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天下观

 昵称535749 2015-01-13

胡泳,北京大学副教授
中国古代人的天下观体现了一种以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体系。

    《财富》(中文版)-- 400多年前,中国人还没有一张像样的世界地图,只有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想象—中国在世界的中央,四周是大海,海中散布着一些零星的海岛,这些海岛就是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中国人那时的世界观就是这样的。

    1602年,一位来自于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制作了第一张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名曰《坤舆万国全图》。这张图中的世界庞然广大,中国既不在世界中央,看起来也不是很大。由于中国不在世界中央,引起了很多朝廷官员的不满。利玛窦考虑到这样对其传教不利,就经过投影的变换,把中国放在了地图的中央,一改欧洲处于世界中央的制图格局。

    《坤舆万国全图》高1.52米,宽3.66米,由12个类似于屏风的长条拼成。当时澳洲还并未被发现,所以《坤舆万国全图》上只有五个洲: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南极洲)。另分四大洋: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附注地理志异,绘有风俗禽兽。

    其实纸上的地图体现的是头脑中的世界观。《坤舆万国全图》造成了地球观对于天下观的颠覆。“地球”这个词是由利玛窦率先提出的,他在《坤舆万国全图》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提出了世界是一个球体。而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我们所处的“地方”正是“天下”。这种“天圆地方”观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代货币是外圆内方,古人在处事上讲究外圆内方等等。

    利玛窦在他的笔记中对当时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也进行了描述:“他们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能理解那种证实大地是球形、由陆地和海洋所构成的说法,而且球体的本性就是无头无尾的。”这对于没有经历过航海大发现的中国人来说的确是很难接受的。明清之际的大学者王夫之就对“地圆”之说很不以为然,他在《思问录》中振振有辞地问:大地那么辽阔,谁能跳出大地之外去观察?“人不能立乎地外以全见地”,利玛窦“身处大地之中,目力亦与人同”,何可以其小慧附会之,而为地球之象?其人必是癫狂、痴呆,“百年以来,无有能窥其狂呆者,可叹也”(《船山全书》第12册,岳麓书社1992年,第459~460页)。

    周振鹤在为黄时鉴与龚缨晏所著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版)所写的书评中写道:“所谓天下观是指视中国为天下,为海内,为六合,而视天下以外是四夷,四海之外是诸夷,六合之外则圣人存而不论……中原王朝兴盛强大的时候,在世界地理知识不发达,世界各民族之间接触不频繁的时候,这一天下观足够满足于中国人的需要。尽管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已经远航到印度东南海岸与斯里兰卡,唐代更远至波斯湾,上溯巴格达,到明代郑和航海则达到了东非海岸。但是以中国为天下的观念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的改变,直到晚明,世界意识才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出现,这些人才猛然明白中国不过是世界万国之一,天下原来是万国林立,而不是中国一国独尊。”

    传统的中国思想认为,所谓天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天子不仅是中国的首领,也是四夷的首领。如《史记》所记载:“黄帝居中,四夷宾服”。从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在当时人民的观念中,“诸夏”居中,四夷居边,故史称“内诸夏而外夷狄”。所谓四夷也称“四裔”,也即是华夏之外的夷蛮戎狄。

    从理论上讲,中原王朝一般不主张征伐四夷,只有当四夷做乱或内乱而使中原王朝的安全受到威胁时,才使用武力方式。通常,中原采用修文德以徕远人的文化抚绥政策,如《论语·季氏》所言:“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徕之。”《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柔远能迩”,即怀柔远方,优抚近地,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天下理想。《书·舜典》:“柔远能迩,爆德允元……蛮夷率服。”《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十有二牧,柔远能迩。”颜师古注:“柔,安也。能,善也。”

    “华夏”与“四夷”的划分,一开始就是以文化为标准,这里的文化具体讲就是周礼。《白虎通义》七:“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非中和气所生,非礼义所能化,故不臣也。”(班固:《白虎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一般解释认为,这是说四夷文化落后,与中原礼俗差异太大,很难使之彻底同化,因此一般不接纳他们为正式臣属成员,只作为笼络羁縻的对象(葛志毅:《论大一统与夷夏之防》,《管子学刊》1997年第1期)。但是范忠信则提出,它是主张不要把夷狄地区作为中国的正常地方来看待或要求,也就是不强行在华夏文明传统区域外“用夏变夷”,并非真的不以为“臣”(范忠信:《国家理念与中国传统政法模式的精神》,《法学评论》2011年第1期)。

    在夷夏的关系上,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用夏变夷”,但是绝对不允许反过来“用夷变夏”,这就是所谓的“夷夏之大防”。如孟子所言:“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孟子·滕文公上》。

    由于中原具有先进的礼乐文化制度,因此可以吸引四夷的向化归附,四夷归附后一般要向中原王朝朝觐入贡。这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朝贡体系,它乃是一种以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过册封,结合儒家思想体系,层层往外推广和拓展。(财富中文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