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谈学科组建设

 夫子曰 2015-01-12

陈迪平

目前多数学校实行年级组管理制度,学校直管年级,各类管理人员下放到相关年级充当管理人员,教师的办公管理甚至教学活动的安排都由年级组实施。学校管理力度加强了,管理层次分明了。但是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的活力与生机等依然不尽人意,甚至令人堪忧。原因在哪里?就在于学科组建设乏力,学科组文化贫乏。尽管学校领导大声疾呼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体研讨,还是收效甚微。因此,加强学科组建设是当务之急。

一、        为什么要加强学科组建设

1.             加强学科组建设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学科组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所催生的产物。自诞生以来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要建立学科教研室和学校教学研究会议制度,首次对中学小教研组的设置作出了规定,这成了我国教研组成立最早的法规依据,也标志着教研组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在中小学正式确立。1957年1月21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及《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的说明》,进一步明确教研组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内容。明确指出教研组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此,举国上下全面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声势浩大,为了让老师们更新观念,校本教研应运而生,而校本教研的实施在于学科组。2013年,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教研系统负责人联席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他指出“教研部门要树立区域教育发展观,整体谋划区域课程教学研究工作;要整合专业资源,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要对教学研究人员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学校的教育科研的基层组织就是学科组,加强学校的教研工作就要加强学科组的建设,让学科组在新一轮课改中发挥作用。

纵观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普教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凡名校,必先拥有名师,名师必产生于优势学科组内。事实上,没有群山,哪来高峰。没有群星的烘托,哪来圆月的迷人。在中国特色的教育环境下,要创名校,必先育名师;要育名师,必须先建设优势学科组。仔细剖析各校质量现状,我们会发现:凡是一所学校的某门学科数年来保持稳定的高质量,其背后总有一个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的学科组。反之,仅有名师而没有强大的学科组,其教育质量常常是高低起伏不定,大起大落,甚而在低谷徘徊。于是不难得出结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要想取得高而稳定的教育质量,必先建设学科组。

2.             学科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层单位。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教学工作是由各学科组承担实施的。没有树木,哪有森林。没有学科组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没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推进。学科组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任何一所学校的的课改课题首先诞生于学科组,由一个学科组率先实验,然后推广到全校。

学科组是学校基层教学管理实体,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校教育目标的落实,教学工作的布置与督查,都离不开学科组。学科组也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校本教研需要借助学科组的平台来推进。学科组所开展的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内容,具有实践性和反思性,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因此抓好学科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学科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园地。

我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不可小觑。树苗的成长离不开土壤,鸟儿的飞翔离不开天空,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栽培,离不开同伴的互助,离不开教育对象的反哺。学科组内各成员共同研究,思维互补,经验共享,大大加快了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迈进的步伐。一个人脱离学科组的滋润,想通过个人单打独斗而成为专家教师,那是空想。任何一个名师、专家的诞生,必有一个强大的学科组在支撑。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能锻造精英。

二、        怎样加强学科组建设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从领导到教师都要更新观念,要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学科组在教育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优质而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十七大”以来,已把教育作为加速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之一,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列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而教师的发展基地在学科组。学科组为教师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平台。从名校发展的经验来看,没有过硬的教学质量,学校就走不过今天;没有浓厚的教研文化,学校就走不到辉煌的明天。从名师成长经历来看,没有显赫的教学业绩,他就成不了名师;没有浓浓的教研情怀,他就登不上专家宝座;没有学科组的奠基,他就占不了鳌头。很多学校都强调学科组建设,也组建了学科组,出台了学科组年度考核方案,可是,学科组依然疲软,依然是让人遗忘的角落。原因何在?就在于学科组建设的力度不强或措施不得力,在于人们对学科组的地位认识肤浅。在部分领导的心目中,“学科组,说重要它就重要;说不重要,它就不如一根鸡毛”;在老师心目中,“学科组不是行政组织,既不管人,也不管钱,做的是教研,实在讨嫌”,殊不知,正是这些模糊的思想认识,成了学科组建设的绊脚石,所以要加强学科组建设,首先就要掀掉绊脚石,扫除思想障碍,要上下一致,理直气壮地说“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学科组”。

2.加大经济投入,给予学科组自由空间。

学科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专业组织,是教学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生产的组织单位,它制出的产品是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育智慧、教育理论等精神产品,它消耗的是教师的体力、脑力和时间。我们知道,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精神生产依赖于物质和时空的保障。学科组的工作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开放性。它的封闭性就是在学校教学、教研部门的领导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它的开放性就在于学术交流,要求开阔视野,“走出去,请进来”,派老师外出学习、培训,请外地专家来指点迷津。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撑,学校必须给学科组活动经费,必须给予学科组自由活动的时空。其次要提高学科组长的待遇,让学科组长成为让人羡慕、乐意担当的职务。目前学科组长处境尴尬,人们都说:“要么做行政,要么做年级管理员或班主任,谁也不愿做一个破落的学科组长”。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建设好学科组呢?

