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国源的装置:以形而上的方式追求自然精神

 椰风海韵遍文昌 2015-01-13

邓国源的装置

以形而上的方式追求自然精神

高岭

邓国源的装置作品如同他的油画和水墨一样,长期以来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在他2006年至2008年创作的《在花园——以形而上的方式向大师致敬》系列、2009年至2011年创作的《以形而上的方式诞生》系列和2014年创作的《诺亚花园》中,他用现成品装置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诠释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将其多年来在油画和水墨领域里对自然的书写立体化和现实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评论。

与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其他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一样的是,邓国源受到过严格的中国学院美术的系统训练,但同时也受到当时“85美术新潮”的深刻影响,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和风格,表现出同代人少有的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为数不多的锐意变革的年轻艺术家中,他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创作了一批造型与山水画有关的油画和综合材料作品,这与他所生长的天津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氛围密不可分,也使得他很早就将自己的创作主题锁定在了纷繁的社会乱象之外更大的自然对象上。一方面是对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的变革冲动,另一方面是围绕着自然这个主题长期盛行的传统山水和西方风景的艺术表现套路——如何从东西方描摹自然的传统中走出自己的路子,这是摆在邓国源面前的课题。他选择了抽象,或者准确地说,他通过反复地尝试造型上与山水画有关的油画语言而逐渐走向抽象,并在九十年代末完全走向了脱离具体形象的抽象画创作。与此同时,对油画实践延伸出的综合材料的使用,也为他后来对实物材质和现成品的理解以及用装置方式来更加直接地表达对自然的敬意打下了基础。

在油画和水墨画中,邓国源用短促的散笔和无焦点透视,在画面上营造关于自然草木的抽象性意象,色彩或斑斓,或黑白灰相间,有意阻隔和改变观看者习以惯之的焦点透视观看方式,仿佛画面的视点不是惯常的由画面之外向之内张望,而是由画面之内上下左右自由浏览,更加符合中国传统艺术游心于画面之中,俯仰于景物内外的逍遥精神。这种深入自然景物内部,通过解构的方法由里及外重新解读和表现景物的路径,其革命性的意义在于超越传统绘画艺术或西方油画艺术将描绘的景物对象化和客体化的二元模式,超越以情节、故事和渲染的情绪为己任的对对象形象的描绘,超越对景物的形式主义表现技巧和审美风格化的留恋。这种对传统艺术追求炉火纯青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不仅促使邓国源在平面绘画的观念和方法上另辟溪径,而且促使他将自然的草木等植物作为反对象化的实物,直接作为创作的载体和媒介——对平面二维形象的抽象性表达和空间结构的探索,有时需要有三维空间中的真实物体和整个环境的实体呈现来强化和推进。换句话说,选择草木等现成品实物来展示,更能够直接将对传统平面艺术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反思诉求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批判性和冲击力。

在2006年创作的《在花园——以形而上的方式向大师霍春阳致敬》中,邓国源选择了在封闭的有机玻璃方盒子中置放卷起的棕榈叶和土壤,一方面表明作品源起于传统绘画对植物和花卉的状物拟情,另一方面暗示出对这种绘画方式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的诘问,因为封闭的盒子虽然透明可见,但毕竟是封闭的,它寓意以往的绘画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尽管长期有效,但却遮蔽了事物原本存在的鲜活性和丰富性,尤其是在另一个竖立的方盒子里,陶盆中的植物绿叶被墨汁涂染成黑色。2008年创作的《在花园——以形而上的方式向大师潘天寿致敬》,则将他对传统绘画描摹自然花草方式的诘问更加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几乎所有的有机玻璃盒子中的植物和花草都被倒置着,根部在上,枝叶在下。它们无一例外地被墨汁涂洒,仅靠着根部的营养液维持着短促的生命。对植物花卉的生长环境和规律的短暂颠倒和悬置,当然是艺术家所为,是出于创作的需要。但这种需要想要达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展厅里墙面上他的绘画,是要揭示他在油画和水墨画中大量使用散笔和无中心、去焦点的透视所要纠正和超越的那种对花卉植物外在形象一陈不变的简单描摹。

