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铵膦:机遇中钻出的“愣小子”

 侗乡人1961 2015-01-12
草铵膦:机遇中钻出的“愣小子”
               
               
                  日期:2014-12-30 09:46  作者:  来源:农资导报 
点击:4

               
               

                 




  草铵膦就像是在各种机遇狭缝中钻出的“楞小子”,说它命好,却又历经磨难,至今连出身都众说不一。


  近些时候,业内做出这样一个预测:未来草铵膦必将取代草甘膦,成为最大的除草剂品种。那么,这个预测的依据是什么呢?


  1996年全球大规模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以来,由于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到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0%,导致草甘膦大面积、大量重复使用,杂草抗性问题日趋严重。而全球第二大除草剂百草枯又由于非生产性中毒无药可解,导致人员死亡,其水剂面临国内禁限用。 百草枯水剂一旦退市,就将带来的近4万吨市场空白,这就给第三大灭生性除草剂草铵膦将赢得发展良机,国内外市场热度空前。


  说起草铵膦,其实它的发现至今是件说不明白的事情。至今流传的起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德国人最先发现,科学家Bayer等从链霉菌绿灰菌素发酵物分离水解而得,1972年在瑞士化学学报发布;还有一种说法是同期日本明治制菓的小川央峪等人从链霉菌吸水菌素分离得到,并且进行了化学合成,于1972年6月7日申请专利。


  而草铵膦这种产品的作用机制也挺有意思,它介于百草枯和草甘膦之间:彻底性比百草枯好,速效性比草甘膦好;反过来说,彻底性不如草甘膦,速效性不如百草枯。但草铵膦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用药成本是百草枯的2~3倍,但杀草谱广,持效期较长,能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工成本,同时对土壤、作物根系和后茬无影响,性价比优势明显,未来应用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然而,草铵膦的发展却受到13道反应工序的严格限制,生产周期较长。目前,国际市场上草铵膦主要是采用生物发酵法来合成,产量小,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不易大面积推广。


  近年来,中国农药企业在生产工艺改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浙江永农化工有限公司与日本明治制菓株式会社及高砂香料工业株式会社三方合作共同开发的精草铵膦项目经过多年的小试和两年的中试,于2013年3月20日在永农化工正式结束,目前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该项目采用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其生产成本与发酵相比大幅下降,且能够市场规模化生产,在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同时,精草铵膦比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普通草铵膦药效高出一倍,对环境影响更低,该项目技术领先,成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