多,探源求真的书并不多。也就是说,发挥医术的书多,发挥真正气化医理这样的书确实是很少的。所以很多医家,他间或之间讲病,但是他又不能真实的道出病之所以然;间或讲方,但是他又不去探索其用而挖出所疑,去探索去挖掘。所以让后来很多学医之人迷茫一片,不知医学之根本,不知医道之真,这样学医真的是太累了。 所以,他看了这样的书,通过自己的修养体悟,以及临床的应用,又看了云南陈修园老先生的医书一十三种。陈修园老先生的书,写得也很好,大家可以下去看看。“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有的地方,医理方面发挥得挺不错。但是,其中分阴分阳的实据方面,用药活泼的机关,都有所省略,没有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能和医家和医道有层次之分。医家,只是掌握住阴阳辩证八纲药味药性、处方用药。医道不一样,他在医家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自身的修养,求得自己的内证体悟。所以,自古以来的明医,很多是道门中人。为什么?既然入了道门,就是想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生死大事!所以,在修养在了达生死大事的过程中,人体出现了偏差,怎么办。一个是利用内丹精气神,尽心用神驭,调动体内的气机循环,来达到至静之道。但是,体内内材不足的情况下,那就应该借助于外丹,也就是现在的中草药。利用草药之性,纠正我们体内的偏差,最后,还要恢复于平日的日常的生活中的修养中去,最后达到道门中最高的东西。医术最早又叫方术,就是道家搞出来的,在仲景之前就有了。所以,钦安先生就看到了这里,就很谦虚,自称以“管窥之见,谨将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立极,与夫气机盈缩”的道理,和盘托出。这些道理,也是他在刘止唐老夫子那里听闻得知,因为刘老夫子对道门的了解是很深广的,确实是道门研究的大家。而且,当年随其研究道学的门徒,还是很多的。所以,用他的指导思想,钦安先生就相当于走上了一条学医的捷径,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能够真实的体悟,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的立极之处,真阴真阳的气化,气机的盈虚消长。包括产生病因的内因外因,阴虚阳虚的变化实据。他把二十几年的用方用药,活泼圆通之妙,汇集起来。一个大医不仅能够医病,还能够用心体悟贯穿医道,然后把临床的真实有效的经验,平时就要做到积累,留传后世。把这些东西积累起来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确实如此,自古以来,真正的临床大家,真正发心济世的明医,都是如此行事。和现在的另外一种名医,是不一样的,最终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为什么今天组织大家首先对钦安先生原序的讨论,就是为了让大家真实的掌握真正的医学,该从哪里入手,怎么做?为什么我们的第一个班叫修心班?我的用意也是一样的。带动大家修心,就是为了大家能够尽快时间领悟到静心的好处。只有静心,才能领悟到很多中医方面的气化理论,才能感悟天地自然的气机交合运化之道。内心浮躁的话,怎么可能有这方面的感悟呢!修心,是自始贯终的,不是学了两个月的修心,就放松了,可以直接学医,不要进行自我修养。那也是不行的,因为在不断的修正的过程中,你的灵性,你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完善。你的陋习,不好的一面,在内证的过程中,在慢慢的转化。用这样的心态去进行医道的实践,临床和积累起来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修心班开班的苦心。 今天的原序就讨论到这里,明天再进行下面的讨论。 我带着大家进行医道的学习,刚才给大家发的网址,那是我们太极医道的序,可能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就是立足于修身,来掌握这个医术。本来自古以来,学医的目的,就是这样的。并不是,冲着挣钱而学。首先是解决自己,推广开来就是立志做人。我们的序,擎纲携领,就讲的这个以道为体,气化元真之道,以医术为用。搞医的如果不精通于道,这个道,不是道教的宗教意义上的道,这是道家修炼,进行修心养性,真实进行实践的。这样的工作,统称为道。不通乎道,就不能观乎其妙。所谓的妙,就是指这个自然造化的奥妙,他是无法形容的。所以,在易经中,方便形容这个道,就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类比相。用了很多的手法,总的目的,无非是让大家掌握这个:一阴一阳之为道。所以,不论学医还是学易,医易它还是相通的。我们的序,就不多讲了。希望大家下去后,仔细看看,慢慢的体会。在序上面,我讲了很多,也很直接。我们学医,就是学用脑,学习修身。修的身心清静了,就可以用脑。这个时候,我们的灵性,才是自然活泼的。这样的话,才能真正的做到感而遂通,能够通达很多。因为中医学的气化原理,就是凭空抽象的,你要把凭空抽象的东西,具体运用到我们自身去感悟得道,具体落实到实处,这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在临床上去实践,和我们在自身上去体悟。我在序上面跟大家一再的强调,医其实上就是易,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也就是所谓的道。在后面,我就跟大家提出来,怎样才能知易。怎样才去讲易并发挥。希望后来的人,来学习的,要“正心诚意,绝利一源”,就是要聚精会神。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是阴符经上的话。我们就是要用这个方法,然后,真实的去判断明师,真心的去拜访寻求明师。找准自己的位置,真正的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河洛天人理,河图洛书,是周易八卦的最根本最基础的东西。也是当今各学科,应用最广的。不要小看这个,河图和洛书。它是一个图和书,它在变化数的方面是很精深的。然后最终来觉领明确显阴阳真实的一面,至于功到之时,象钦安老师一样,经过多年的努力,真实有得。再把这些东西积累起来,传承下去。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提出的兴盛我们真正的传统中医,传统文化,这个医道。后面的你们就自己看。 今天,讨论就到这里吧。
您可能也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