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用负熵疗法对脾胃学说的解释

 addccde 2015-01-12

(5)用负熵疗法对脾胃学说的解释

(5)用负熵疗法对脾胃学说的解释

 

1 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学认为: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都有精深的研究,渐渐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脾胃学说是随着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而渐渐形成的,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的看来,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称之为后天之本,并将脾胃功能失调视为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脾胃学说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脾胃学说理论对发扬中医药学,开展科研临床工作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主要理论根据。气血对于人体生命,是极端重要的。气血之所以以经脉为通道,营运周身,无处不到,正是因为一身上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一处不需要气血滋养。凡机体有荣枯者,皆因气血之盛衰也。因此,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作为人体生命的最高形式——神的产生,正是气血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此重要的气血,亦常有盛衰之变,它是因何而生、因何而竭的呢?回答是,一切皆因于脾胃。因为唯有脾胃,乃是气血生化之源泉。

 

把脾胃学说认识为负熵疗法就很容易理解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干细胞理论已经说明,机体在从单一的受精卵细胞发育成多细胞机体后,各种功能细胞大多数成为不能再分裂的终末分化细胞。这些细胞都是寿命有限的。与此同时,受精卵细胞在最初的分裂后就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干细胞,使它们存留在各种功能组织中。通过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继续不断地分裂、增殖、补充功能细胞的丧失。知道了这个知识,就会知道,如果干细胞的生长不能正常进行,生命就不能维持。这就是“生命之本”的意思。由受精卵细胞发育成多细胞机体的过程,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这可以说是“先天之本”,在这以后,由干细胞不断生长所维持的生命当然就是“后天之本”了。

 

2 脾主运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概括了脾胃功能;又《素问·经脉别脉》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描述了水谷精气的全身输布过程。这些与现代的消化生理认识雷同。

 

现在大多数人都把运化解释为“消化吸收”,其实这种解释太过“白话”了。诚然,运化中有消化吸收的含义,但运化并不等同于消化吸收。

 

“运化”是“运”和“化”相合并而成的概念。“运”即运输、转输之义,化”,是变化之义,包括对饮食物的直接消化,使之变成便于“运”的精微物质,以及将这些精微物质逐渐地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可见,脾主运化就其对饮食物的作用来讲,包括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其向气血津液的转化等一系列生命过程。瞿衍庆曾指出,脾主运化并不包括消化吸收,认为消化吸收完全是胃肠等六腑的功能,脾主运化的“化”主要指脾气摄取水谷精微,将其进一步转化,以利于其他脏腑共同利用,化生精、气、血、津液,营养全身。这种观点完全排除了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六腑传化物,重点在“传”有形之水谷,它们在“传”的过程中进行着对水谷饮食的消化吸收。脾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运”,转运水谷精微,它在此转运过程中实现了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消化吸收”一词不是中医固有的,而是借用来的现代医学词汇,这一词汇实际上概括了脾胃的部分功能,包括胃的腐熟、脾的运化等,但“消化吸收”并不能概括脾胃的全部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起来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而实际的作用却离不开脾的运化。只有脾能将水谷精微转运而离开小肠,小肠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实现。

 

我们吃进的食物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给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另一个是给机体组织细胞提供修复的物资。这两个功能是否完成,主要是由干细胞生长的情况表现。干细胞生长旺盛,生命活动就旺盛。这就说明我们从口吃的胃中的食物已经分散的全身去发挥作用了。从胃到全身其他器官的这样空间变化,使人产生“运化”的感觉。一些人真的想用“运输”的概念解释中医的脾的功能是不对的。其实这是干细胞的功能表现。

 

3 脾统血

 

中焦脾胃之气对气血化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灵枢·五味》也指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而为血……”这些阐明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1)现代中医自己的解释为:

 

