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兼评《小数大小的比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aj6688 2015-01-12

 

数学课堂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课程改革六年来,如果我们还满足于花花绿绿的情境和热热闹闹的活动的话,说明我们的认识还处于浅层次。所谓课堂教学的广度,是指课堂教学横向上的容量与范围上。有广度的课充实,知识点宽泛。课堂教学的深度则是指纵向上的数学思考,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挖掘。有深度的课是有内涵、有数学魅力的课,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节课具备了深度和广度,也就具备了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就是一节好课。

张红磊老师的《小数大小的比较》和王芳《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先来看张红磊老师的《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的教学设计:一开始,张老师由08奥运引发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体育课上跳远成绩:2.01米、1.84米,引出课题。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比较判断谁跳得远,并说明理由。学生说出了多种比较的方法。张老师适时地进行了方法优化,哪种方法最简便?得出结论: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在此基础上,延续刚才的情境,出现整数部分相同的两个小数:1.84与1.95,引发认知冲突:整数部分相同如何比较?学生经过探索得出:整数部分相同,要看十分位,十分位大的那个小数就大。随着情境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又经历了探索百分位比较的过程,并通过知识迁移,理解了百分位相同,比较千分位;千分位相同,比较万分位……进行到这里,应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张老师又别出心裁的总结:把14.25、14.249这两个小数的数字遮住,让学生生办法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又一次直观地展示了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显示出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

在巩固练习环节,张老师仍然延续刚才的情境,从不同的方面诠释分数的大小比较的应用。从一般的应用,到50米成绩的名次排定,突出了难点,保证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这里,张老师还设计了一个猜价格的活动,教师给定一本书的价格范围,让学生去猜。由于这一环节是有趣的,具有挑战性,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当然,张老师又适时地进行了情感的升华。

通过以上的教学流程,我们可以看到,张老师在更多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广度,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小学大小的比较方法,又让学生经历了小学大小比较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应用。在横向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应用能力。但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的深度上再下一点功夫,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那就更加锦上添花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让学生探索比较十分位、百分位这个环节,张老师是平均用力,先是比较十分位,再比较百分位,然后类推到万分位等等,学生经历的只是一种思维的简单重复,而没有思维的碰撞。这里,如果张老师能让学生根据比较十分位所形成的数学模型,放手让学生猜当十分位相同时,应该怎样比较?学生应该能猜出,当学生猜出后,再让学生去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推想出当前一位相同时,就要看下一位,从而揭示了小数大小比较的内涵。

下面我们再来看王芳《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一课,课堂的容量也是相当大的,有基本知识的铺垫,有新知识的探索,也有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延伸,比如关于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问题。几乎把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所有应用都展现出来,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这从下面学生的练习可以看出来。但吹毛求疵,如果从课堂教学的深度方面来看,王老师做得还不太充分,也就是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被激活,基本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简单地回答与评价,然后是简单的总结提升。这里同样没有学生认识上的升华,没有思维的火花。我们看如下教学环节,王老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张大妈、李大娘消费问题时,先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解决,然后引入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并出示了三个揭示:1、题目中告诉我们哪几个量?2、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3、哪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在这里,老师就应该抓住学生回答的时机,进一步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学生回答题目中隐含着第三个量时,应追问:你怎么知道隐含着第三个量?这是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里强化一下,就能挖掘出知识的内涵。回答第三个问题“怎样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时,应该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先设未知数,再找对应量。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在评讲学生的演板时,教师应进一步挖掘: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如果没有,老师应该说这样可以吗?8/128=10/x,然后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就把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给挖掘出来了。“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里比值在具体的问题中被赋于了具体的意义。在本题中它就是每吨水的体格。而当这个比值在现实问题情境中不具有具体的意义时,那它纯粹就是一个比值,比如身高和影长的比值,就纯粹是一个比值。这也是允许的,也符合正比例的意义,但必须注意强调对应。相信经过这样一拓展,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解决问题时,就会充分发散思维,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应用能力。而当总结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就应该结合例题,从特殊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规律:找出题中的两个量,再看这两种量与哪个量有关,这三种量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然后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这一点王老师在引导学生解决打字问题时就做得很好,让学生具体去说思路,挖掘得很到位。在放映测金字塔影片得出结论时,也应再深入一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也就是说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一定。这样,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理解就更加清晰。

当然,追求课堂教学的广度相对容易些,只要钻研教材,增选内容就可以了,但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却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激活学生的思维。因为没有思考就不是真正的数学。不管怎么说,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