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孟之道的主要缺陷

 竹叶连三世 2015-01-13

孔孟之道的主要缺陷

标签: 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的主要缺陷

                                  戴丰仪

 

一、孔子思想与孔孟之道的区别

    孔子是二千年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给了我们民族有益的启迪,奠定了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所以,司马迁评论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们现在读孔子的书,仍然体会到他的智慧,那种对学生和后人的谆谆教导,那种社会长者的良苦用心。他是我们民族的先贤,在历史上具有巨大的影响,我们永远尊重他,这是不用怀疑的。

    孔孟之道则是历代王朝的治国之道,一种立国的道德文化法律规则,一套说教。这套东西的形成,孔子孟子贡献了主要思想资源。但我们看孔孟之道,要看到孔子之前已经形成的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宗法文化,孔子不过在这基础上开掘提炼、阐述内涵。他为了挽救世道人心,特别推崇“周德”,就是周朝的礼制,体现宗法道德的礼乐文化。周人提出:“有德者秉受天命”,强调王者的道德努力符合天道。孔子肯定周德,认为天下大治的根本是掌权者有德。这里德的含义,就是为天下百姓担当,恩泽于天下的意思。孔子将这定为政治道德的根本,本来没有错。长者有德,不但王族,庶民家族都一样,这是人们和谐生活的基础。

    孔孟之道正式形成是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董仲舒为了维护专制王朝的利益,对孔孟思想进行取舍改装,形成制度文化。他跳过了孔子的“内圣外王”的思想,认为皇帝是天子,君权神授,坐上龙廷就是圣人。他推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提出“忠孝”观念。用来约束世人。这当然是片面的道德。皇帝坐上龙廷就是圣人,就有权要求臣子忠诚,不讲究权力获得的合法性。关于父子关系,汉之前讲的是“父慈子孝”,三纲中只要求下辈孝顺,也是利用农业父权社会的狭窄心理,并不关注后代的健康成长。历代王朝为了皇家的利益,都大力推崇这一套说教,将它作为国家的立法思想,用来管束天下。同时鼓吹:天不变道亦不变。加强这学说的神圣性。

    孔子思想是一种道德提倡,要求掌权者首先要有“德”。而孔孟之道是以“三纲五常”“忠孝”观念为标志的制度文化,统治者当作立法思想,强制百姓遵守这片面的道德,而皇权则凌驾在规则之上,不受约束。两者的差别在此。

二、如何看清孔孟之道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长期存在思想上的争论,无外乎坚持孔孟礼教和批孔两大阵营。批孔者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对照西方的自由民主,批判孔教压抑人性,使人得不到个性解放。另一种从马主义的角度批孔,认为马主义才是真理。这种批判在过去几十年闹了不少笑话,这里不再提及。笔者要这里批评孔孟礼教,认为光用民主自由还流于肤浅,而是利用科学对人性的解读,追根溯源,对照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再加上本人对社会真实的体察,指出主要缺陷。

    人类具有共同的进化历史。从猿到人,大约有三百万年,这种遗传进化构成了基本的人性。而农业社会至今不过一万年,主要靠文化进化。在原始部落社会,亲族聚居,同居共财,共同抚养幼小。这种社会关系经遗传固定下来,构成人的基本道德感情。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爱护小孩;男女爱情;成员互相竞争又帮助,不能容忍伤害同类;对图腾和首领崇拜和忠诚,首领对族人爱护和担当。这些道德感情潜藏在人性中,个体在成长中容易发掘出来。文明世界的道德文化规则,必须扣住人性的遗传,才能树立起来。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华夏民族在农业社会里仍然保持原始部落的社会关系。在农业公社中,亲族聚居,同居共财,共同抚养幼小,听从族长指挥。只不过生产发展了,人口增加了,族群更大,因为族群间的争夺抢劫增多,人们聚居可以增加安全感,由此发展出祖先崇拜和宗法制度,将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直到黄帝统一天下部落,建立初步的国家,仍然靠自然道德维持社会关系。只不过王者的家族上升为统治集团,鼓吹他们是神族,管理天下庶族。周代将王者的精神总结为“德”,“德”泽天下。孔子提倡的正是这种“德”。王者有德,恩泽臣子百姓,臣下感激,安分守己,天下就能大治。庶族同样。族长有德,为子孙担当,恩泽后人,族人自然信服,便能管好众人的事。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遵守礼制,天下太平。“礼”是外在的规则,“德”是内心的体验。“礼治”和“德治”的概念从此产生。