即统摄血液的略言。统是统管,摄即固摄。往往只从固摄的意义上来理解统血,其实是不完善的。在脾的统血作用中,既包括了脾气固摄血液,令其在脉管内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也包括了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功能。因为血液能否正常地运行,既取决于脾气的固摄作用,也与血液本身是否健全有关。脾气健旺,生血充盈,则血液健全,否则血不健全,将失其静守之性,而逸出脉外。因此在临床上,脾不统血而见出血者,既有脾气不足之证,也有生血不旺之机,出血与血虚并见。在中医诊断学将介绍,脾不统血所致出血,往往血色暗淡,血质清稀,此即是血不健全的证明。 有人认为,中医学之脾统血,似与造血机能有关。在研究中看到,随着营养缺乏程度的加深,贫血亦逐渐加重,说明脾胃虚弱而导致了气血生成障碍。对脾不统血型出血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了观察,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元含量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较正常人明显缩短,于是有纤维蛋白溶解活跃现象,使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故出血较正常为多。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把脾的统血功能理解为脾的气化作用对血液运行状态的影响。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就把脾统管血液和心主血、脾固摄血液和肝藏血区别开来了。心主血,是由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是从动力方面来叙述;脾统管血液,是由脾气以气化方式影响血液的质态,从而使血液保持被脉道管约的状态。肝藏血是因肝为血海,血液归之,如物事入库一般,既能归藏,又能复运行于外,随人体生理活动之需要,如潮汐般往来;脾固摄血液是由无形之脾气,渗灌周身脉道,固护血液,维护于血液与脉道之间,令无所失,而这样的功能只有通过特殊的气化活动才能实现,且脾气之固摄,不应有一刻松懈,否则立致血逸脉外之患。所以《难经》提出“脾裹血”的概念,“裹”字是对脾气作用方式的形容,表达的是脾气对血液进行包藏的含义。脾统血,或脾统摄血液,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包藏”作用。

 

脾统血这种包藏作用,正好与脉管对血液的约束作用联合起来,使脉道真正达到密闭。这就是说,脉管对血液的约束,是一种有形的宏观的围栏作用,而实际上它是有疏漏的。脾以其特殊的气化方式,进行无形而微观的密合作用,正好填补了脉管的天然疏漏。这里,脾气的统摄作用与脉管的围栏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脉管自不能闭其无所不存之微小疏漏,脾气亦不能于宏观中围堵滔滔之血流。

 

(2)负熵疗法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脾统血

 

第一个是干细胞理论的生血作用。血液细胞是需要经常大量更新的细胞,所以是干细胞支持的重要组织细胞。事实上,干细胞的概念就是首先在血细胞的研究中产生的。干细胞机制正常和旺盛,血液的数量和质量当然可以保证。

 

第二个,中医所说的出血,用现代医学的思想,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定位。如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或者血液病引起的黏膜出血等。这又定位在胃溃疡,肝硬化,肺癌,肾癌,血癌等。下面分别说明干细胞机制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A 保肝作用

 

因为氧自由基损害是肝脏多种损害的一个常见机制,所以谷氨酰胺以其抗氧自由基机制,可以在治疗多种肝脏损害发中挥作用。另一方面,谷氨酰胺可以通过维持枯否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到保肝作用。肝脏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一种是肝细胞,另一种是枯否细胞,枯否细胞是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从血管中游出后,定居在肝脏,成为肝脏中的重要组成万分。枯否细胞主要负责肝脏的免疫功能。消化道全部血液都经门脉入肝,通过消化道进入机体的各种有害物质、细菌、病毒、内毒素等均需枯否细胞处理,这样枯否细胞也就成为肝脏中最易受损死亡的细胞,枯否细胞的受损死亡本身已构成机体严重疾病,而与此同时,受损的枯否细胞又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造成肝实质细胞的受损坏死。因此,维持肝枯否细胞的结构,功能正常,是维持肝脏正常功能,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方法。枯否细胞属脏器中的巨噬细胞,属单核巨噬细胞系列,其来源是血液的干细胞,谷氨酰胺是干细胞再生的重要原料,通过促进血干细胞的再生,保证肝脏中受损的枯否细胞能得到及时的更新,补充。

