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有两种解释:一是既温故又知新,二是由温故而知新。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 社会要进步,知识应创新。但知识是有传承性的,创新不是想入非非、凭空虚造,而必须先有学习的积累,也就是必须通过“温故“的途径,才能达到“知新”的目的。近代学者杨树达写有专文《温故知新说》,强调“温故而知新者,先温故而后知新也。优游涵泳于故业之中,而新知忽涌焉,其新出乎故,故为可信也,此非揠苗助长者之所能有也”。而把两者割裂开来,温故而不能知新,其病也庸;不温故而欲知新,其病也妄———所论确能切中不少学者的通病。或将“故”引申为古,“新”引申为今,推温故知新之义为古今兼通。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谢短篇》中说,知古不知今的叫“陆沉”,知今不知古的叫“盲瞽”: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这也是很具启发意义的精辟之论。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第二》) 今译: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识中生发出新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