以暗示和联想的手法对植物和花卉等现成品所蕴涵的社会普遍意象和观念加以时空错位、挪用和添附,而不是以对植物和花卉在笔触语言、色彩语言或形式构成语言上极尽审美机巧的描绘来展示一陈不变的所谓艺术表现力,其目的就在于要通过实物的“物”的属性来唤起人们对其认识和表现方式的局限性和固化性的警醒和反思。尽管这样的“物”来自于大千世界,比比皆是,看似无法与传统架上艺术富有个性的形式语言的丰富性相媲美,但这样的“物”是经过艺术家的选择而被置入到展厅里面的,它们已然不是原先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本身,而是因为艺术家选择和借用而主观化了的“物”,是艺术家在观念上创造的第二自然,是被艺术家人化了的“物”,带有了艺术家作为人的“类存在”的意义,因而同样具有艺术价值和艺术意义。

在2009年到2011年期间创作的《以形而上的方式诞生》系列中,邓国源将这种取材于现实的“物”的“类存在”的意义独立地表达了出来。“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用现代的语言讲,所谓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和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属于抽象理性思维;而所谓形而下就是指具体感性的事物,属于具体感性思维。将现实世界感性的实物置入到艺术展览空间中,与墙面上展出的平面绘画相对应,以此宣示对传统绘画的反思与发展,即是将形而下者转换为形而上的观念,是用形而上的抽象理性观念来思考和激活形而下者。在表达了自己与传统绘画艺术的渊源关系和反思诘问之后,邓国源在这个跨度三年的装置创作中,更加直截了当地使用现成品实物来表达对自然这个主题的个人观念上的理解。

在2009年完成的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分里,他将砍下的树干搬进了展厅,上面插满了各种医疗试管。它们竖立或倒卧,彼此之间包括与整个场景之间构成的异乎寻常的视觉氛围,因树干的切割和植物试管的插入,得到了进一步地强化。艺术家在创作方案的草图中写下的“疏离生活本身”,“试管壁限制植物‘生命’”,“不是生命本身的载体”,“植物生长期限-3天,生长只是象征”这些文字,都清晰地表明无论从作品的形态还是从作品置入展览空间的方式上,艺术家都希望达到一种插入异在力量的间离效果。这种对植物实物的直接使用,包括切割、钻孔插入玻璃试管、安置地面反光镜子等等,都是艺术家独立对现成品实物来进行组合和拼装的装置方式。

在第二部分里,嫩绿的植物叶苗被挤压在细长的玻璃试管里,成排交错地插入方形的有机玻璃盒子,而当这些玻璃盒子大量叠放在展厅之中,浓郁的科学实验气息令人在惊讶之余,不禁联想到自然生命在人类理性的羁绊下所面临的尴尬境地。至此,我们眼前的这些被成排悬空静置的玻璃试管及其封闭的透明盒子,与2006年至2008年的《在花园——以形而上的方式向大师致敬》系列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局限于对传统中国画所存在的问题思考和诘问,或者说,从对传统平面艺术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反思中走出,开始了完全使用现成品实物来表达包括以往的传统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内的艺术载体所面对的自然。

而表达自然,即是表达艺术家对自然的态度。通过2009年的这个系列,我们感受到了艺术家对自然怎样的态度呢?砍伐、切割、封闭、插入、隔离、悬置和脆弱的透明感,所有这一切都传递出一种浓烈的垂死的凄美感——自然生命正以最后仅存的一丝顽强来证明自己的可贵。这种短暂和尴尬的自然之美,是人类的过度理性和自负所造成的。

邓国源对自然长期在人类的干预下所处的危险境地的担忧,在2011年的《以形而上的方式诞生》第三和第四系列里得到了强化:旧式的红木桌椅家具和红色的鸟笼,寓示着以往的人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传统生活观念和生活趣味,当金黄色的玻璃钢山石、绿色的试管植物像异物一样卧伏、流淌在家具上,当绿色的盆载被高高囚禁在笼子里时,自然所应有的自在和自由,不仅如2009年的系列所昭示的那样,受到了人类过度理性和自负的干预,而且还受到了人类长期以来习以惯之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理念的左右。

从中外绘画表现自然山水的模式,到科技理性的负面干扰,再到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和趣味,邓国源以现成品实物装置的方式,对人类以自然为对象的艺术层面、技术层面和生活层面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反思和清理,从而使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视觉表达从平面而立体、由立体而空间、由空间而场域,益发地丰富和饱满。