3.             选好龙头,科学建制。

学科组的龙头是学科组长,他是教研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组长人选至关重要,对学科组长实行选举制和聘任制,由校长聘请,挑选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教研热情高,在同科教师中有组织力、有凝聚力的教师担任。其次加强对学科组长的培训,指导并监督组长的工作,教科室、教务处要分期分批举办学科组长培训班,帮助学科组长明确工作职责,熟悉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前沿动态,掌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当然,学科组长也要自强不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打铁尚需自身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领导能力,树立自身威望。

科学建制,按照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结构,男女性别比例等科学配备学科组成员。

4.整章建制,规范管理。

学科组是教师的业务组织,学科组对教师只是业务上的管理,学校对学科组则是业务与人事上的管理。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制度从宏观上管理学科组。建立《常规教研管理制度》,让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常态化;建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科组的课改示范经常化;建立《学科组长工作职责》,让学科组长履职正常化;建立《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让各学科组的课题研究校本化;建立《特色学科组申报与评价制度》,让学科组工作个性化;建立《学科组工作考核方案》,让学科组工作系统化;建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让学科组的工作积极性活性化。

5.在组建方式上应该先少后多、先建后创、先专业后特色,稳步推进。

学科组建设与年级建设、班组建设不同,它不宜操之过急。可以“先少后多”,先建立一至两个较为规范的学科组,或者先打造一两个优秀学科组,然后全面推广;“先建后创”,先组建各学科组,然后鼓励他们争创优秀学科组、申办特色学科组,激励学科组夯实常规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学科品位,把学科组从专业化向特色化挺进。

三、        建设怎样的学科组

我们已经明确了学科组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对加快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推进学校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学科组呢?这是值得探究的。

1.    把学科组建成校本科研的基地。

学科组要成为校本科研基地,首先要有自己的科研项目,每年或者某些年段内要有一个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取得阶段成果;课题研究要立足校情,对学校发展有建设性作用。其次要有自己学科的课改模式,带领全组老师围绕课改模式深入探究,并取得成效。再次要有学科带头人,他的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教育科研能力强,能长期带头坚持开展教改实验。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合作意识,乐于为同学科教师的成长指路、搭桥。最后要有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学科组长,既能沟通学校、年级,又能沟通外校学科组,还能沟通社会教学专家。

2.    把学科组建设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

学科组要肩负着教师的培养工作,每个学科组都要制定教师培训方案,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在学术交流中求同存异,在教学研讨中各抒己见。在学科组内智慧互补、经验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科组以课题研究推动教学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培训,逐步实现“学习、培训、研究”三位一体。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活动,使教学反思成为职业习惯,在反思中产生新的思想,提炼教学经验,提升教学境界。实施青蓝工程,中老年教师要热情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老年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这样青年教师得到滋养,老年教师获得反哺。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同课异构。加强理论培训,提高理论素养 。采取个人自修为主、理论讲座为辅的方法学习课改理论,做到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对教学问题的探究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观摩、点评优质课相结合。

3.    把学科组建设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

学科组是学校教学部门与教师联系的纽带。学校教育精神的贯彻、教师意见的反馈、教育教学信息的发布等都要依靠学科组落实。学科组应该肩负起这个重任,把学校的教育教学精神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教师,把最新的教学信息传递给教师,把教师的不同意见反馈给学校。参与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与考评。学科组收集整理教师的各种资料,上交教学教研部门,以便学校对教师综合考评。学科组遵照学校指示开展常规教学、教研工作,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统一部署教学进程,统一安排学生活动,统一布置学生作业以及考试检测。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阶段评估并撰写书面报告上交教学教研部门,在教学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4.    把学科组建成常态性、特色性、权威性、研究性、稳定性的专业组织。