 

B 治疗消化道溃疡

 

溃疡和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最常见也是最难治疗的疾病,就溃疡而言,目前现代西医认为是胃酸过多及幽门螺旋杆菌引起,故采用制酸及抗菌治疗,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不能解决复发问题,原因是,胃酸是正常消化生理机制,抗酸治疗本身是不符合正常生理规律的,而幽门螺旋杆菌也不是溃疡发生的特异性原因,并不与溃疡发生成绝对正相关。而谷氨酰胺促进干细胞再生作用,能使胃肠粘膜在有酸条件下维持正常组织结构,因此,这是在不破坏机体正常生理规律的条件下治疗消化道溃疡的办法,目前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日本进口谷氨酰胺口服制剂“麦滋林”,所注明的唯一治疗作用就是治疗胃溃疡。

 

C 抗癌作用

 

干细胞不断增殖,分化成功能细胞是多细胞生命存在的根本机制。但是,只说到这里,还不全面。因为如果干细胞真的不停止地增殖,就一定会成为癌症而威胁到生命的存在,所以,还必须有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启动干细胞的增殖,而当增殖的数量已经满足组织器官的需要时,又可令其多余的细胞死亡。机体里确实存在这个机制,前一个叫做“分化”,后一个叫做“凋亡”。执行这两个机制的就是正常的组织细胞,即功能细胞。也就是说,正常的功能细胞,当发现自己有一部分受致病因素作用而坏死的时候,(包括正常的生理性死亡),会向自己的干细胞发出信号,令其开始再生,并从原始的干细胞在不断分裂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功能,最终变成功能细胞,这个过程就叫做“分化”。另外,一旦数量得到补充后,正常的功能细胞又会再给干细胞一个信号令其停止再生分裂,同时给已经分化成功能细胞,但属多余数量的功能细胞一个信号,令其死亡,这个细胞死亡由细胞内基因控制,不造成炎性反应,这个细胞“自己”的死亡,称为“凋亡”。根据以上机制,后现代理论医学认为癌症发生的原因不是正常组织细胞的“基因突变”,而是干细胞在分化,凋亡两个方面受到阻碍:因为得不到凋亡的信号,所以,干细胞不停止生长,因为得不到分化信号,所以不断生长的干细胞只能生长到干细胞与正常功能细胞之间的某个阶段的中间形态的细胞,因为是在干细胞与正常功能细胞之间,所以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性”,和“未分化”性。因为分化和凋亡的信号都来自于正常功能细胞,所以,如何使正常功能细胞发出分化,凋亡的信号,就成为后现代理论医学治疗癌症的思想。后现代理论医学找到两种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就是:根据正常结构的细胞会有正常功能的原理。给干细胞提供足够的原料,促使其再生分化出更多的正常组织细胞,以增强正常组织细胞所发出的正常分化,调亡的信号,达到使癌细胞凋亡的目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一般来讲,发生癌症的器官组织,仍存在大量的正常功能细胞。也就是说,在发生了癌症的组织中,不是所有干细胞生长都变成了癌细胞。事实上,只是部分干细胞再生后变成癌细胞,大部分干细胞再生后仍是正常组织细胞,给它们提供足够原料,加强这部分正常干细胞的再生作用,就能达到增强分化凋亡信号,使癌组织要么继续分化成正常功能细胞,要么凋亡。科研人员已经发现,就是在实质癌肿的肿块内部,仍旧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组织细胞,更不用说在癌肿范围之外了。以上所讲,也就是谷氨酰胺的抗癌作用机制。

 