于是,集他多年在绘画和装置领域不懈探索成果之大成的大型装置作品《诺亚花园》,在今年下半年终于制作完成了。这是一件用单反玻璃、镜子、不锈钢方通、合金钢构件、可转动电机和冷光源顶灯组成的呈六边形的封闭装置作品,单边长2.4米,外高2.4米,总面积约15平方米。进入这个被镜子立面区隔成六个功能空间的作品内部,宛如进入了梅兰竹菊、瓜果藤蔓和奇石假山组成的世界。这些鲜活花草和瘦皱奇石是传统文人绘画中高迈情操和孤傲趣味的象征物,如今被直接以实物的方式移植进这六个功能区里,意味着以往艺术创作主体通过传统绘画在方寸咫尺间对外在自然花草的书写的终结,也意味着艺术创作主体直接置身于花草之间、徜徉于奇石藤蔓之中的开始。这是对传统绘画单一观察和表现方式的超越——将这些传统中最有代表性的花草形象,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在观看者面前,这就是对传统绘画在表现这些共同题材时个人技巧和笔墨语言的局限性的诘问,就是敞开和唤起了艺术家和所有进入这件装置作品内部的观众,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面前的被精心刻意布置的花草。

与2006-2008年的《以形而上的方式向绘画大师致敬》系列和2009-2011年的《以形而上的方式诞生》系列不同的是,《诺亚花园》没有了墨汁的罩染与涂抹,没有了砍锯后的树干、试管里的植物、鸟笼中的花盆、人造树脂山水,有的全是鲜活自然的奇花异草和怪石,它们被隐藏着的土壤和水分所滋养,显得自然清新和生机勃勃。然而,这种生机和葱郁,却保持和存在得令人感到诡异。在众多顶灯的冷光下,这种生机和葱郁原本应洋溢出的温情和暖意被过滤掉了,所有的花草被反光玻璃和镜子分割和局促在狭小的空间里,尽管它们在不同角度的玻璃和镜子的折射下无限延伸地重复着自己的形象,尽管它们在中间位置缓慢旋转的一块镜子的移动下,与周围的玻璃和镜子所反射的它们自己的形象不断聚集、重叠和离散,释放出难以描述和捕捉的迷离。更加撼动人心和发人思考的是,这些无穷繁衍和变幻的花草的形象,在同样是玻璃和镜子组成的天顶和地面所反射出的无穷顶灯的夹挤下,仿佛浩瀚星空中的生命精灵,静谧无声,散发着一种莫名的无奈与空无。

邓国源借用诺亚方舟的主角诺亚(Noah)来命名这件最新的装置作品,带有引渡、拯救和希望的含义,希冀通过这件封闭又透明的花园的营造,表达自己对人类面对自然生命和整体生态时的种种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全面整合。这件作品所反映的不再是二维平面的花草植物图像,不再是状物写生的描绘,也不再是通过对现成品实物的肢解、囚禁或悬置来强烈表达自然所面临的尴尬困境,而是一个鲜活生长的花园,一个草木葱茏的现实空间。它从我们当今纷繁喧闹的世界里和环境中被单独地、封闭地建造起来,试图让我们在它的内与外的观看、亲近和冥想中寻找和建构起我们每个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然和精神花园。我们每一个人都太渴望这样的花园了,而邓国源作为一个长期寻求表达自然主题的艺术家,也太渴望建造出这样的花园了。现在,这个花园就在我们的眼前,或者说,我们就置身于其中:它向我们展现出自然花草的翠绿和生机,呼唤我们去检索和回顾艺术史上对自然花草的各种表现手段、风格、技巧和方式,激活我们去调动我们能够掌握和调动的一切观察和体认的方法和途径来感知这个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石。然而,我们依然感受到了困惑,换句话说,是邓国源让我们感受到了困惑,因为所有眼前的生命葱茏尽管无限地繁衍、变幻和延伸,却总是充满着一种无名的虚幻和非真实;所有的美好又总是与短暂相伴随,有常与无常,有形与无形,需要我们每个人敞开羁绊的心胸去接纳,自然,从形而上的意义上说,就是无我。

······欢迎订阅······


1、点击右上角查看“查看官方账号”或直接搜索订阅“锦一空间”

2、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