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重点大学变迁演义(一)

 中原高考678 2015-01-12

新中国重点大学变迁演义(一)

新中国重点大学变迁演义

第一回 打破院系旧格局 突出计划新思维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但是很快就又加入到朝鲜战场中了,国家建设一直没有系统的开展起来。至到1953年板门店谈判各方签字后,中国内陆才开始了一个长时期的和平年代。一时间,真是百废待兴啊,大学教育也开始进入到人们关注的目光中了。

那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各行各业都处于一个待恢复和正建设的状态,推行全面计划经济的理念,强调以农业为基础,国家实行户籍管理二元化制度,社会上强调出身与阶级的观点,各级主要设计和建设的领导者多数出自战争革命家,民众也普遍处在对新世界一股满腔热情的期盼和信任中。

在这个大背景下,多数青年人对大学的态度还是较为平和的。就是说,没有能力读完高中的年轻人多数选择直接就业或者回乡务农;高中毕业者即便是没有升入大学,就业的渠道与机会也不少;反倒是大学毕业生不能自主的选择就业,需要通过国家的统一分配来确定自己的职业与工作。但是大学毕业生可以终身拥有干部的身份,这个身份的重要性在社会现实中已经开始凸现出来。而面对一个陌生的新中国,大家无论是对自己来是对国家都是充满了期待。所以年轻人无论是进城还是回乡,是读书还是工作,多数人的态度是接受现实,静观其变,并不强烈抵触。

那个年代上大学的途径也并非高考这一条,分数并不决定一切,家庭出身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当于分数的。有些出身不好的学生,是很难进入到所谓的重点或名牌大学里的。而有些出身特别好的学生,是可以通过某种组织安排免去考试进入到高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

因此,那个年代的社会也并非特别在意名牌大学,甚至不太在意是中专、是大专还是本科,社会普遍认为那都是读大学了,差别只在于参加工作后的起始工资的不同。

但是这些的相关部门却没有停下运转的齿轮,计划体制下各主管部门一定要在不同的时候出台一些属于自己解释的条款的。这些条款在客观上有不少是有实际意义的,但是形成的理论依据和后续开展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这只归相关部门自己来研究,不广泛来自社会与公众的评价。这话对不对,大家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事实里去思考。这话说远了,就此打住。

这其中还有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必须要做个简单介绍:1952年6月至9月,当时中央政府决定并且大规模的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经过全盘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注:此段文字内容多摘自百度)

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大背景,在1954年10月,高教部不出所料的出台了一份重要文件----《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文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确定以下六所高校成为当时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个文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新中国第一次由主管方正式提出了全国重点大学的概念;二是这个名单来自官方的正式文件,所以请注意这个排序是有实际意义的。

现在,我们就依据这个调整简单的说说这六所大学。由于这个系列被称做新中国重点大学变迁的演义,所以,接下来有些高校会在不同年代反复出现的,因此,每个年代对这些高校介绍的重点和繁简程度会有不同,请各位看官仔细了。另外,既是演义,其文中必有山风个人的观点及演绎的成份,欢迎各位参与争论,但是无谓抬杠者和认知偏激者请自重,山风恕不奉陪。

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前身是1937年诞生的陕北公学,及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看完了他这红彤彤的历史,你就明白了他在新中国第一个官方的大学排行榜上不登头名怎么可能?而且,这种官方的公开认可绝不仅仅停留在名声上,计划经济中政策的倾斜必定带来迅速的崛起,不是说我们的体制适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么。所以,至到今天,人大依然是知名的大学名牌。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时,我们也只能把他们两家相提并论了,之后我们还会有多处把他们相提并论的,在新中国的高校史上,二者之间可做相关连的内容实在太多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山风也不对他们此时的处境多做评论了。只是说明一下他们被排在中国大学排行的第二、三的位置并不始于武书连呢,所以他们始终无所谓别人如何对他排名,真有大家风范啊,真是任其云卷云舒啊。这两所大学我不用一一介绍了,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国人对其的了解和感情,都太深入了。

北京农业大学:农大的被列入太正常了、太符合那个时代的需求了。现在校史中,农大介绍自己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当年被列入重点的原因可一定不以此为主。今天的北京农大已更名为中国农大了,名声也远不如当年六大重点之一时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大家不妨对农业大学从本质上来看,一看他曾经辉煌的历史,无论是百年前的创业阶段,还是新中国红的发紫的时代都有他重要的一席之地,这在客观上必然会为他留有浓厚的积淀;二看他与生活的结合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任何年代都饿不着为种粮服务的人;三看事物的本质,在计划经济年代能列入重点的专业,一定不是为了做秀,至少在理念上是充分计划过的。

北京医学院:现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大是分开独立招生的,他们自己内部并不热衷于攀附北大这个高枝,因此其重要的地位也就昭然若揭了。计划经济虽然在操作层面上有很多落后在市场之处,在执行层面上也有很多的不可行之处,但是在理论上的先进性是处处彰显,因此不可能不把一所医学院列入重点之中。原因就是:既然是计划,就一定要周全嘛。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人大这时是全国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这是他们校史中到目前为止最为辉煌的篇章。新的领导者十分期待能建立自己红色的北大与清华,人大重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专业的设置与培养,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有组织的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后,被新领导者们认为这些是便于教授和管理的专业。因此,被迅速用计划的方式使其在排名上领先一步了。而哈工大的方向是理工,其实更偏重工科,新的领导者在这一点上是心知肚明的,这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超强的专业知识构成,所以,被列入了重点,但没好意思排名首位。

这一名单初一发布,本意是为了宣告伟大的院系调整工作胜利结束,明示今后新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要更好更集中的为新中国建设培养红色专家,出发点当然是好的。然而,百密必有一疏,何况,这一方案出台之前并没有真正做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相关专家认真研究,也算不上百密之有呢。所以,很快就引来多方的建议和意见,中国高校重点大学名单又不得不有了新的变化。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