用谷氨酰胺抗癌不只是一种理论的推论,在美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下面我们就引用美国的资料以说明这一点。当然,这些临床是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临床效果并不很理想,而我们用后现代理论医学技术指导,除谷氨酰胺这一种提供干细胞原料的手段外,再加上调整体内环境的措施,效果应比单用谷氨酰胺要好,这是需要读者注意的,下面引述的资料主要是证明谷氨酰胺确实的抗癌作用,只此而已。引文来源:美国朱迪·夏波特《基本营养素——谷氨酰胺》引文如下:

 

由Arkansas大学Suzannt Klimberg博士所做的实验表明,同样是将肿留移植在动物体内,并让肿瘤生长25天以后,将动物分为谷氨酰胺强化组和非强化组。结果两组肿瘤生长情况相似,但随后给予化疗,谷氨酰胺强化组和非强化组肿瘤体积的缩小分别为45%和25%,因此,谷氨酰胺在某种途径上具有增强化疗杀伤肿瘤的能力!而且,那些接受化疗,未接受谷氨酰胺强化的动物的感梁率竟达100%,而谷氨酰胺强化组的动物感染率仅为3%。两组存活率也有明显差异。所有这些资料表明,谷氨酰胺对于每年上百万化疗的人来说,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更显著的发现来自于另外一个移植肿瘤的动物实验。移植在动物体内的肿瘤生长23天后,将动物分为接受含有或不含有谷氨酰胺的食物喂养。经过2天的特殊喟养后,所有的动物均给同一种化疗药物氨甲喋呤,并分别于注药后的24小时和48小时检测两组动物移植肿瘤内部的氨甲喋呤浓度,结果发现,不但谷氨酰胺组动物体内肿瘤的氨甲渠呤浓度明显高于非谷氨酰胺组,而且,谷氨酰胺治疗组动物体内的肿瘤也明显缩小。另一重要发现是,谷氨酰胺组动物的肿瘤内的谷氨酰胺酶的水平较低。这提示由于肿瘤较小,故无大量利用谷氨酰胺进行肿瘤生长的需要。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这表明谷氨酰胺不但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还具有类似于一种化疗药物的重要的特殊的治疗价值。

 

后现代理论医学促使局部组织细胞发出正常分化,凋亡信号的第二种办法是调整局部组织与机体神经体液中枢的关系,使局部组织获得更大活力以完成自己的正常生理功能,这部分内容在本文后面专题论述。

 

4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的理论在《内经》上有了初步体现。《平人气象论》有“脾藏肌肉之气”之说。另外,《内经》指出脾与“营”、“意”、“思”有关。总之,《内经》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的认识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用系统理论来认识生命,就发现生命是以细胞为最基本子系统的一个复杂巨系统,生命系统的存在,依赖于细胞的生存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生命以负熵为生,负熵就是细胞生存、增殖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那么,确定什么物质是生命的负熵物质,并及时适量地为生命提供这些负熵物质,就是医学最基本的任务。生物学和现代医学已经研究确认,DNA复制是细胞生存、增殖的最主要环节。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就是生命的负熵。这些物质中,第一个重要物质是谷氨酰胺,它是DNA中碱基合成的原料。谷氨酰胺为碱基合成提供氮原子。

 

研究表明肌肉组织是机体的谷氨酰胺库。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肠道免疫系统及各组织器官对谷氨酰胺的巨大需求,是血液中原有的谷氨酰胺不能满足的。这时肌肉组织上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通过谷氨酰胺合成酶合成谷氨酰胺。因此,在应激或长期卧床病人蛋白质供应不足,特别是谷氨酰胺缺乏时,往往出现肌肉消瘦萎缩。以前将肌肉萎缩归因于失去运动的结果(达尔文进化论:用进费退)现在则表明,这是谷氨酰胺缺乏的体征。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谷氨酰胺可以制止和减少肌肉萎缩。正因如此,谷氨酰胺被称为有“止痛”作用,其作用结果,相当于阿司匹林。老年人常见的腿痛,抽筋,也多与谷氨酰胺缺乏造成的肌肉组织分解有关,故服用谷氨酰胺有效,而近年来我国宣传的缺钙机制,实际上有欺骗内容存在。可喜的是,现在补钙的高潮终于过去了。