    问题在于春秋末年的历史巨变。由于铁器发明和耕牛使用,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原始农业公社的田地不够耕作,人们追求富足的生活,组成核心家庭外出开垦新土地,从而导致农业公社解体。核心家庭养育子女成为主流。同时,诸侯国的统治者野心勃勃,与周王朝离心离德,他们争夺土地和人民,战祸频发,生灵涂炭,天下大乱。

    我们今天思考春秋末年,一定要看清由于生产力提升,带来人们个体意识提高、能力提高。个体不再依赖亲属群体,勇于挣脱自然人性的束缚,充分社会化,与不同群体的个体打交道,主动学习耕作技术,参加社会融合。同时,核心家庭养育子女,父母倾注更多的感情,使后代精神健全、智力提升,人类的精神是一次飞跃和突破。说明原有的神权政治、自然道德不能适用社会变化了。

    遗憾的是孔子没有看出乱世透出的意义。他只是试图引导人们回归,崇拜祖宗,遵守周礼,皈依亲属群体,以为这就是救世良方。他为社会立“德”,仍旧立在长者道德上,没有创新思维。这也不怪孔子,因为传统文化太强大了。他努力治学,仍然跳不出局限。

    看看西方文化。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进步等因素,西方人较早脱离原始亲属群体,核心家庭养育子女成为主流,人们个体意识较高,充分社会化。古希腊伟大智者亚里士多德等人,从社会现实中体察人性,抓住了普通人最基本的道德:社会正义。每个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都应得到保护,每个人都应当尊重别人的安全和财产。他们立“德”于此。作为社会上的个体和个体之间,禁止谋杀、强奸、抢劫、殴打和诈骗,作为道德和法律的箴规。西方法学家以此为基点建立自然法体系。以后基督教影响下的欧洲各国,将保护个人的安全和财产作为法律的基点,并声称是神的旨意。有力地规范了普通个体的行为,保护了普通百姓,成为社会道德的原则,深入人们的内心。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个智者,他们为社会立“德”,规范世道人心,都扣住了人性遗传的自然道德,只是不同侧面。孔子的长者道德,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个性成长、社会融合,变得越来越不起作用,空泛化边缘化,不具有操作性。而亚里士多德的社会正义,切中要害,成为千万普通人可以明确的规则,在社会上通用,成为社会的稳定器。

三、礼治和德治的窘境

    礼治对于皇族来说还有一定道理。族人依赖皇权过日子,恩泽赏赐使他们感激,各人守本分,构成王族和谐。对于庶民家族,经济生活来源全靠成员辛勤劳作,对长者的恭顺依赖并不能换来利益,年轻人指望长者施舍会被看作无用,有本事的人勇于外出开垦荒地,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赡养老人。在核心家庭养育子女的条件下,如果不明确各人的利益本分,人们发生争执时,讲“礼让、谦让”就变成虚假的东西。家族长者只能调解小矛盾,碰上流氓、对使横耍蛮的人毫无办法。那些人才是家族鸡犬不宁的祸端。长者依靠礼教并不能管理家族。人们外出谋生时,如果与外人冲突,社会又没有基本的正义观念明辨是非,而是恃强凌弱。结果双方投靠亲族支持,极容易挑起大事。现在中国农村都极容易挑起亲族矛盾,所以,礼治的作用非常有限。