学科组的工作既具有常态性,又具有特色性。常态性主要是贯彻学校的办学精神,在学校领导下开展常规教学教研工作,把日常工作做扎实。特色性是指学科组的活动形式有创新,工作思路有创新,管理方式有创新,突出学科特色、彰显人文精神。权威性是指学科应该成为该学术权威组织,学科组会议是学术交流会,会上大家对教学问题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共同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形成共同的声音,共同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学科组的最高学术思想。学科组长是该学科的权威发言人。研究性是指学科组的工作应该以问题研究为主,每一个成员都要有问题意识,课题意识,把每一个问题上升为课题,站在课题的高度解决实际问题。稳定性是指每个学科组的人员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学校人事调整,也应该考虑到学科组的大稳定,小调整。学科组长人选在一定时段内应保持稳定,学科组的工作计划应该有长远计划(三年计划)、中期计划(学年计划)、短期计划(学期计划),周密部署,科学安排,即使某个时间段的工作有小调整,但整个工作思路与中长期计划保持相对稳定。

四、  学科组承担怎样的职责。

当前,各学校不是缺乏学科组,而是学科组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学科组的履职状态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共同的问题就是学科组的职责不分明,学校没有给学科组制定明确的职责,学科组也不知道应该履行怎样的职责,其实学科组应该履行七项基本职责:

1.组织业务学习。

学科组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校本研修计划,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总结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2.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学科组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孵化器”。任何一项课改应该首先在学科组诞生,每一个学科组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大胆提出课改模式,认真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积极探讨课改途径,不断积累课改案例,总结归纳课改成果,及时发布课改信息,在一定区域内推广课改成果。

3.参与常规管理。

学科组要配合教导处、教科室,落实教学常规工作。认真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反思等“六环节”的具体要求,配合学校开展教学督查,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

4.开展研修活动。

学科组要以“教师提能、课堂提效、质量提优、学生提趣、办学提格”为目标,以转变教学方式和促进学科建设、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学科专业素养为重点,以提高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和反思“六环节”有效性为目的,以基于教学实践的“小主题、小专题、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引导教师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规范,大力开展主题研讨、教学沙龙、教学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学业水平。要研究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修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研修文化。要积极承担校级以上(含校级)学科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主动开展学科课题研究。

5.融入课程建设。

学科组积极参与特色校园建设,承担学校布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好上级教育部门认可的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学科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组织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编制学案、制作课件、撰写教学周案和说课稿,实现资源共享,智慧互补。

6.助推教师发展。

学科组要根据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协助学校加强青年教师成长培养、骨干教师拔尖培养、中老年教师发展培养。建立名师带徒、带课题和带教研 “三带”机制。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构建对话、合作、反思、共享的研修文化,助推教师发展。

7.积累文档资料。

学科组要建立教研工作档案,重视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重视研讨成果、经典案例、诊断课例等教学改进方面共享成果的积累与建设。要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原始记载资料要归类存档。重视本组教师教学、教研以及其他工作成果的收集、整理、建档。

五、怎样评价学科组

学科组的工作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对于学科组的评价必须科学而全面。从评价角度上可以采取如下三种:

1.“特色+达标”。

“特色”是指学科组的工作特色,在创建特色学科组中取得的成果。“达标”是指学科组完成学校教务处、教科室所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

2.“常规+课改”。

“常规”是指学科组所开展的常规教研工作,如教研次数、听课节数、教研课节数、学生活动情况、教学周案及导学案编写情况等。“课改”主要指学科组的课改实验情况、课改模式的建立、课改推进状态等。

3.“发展+研究”

“发展”指学科组教师与学科发展情况,如青蓝工程的实施与成效,名师的培养与绽放,学科课程的开设与创建。“研究”主要指学科组提出了怎样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成效,课题研究是否切合学校教育发展实际,对学校发展是否有价值等。

从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如下两种:

1.  多维分级量化评价。

学校可以按照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课程建设、教研业绩、教师发展等母项分级开发子项,制定细则,对学科组的工作进行量化积分考评。

2.  多样评价。

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四类:测试法、文献法、观察法、鉴定法。“测试法”主要是通过考试,测试学科组的课程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情况,考量学科组整体的专业水平。“文献法”主要是查阅学科组的各类资料,从而对学科组整体评价。“观察法”主要是教研部门对学科组的常规教研的考勤以及校行政或上级教研部门对科学组的视导反馈情况等。“鉴定法”主要是学期末或年末,学校组织学科组考评委员会,由学科组长述职,考评委员会综合考评,写出书面评价报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认识到位,措施得力,我们一定能建设出优势学科组;只要我们的学科组强大起来了,我们的学校就能昂首阔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