 

这样,肌肉就与干细胞机制有关系。如果我们把脾胃学说理解为干细胞理论,那么,中医的脾主肌肉,就是干细胞理论中,肌肉组织是机体的谷氨酰胺库的结果。

 

5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含有预防思想。又根据传统的五脏相互关系,强调了“见肝之病,知肝传统,当先实脾”,以治未病之脏。张氏此说,特别是“四季脾旺不受邪”说,对元代李东垣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张景岳论治脾胃,张氏认为脾胃有病应当治疗脾胃。但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所以五脏都有脾胃之气,而脾胃之中也有五脏之气,所谓“互为相使”,五脏有可分和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善治脾者,能调理五脏,即可以治脾胃。同样,能治脾胃,使令进胃强,就可以安五脏。

脏腑虽分十一而同有阴阳,同此气血。假如其中有血瘀,那么承气、抵当之属总属脾胃之药。其中有血虚,则四物、五物、五福之类又孰非脾胃之药呢?

 

从五脏的相互关系来说:“如肝邪之犯脾乾,肝脾俱实,单平肝气可也;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心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泄肺以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脾之虚。肾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肾为先。至若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若能纳而不化,此脾虚之兆易见,若既不能纳又不能运,此脾胃之气俱已大亏,即速用十全大补、六味回阳等剂尤恐不及,而尚欲以楂、苓、枳、术之类冀为脾胃之永赖乎?是以脾胃受伤,但使能去伤脾者,即俱是脾胃之药。“张氏以上的论述,是值得人们重视的,它不仅适用于治脾胃,而且也可引伸到治五脏。这是五脏相关学说的具体应用。五脏是一个整体,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中医治病灵活多变,采用不同的方剂,能治疗同一种病。这是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用于医疗实践的一个例证,是祖国医学千百年总结出来的精化部分之一。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东垣的独特理论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体现了他对于《内经》等著作细致研读的成果。其著作《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关于脾胃病及以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起到了指导作用。

 

李氏认为内在的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从发生。元气充足与否,关键在于脾胃是否健旺。《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就是说,不论外感或内伤杂病的发生,都因脾胃之气受损害所致。并进一步指出脾胃的受伤,往往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倦过度、七情所伤等积聚而成。李氏此说是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四季脾土(旺)不受邪”说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用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知识认识中医的这些理论呢?

 

(1)干细胞机制有强化免疫系统的作用

 

在人体所患疾病中有一大部分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干细胞机制有强化免疫系统的作用,所以能够起到治疗或者预防这些疾病的作用。从谷氨酰胺促进干细胞生长的研究中就已经发现,干细胞生长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免疫细胞是机体中寿命最短,更新最快的三大组织之一,因此,谷氨酰胺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在免疫细胞的功能上。如能保证谷氨酰胺的供应,免疫细胞功能也就能正常发挥。临床治疗中,在一般炎症疾病,其抗菌效果,不低于抗生素,而它比抗生素优点在于,不用担心“抗菌谱”是否与致病菌相对应。谷氨酰胺可称为真正“广谱”的抗菌素和抗病毒药。在50年代美国的Hennry Eagle博士就发现要想让培养血中的免疫细胞生长,谷氨酰胺是必需的养料。没有谷氨酰胺,就没有细胞的生长,这一发现多年来没有受到重视。英国牛津大学的Eric Newsholme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谷氨酰胺的量减少,则淋巴细胞不能正常分裂。如谷氨酰胺的量又增加,则淋巴细胞的分化又恢复。如果培养基中有谷氨酰胺,巨噬细胞就能发挥包裹和吞噬外来物质的功能。如果谷氨酰胺的量减少,巨噬细胞的功能将受到很大影响。依利诺伊州立大学的John Alverdy博士,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免疫细胞与谷氨酰胺的关系。他发现,当他给动物输入目前世界各医院都正在使用的静脉营养液,(不含谷氨酰胺),动物肠道的淋巴结内充满了细菌。如果在静脉营养液中加入谷氨酰胺,淋巴结中只有很少的细菌。接受谷氨酰胺的动物的Ig A抗体水平也是很高的。在另一个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大鼠在败血症时,其淋巴组织对谷氨酰胺的利用增加,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清除异物时需要大量的增殖,这就需要较多的谷氨酰胺。如果给予动物大剂量的细菌造成败血症之前,先输入谷氨酰胺,那么这些动物的存活率比未接受谷氨酰胺的动物组高二倍。