    礼治文化引导人们回归自然亲族,对年轻人的个性成长是一种折磨。人们要过上好生活,就要外出学习新文化,成家立业。如果没有社会正义,个体孤立无援,缺失安全感,又不得不回归亲族。这种文化使人无法挣脱血缘群体,内心冲突,精神虚弱,个性无法成长。

    汉代董仲舒推出“三纲五常”,提倡“忠孝”,利用皇权大力推广。此时虽然继承了孔孟的“仁政”说教,其实是儒法并用,真正实施的是“礼法兼治、德主刑辅”。我们要注意,这里的“法”是建基于三纲的,是维护皇家权力作为前提的,并不是建基于社会正义的法。没有将保护普通人权益作为立法观念。董仲舒利用人的宗教倾向,将皇权神圣化,讲君权神授,官员的道德就是“忠”。庶民家族里,基本的道德就是“孝”,下辈人对上辈人恭敬顺从。汉代的法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都建基于此。这套学说似乎很完美,却是对普通百姓权利的压制,对青年后代的压抑,使人失去活力创造性,这是落后的政治文化。

    从历史事实看,三纲五常并没有带来长治久安。皇帝是天子是圣人,他不管用阴谋暴力坐上龙椅,臣子就要忠诚,对别人就有生杀大权,这显然糊弄不了别人。围绕皇权的斗争历来血腥残暴,父杀子、子杀父、兄弟相残屡见不鲜。面对权力的诱惑,“仁义道德”从来是谎话。获得权力没有公义,成者王侯败者寇,就是这结果。社会同样混乱。由于法律的立足点不对,公权力没有保护普通民众的意识,只是保护官家。民间有争执,是非判断全凭权力,官员随意拿捏,从中贪赃枉法。表面上自称“父母官”,暗地里鱼肉乡民。百姓生存毫无保障,只能结成团伙恃强凌弱。一部“水浒”写得很明白:官场有多烂,社会就有多黑。朋友可以大碗喝酒大称分金,不相识的人可以做成人肉馒头。

四、沉重的传统

    孔孟之道最大的缺陷是忽略普通百姓的权益,不利青年后代的精神成长,用无形的精神樊笼去控制国民,使人们失去活力和创造性,虚弱地依赖宗族和权力。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泥沼,两千多年走不出来。

    历史上不少人批判过,怒斥过,反抗过,当反抗者占领优势,掌握了权力,又会拾起孔孟之道。毕竟权力的利益太大了,人们难于抗拒独占的诱惑。掌权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子孙的利益,极容易忽略大众利益。这己与孔子无关,纵使孔子活过来也会斥责这些不肖子孙。

    我们无须嘲笑古人。目下中国仍然陷于传统的泥沼。共产党高喊共产主义,其实共产主义是乌托邦,革命者只是借此造神,吸引民众奉献,流血牺牲,帮助领导集团夺取政权。这是传统的造神文化,农民起义的权谋。他们掌握了权力,却不愿将政治权益给予民众,只是继续造神,让人们崇拜掌权者,任权力驱使。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凸显中国人没有最基本的道德。所谓土改,可以打杀地主。阶级敌人揪上台,人们拳打脚踢。文革中那些革命干部同样饱尝老拳。一个公安六条出台,千百颗人头落地。人们为了保卫毛主席,不惜践踏弱势群体。普通人没有正义观念,权力没有政治道德。改革开放后,人们不相信共产主义神话了,掌权者又拣起“礼法兼治、德主刑辅”来敷衍民众。总之,不愿放弃垄断的权力。

    中国要走向现代文明,给子孙后代带来福祉,只有抛弃马主义的空壳,同时看清孔孟之道的缺陷,吸取西方文化的成果,才是正确的选择。单是提倡民主自由也是肤浅的,要看到道德文化的深层含义。只有体察人性遗传的深处,法律和道德的基点立在正确的地方,才能引起人们内心的感情共鸣,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文化发展。寄希望在文化开放的条件下,越来越多人看清问题的症结,才有可能让中国走出泥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