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挂一漏万敝帚自珍之嫌!
我不敢浮浅的给它下个定义!一则属实医案,因印象短长深刻,治法粗浅典型,在这里细心体味用经方的乐趣和茅塞。以恭侯高明指点迷津,启困开惑!我边看病开方竭尽绵力,边看书解疑唯恐不周,但总也跳不出别开生面的圈子。很郁闷?很苦恼?这是不是中医呢?我不能妄加评说,祈望海内贤达垂训!以期弥补我之不敏、待解医学之力所不逮,并颌首称是耳。 某女 8岁 2013年3月5日初诊 主诉:恶心、呕逆2月余。(其母代述原委及症状) 患儿半年前因胃肠型感冒、肠系膜淋巴结炎输液一周愈后。断续出现纳差、进食后胃脘不适。3月前患者开始恶心、呕吐,历经2月余转折求治于各医院诸症不减。西医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呕吐。结果诸医均以遍开消炎、健脾和胃、止呕中西药物相效尤!疗效无几。 又:此病虽曾以呃逆在当地中医院就诊中医。但服中药颗粒数剂而不能止矣!全家惶恐不可终日。甚为痛苦!便专程前来门诊求治于愚。因曾有缘偶遇打过交道故而允为诊治。 证见:面白、色萎黄身清瘦,发黄唇红鼻周青。精神疲倦,不喜言语态,其母诉女儿时头晕但烦不安静。每以晨起后准时欲吐为甚,曾时时口吐清水及食物,近午后症退。食欲不好、腹部胀偶有肠鸣,小便不多,大便尚干。舌淡尖红苔白滑腻。体温37℃,细询之知其口渴。触诊:手足冷指纹谈、脉细弦。 辩证为:属脾胃水饮寒邪所作,阻遏中焦气机,脾阳失运胃失和降,致肝胃逆乱不和呃逆证。 按:退与心谋!若能早作中药调理,宁有近日之惨事乎? 中医辨证进与病谋!此系一派中焦虚弱之证。患者中焦脾胃虚弱,无力运华水谷,面色萎黄清瘦更是脾虚之象。虚劳里急,腹中痛。寒未尽者小建中汤主之。益火生土以温中散寒,以补中虚。 对应口渴、小便不利水入即吐等症,撇开胃炎一症,但从口渴,食入即吐小便反不多入手,为用五苓散的对证之机。故予五苓散以方测证。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此案的辨证眼目在于不安静,每以晨起后定点、准时恶心呕吐,我看见很多名医此类医案,小柴胡汤调和阴阳,和解表里,宣通上下。应用范围甚广神效。小柴胡汤都用的较多。用此方治疗就应管用。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若呕者,栀子生姜豆豉汤主之 数方略加变通,或与其数方合用,遂予以五苓散加小柴胡汤、栀子生姜豉汤、小建中汤治之。 治予加味处方如下: 柴胡6g 黄芩6g 半夏2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炒甘草10g 饴糖100g 猪苓10g 生白术30g 茯苓30g 泽泻30g 栀子10g 豆豉10g 生姜60g 旋覆花6g 代赭石10g 苏梗10g 大枣12枚 3剂。 每日一剂,煎汤分三次口服。
2013年3月9日复诊:家人神情愉快,言患儿服药汁三次后诸症明显减轻,第二天当晨起后即未再吐。又知饥胃口增,要求喝了一碗稀粥,全家一扫先前之愁眉苦脸!岂止药已中的独挡一面乎?尚有流涕心烦、乏力食纳差、睡眠不安,舌质淡白苔,减轻者,宜将剰勇追穷寇为妥! 将上方药加减疏方: 柴胡6g 黄芩6g 桂枝16g 生白芍30g 炒甘草10g 饴糖100g 猪苓10g 炒白术30g 茯苓30g 泽泻20g 栀子10g 豆豉10g 生姜60g 龙骨20g 牡蛎20g 苏叶10g 神曲10g 炒麦芽10g 砂仁6g 大枣12枚 取3剂。每日一剂,水煎汤分三次服矣。 后未再来诊。日后其母叹谓:早知这样?一开始就应找我看也!枉受了三月痛苦。患儿前后共服6剂病魔不知所就,束手就擒已在我预料之中!诸症悉除。迄今身体调和起居如常,信而有征耶! 按:鄙人拙作并无什么妙哉!仅服了6剂药后,已有顽疾遂成瓮中之鳖矣!诸症状完全消失殆尽于无形。出奇之处更无从得知而已。此案虽属敝帚自珍,但亦愿与大家分享。 当然?此等简陋小技违背仲景孤心之旨,难登大雅甚或上不得台面。被上医、被大雅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顾令我自当汗颜亦实不为过矣。当下若放在在座诸位之手,必应手而效旋是小菜一碟也。或仅予五苓散就足以取效。倘直取小柴胡汤亦足矣祛疾哉!盖治病用药并非多多益善耳,反成累赘者屡见不鲜耶。承蒙病家不弃!!庸庸鄙人尚正处在初萌时期,对我来说辨证施治风格还未成熟成形,尤其是还不够谙熟老道、娴熟于胸。能取得犹如一剂知二剂已的真效。岂不是意义非凡乎?此举极大的鼓舞了我对经方使用的士气。疑有言过其实之嫌!经方孤旨失真喽。 乡土中医要靠场上一锤定音的“拿手”说话,这是一个基本规律。使的我临证医病施药只求:药能对症即刻有效,乃视需要与否议定取舍。好似不必胶柱鼓瑟、泥古不化也。我深祈亦步经方大师之后尘,尽可能做到洞中肯窥、不出恰倒好处之章法。我能与先哲亦步亦趋乎?我走经方汤方辨证的方便之门、广开坐操胜券的道路是否一直不得其要、未得其法。从而鸣乎病家不幸!我无情的随心所欲,虽说一片苦心不得已为之之举。实为莫过于倒行逆施的罪过!!无异于杀人。果真如此罪过耶!!我每天都在等待,盼望老师明示。我谢谢您了! 哀哉少壮派的乡土中医从穿越书海中,在进退于与心谋、与病谋的磨练砥砺中学到了很多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东西!其中不但包含技术类的,稳重的作用?清醒的头脑?细节的积累?一环扣一环的发挥?愚公移山的韧劲儿?但更多的时候,农村中医的地位,也决定了老百姓对于基层的中医是一种爱答不理的态度。甚至还有无情的标签——只要是中国产的乡医、只要是国产的农村中医就一定会廉价。而又似专业上处处毫无可取之感乎?我无法摆脱和时代不一致的人情世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百姓对于中医的热情总体水平还远不及以前老中医那个年代。仅祈限于在其乡土中有一定影响亦是奢望耶! 在广博的农村,乡医一直有着比基本规律更沉重的担子。很简单!抛开我自身的不足暂时不谈,鉴于鄙人学识和阅历不够,还未能熟谙汤方运用技巧。在面对的尚且是不成熟的聚讼纷纭,和随时可能兴之所至就又不知所踪的莫衷一是面前。我愈病意识之浅陋作何鉴定?该如何依样画葫芦?个中滋味不知汝之奈何否?盼予以指点。 拙文是正在其知弥远的人、心无定见的我抒写的。对此问题恁会作何感想?尚希能不吝赐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