 

(2)后显得理论医学的干细胞技术是自体原位器官重构技术

 

致病因素之所以造成人体疾病,是因为致病因素,使功能细胞提前死亡或加速死亡,并且,致病因素,抑制了干细胞的再生过程,使受损致死的功能细胞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因此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破坏和功能丧失。只要能恢复干细胞正常的再生过程,使组织器官结构及时得到修补,该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就能得到恢复,疾病也就得到治疗。通俗地讲,只要能维持干细胞的正常再生机制,人体就不会得病,得病后,也能得到治疗。干细胞机制可以治疗一切疾病。

 

近年来现代医学广泛应用干细胞技术治病多种疾病,取得良好效果这证明了干细胞机制确实是正确有效的。现代医学应用的干细胞技术,主要形式有:1、骨髓移植;2、脐血干细胞移植;3、异体外周干细胞移植;4、自体外周干细胞移植。现代医学的干细胞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移植技术是在不了解体内干细胞为什么不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将外源性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的机械论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输入患者体内的干细胞不是患者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作为“药物”在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客观上在存在着风险大、费用高、效果无保证,排异问题未解决等。

 

后现代理论医学是系统理论引进医学后出现的新一代医学理论,应用系统理论这个工具,发现体内干细胞不能正常再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细胞核DNA复制所需的原料供应不足,另一个是致病因素造成机体内环境紊乱,限制了干细胞的再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了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及恢复体内环境激活干细胞的方法这些综合起来,就形成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特有的干细胞技术。这个干细胞技术与现代医学干细胞技术的根本不同点就是在于体内原位、激活干细胞,不同体外移植技术达个技术的手段是激活干细胞,而最终目的,是在体内原位,实现病损器官的“重构”所以除了称为“自体、原位干细胞再生技术”外,还可称为“自体、原位、器官重构技术”。这样,就在不进行体外干细胞移植,不进行器官移植的情况下,只通过内科治病手段,就能达到病损器官的重构和再造,这个技术与现代医学干细胞技术和器官移植技术相比优点是风险小,用费少,效果好。最关键的是,后现代理论医学找到了疾病发生的深层原因和治疗方法,这是现代医学的干细胞技术和器官移植技术所不能体现的。

 

6 脾气虚便溏

 

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包括脾虚与气虚两部分,脾虚主症:①胃纳减少或食欲差,②大便不正常(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

 

消化道一个重要生理功能是水分的重吸收。不论何种原因,导致消化道粘膜组织结构破坏后,都会发生水分重吸收功能障碍而导致腹泻。谷氨酰胺能维持消化道粘膜的正常组织结构,故能治疗腹泻,在我国,腹泻治疗多以抗生素为主,这是不全面的,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是由细菌引起时,不应使用抗生素,相反,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作用谷氨酰胺肯定是有效的。脾气虚便溏,但是。又不是永远便溏,而是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这是因为,在机体因为缺乏谷氨酰胺,干细胞不能正常生长时,首先是有一个应激反应,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谷氨酰胺进入细胞增加,消化道粘膜功能加强,所以,因为重吸水加强,会引起便硬。但是,这只能是暂时的,以后又会因为干细胞生长不足,重吸水能力下降而出现溏、烂。这两种情况交替出现,就表现时溏时硬。中老年人经常发生便秘就是这个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