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芽汤漫谈

 汉都玉苑 2015-01-12
黄芽汤漫谈



纵观黄元御诸书之极会《四圣心源》中所用药方,多是以其黄芽汤为基础方。我比较认同根尘不偶老师之说:黄芽汤是四圣的群方之首,好比《伤寒论》里的桂枝汤。黄芽汤之名何来?黄是土之色,中土之气,芽是一股生发之气,黄芽汤就是枢转中土,恢复中土这股生气,是这么一个意思。在这个中气这一小节里,黄师有这么一句话“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 这个方子的方义,他自己解释: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所以这个黄芽汤的方子,体现了《四圣心源》整个的理论体系。

黄芽汤: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

   如果我们把汤中的茯苓改为白术呢?

     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干姜二钱。

这不是张仲景《伤寒论》里的理中丸方吗?《伤寒论》 39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现在临床运用理中丸主治是脾胃虚寒证。

1、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对于脾胃阳虚,中气不足而引起的腹痛,用理中丸加重人参用量,温中散寒,补中益气皆可治之。

黄师将理中丸中之白术易为茯苓而名黄芽汤,其功效简而言之还是温补脾阳,那他老人家为何要易一味药而另立方名呢?难不成他真是清代医界的愤青,想标新立异不成?咱们先不要较真白术与茯苓两者功用,也不要动辄搬出本草等巨著细考。否则又要多生出好多文字才可述说得清的。说来汗颜,以俺肤浅的中医知识,俺只背过白术健脾祛湿,茯苓补脾虚而渗利之类的药性赋,但却曾亲试过理中汤与黄芽汤之疗效,结果没发现疗效有啥子不一样。俺认为,每个医者有自己的喜好与习惯。要不然翻开中医课外书,眼前总会涌现出诸如“祝附子”、“张石膏”、“李柴胡”“张半夏”之类的名称来呢?叶天士认为柴胡劫阴,同理黄元御老先生也多认为白术雍滞,有留湿之嫌呀。明乎此,我们就推知黄老易白术为茯苓之缘由了。不过俺太喜欢黄老先生了,喜欢得近于迷信,所以临证时遇到心中痞塞不通、湿盛者,俺用理中汤一般都会易白术为茯苓,——说白了,也就是直接用黄芽汤呀。当然如果你辨证不清,把握不准,白术也用茯苓也用,病证又阳衰不甚,你大可以把干姜干掉。呵呵!这又变成了我们一个非常眼熟的四君子汤了。当下的一些医家辨证、用药远没经方精准,就来个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要是药者皆照抄不误,结果多如下:

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白术二钱。

如此则黄芽理中四君三汤皆有,漫天撒网,目标岂不更广,更保险乎?一如当下有些学者著的脉诊书,紧脉弦脉难辨,干脆称弦紧省事,害得似俺等初涉医海的学子摸破寸口的皮也不知其然。

一个黄芽汤绕来绕去说了这么久,无非就是想说要想读懂四圣心源,一定得先读懂黄芽汤。可以这样说,在四圣心源书中只要是黄师辨证属阳虚脾湿所致,都会从黄芽汤的基础方上裁化用药组方。茯苓干姜用得最多,人参炙甘草次之。

窃以为“中医”的名称非仅限于中国医术之意,亦有和中补中之意。内经云“法于术数,和于阴阳”和者中和也,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医家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要求的是医道的平衡。儒家则讲“恪守中庸,不偏不倚”要求的是人道的平衡。影响力最大的儒家这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在神州大地一代一代传承,何尝不也铸就了中华民族执中守中的文化特征,所以“中国”之称则也远非地理之意了。明乎此,则理解黄元御老先生为什么那么偏爱护中气脾阳,李东垣为什么偏爱补中土脾胃了。临床上疾病千症万症,但十之七八皆可从脾胃论治,尤以脾阳虚衰为最,此非妄言!当下许多中医大家临证上不管处方如何变来变去,还是走的顾护中土的这条路子,不信者可从一些大医家医案中探寻、佐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