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在姜文一边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1-14

站在姜文一边


  黄德海
  我认为,姜文通过《一步之遥》完成了对自我激情和江湖人心的反思,也让《一步之遥》成为一个后胜于前的合格续篇。
  
  对习惯了某些电影趣味的人来说,《一步之遥》的叙事速度太快了,想象太荒诞不经了,前后的节奏太不一致了,对电影大师的致敬和戏谑太频繁了……不止这个电影,姜文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如此——不精巧,不雅致,不俏皮,茅茨不剪,泥沙俱下,莽莽苍苍,有点粗鲁,充满冒犯,却生机勃勃。他是莎士比亚的血脉,库斯图里卡的知交;不是王尔德的后裔,伍迪艾伦的伙伴。
  这种类型的作品,像野生野长的动物,气息长,胃口好,仿佛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吞咽得下。《一步之遥》里,几乎每个角色都按自己的样子,走进这个虚构的混沌世界——除了沐猴而冠、卑琐到底的项飞田,电影里的几乎每个角色,都分不清是正是邪,也不知导演对他们是爱是憎,仿佛一时喜欢,一时唾弃,一时又爱恨交织。马走日不是贾琏,可也不是武松;完颜英不是杜丽娘,可也并非阎婆惜;武六不是林妹妹,可她也没想当武媚娘……这么长的电影,里面连个王朔式玩世不恭的雷锋都没有,太杀风景了吧?
  导演不简单表达对片中人物的情感,也不兜兜转转地为人物辩护;电影里每场戏、每个人物,都需要仔细辨认——哪些话、哪些动作是角色的,哪些是导演要通过角色传达的——这不是对好电影的基本要求吗?为什么《一步之遥》这样做了,就要遭到谴责?是因为其他国产电影太过低端了,《一步之遥》做到了基本要求都让人反应失措;还是我们对土产电影别有会心,一切对舶来电影的衡量标准在这里都突然失效?不必杀人诛心,平实点说,很多人声称看不懂或厌烦《一步之遥》,表达的不过是一种拒绝认可的姿态。
  一部电影的目的不是事情在人身上唤起的印象,而是事件和事物本身,对观看是极大的挑战。比如,人们会很自然地追问,姜文的表演太张扬自负了吧?一个人得多么自恋,才能把有点讨厌的马走日演得如此自命不凡?
  《教父》式的出场,洋洋自得的语调,做张做致的派头,马走日确实有点自命不凡。只是,这自命不凡,是马走日的性格,姜文演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并不是他自恋的外化。电影开始的时候,马走日就是一个说话随意、好大喜功、不负责任的破落满族后代,在自己心目中,他就该是教父那种翻云覆雨的人物。要随着故事的展开,这个人的性格才渐渐展开,慢慢变化。
  姜文说,马走日“去玩江湖,最后被江湖给玩了”。影片开始,他操纵江湖,既帮着纨绔武七把钱从新洗旧,自己和朋友项飞田也出足风头,还顺带把情好完颜英推上“花域大总统”的宝座。在这个肆意营造的催眠场里,江湖人等被马走日玩弄于股掌,似乎民意可以沿着个人意志单向前进,他的志得意满也在开车奔月的那一刻到达了顶点。此后,完颜英突然殒命,形势急转直下,马走日被冠上杀人的罪名,只好天涯亡命。这个死亡事件,是电影情节和叙事的转折点,此前的华丽大幕徐徐落下,江湖一点点收紧了它的罗网。
  马走日玩江湖的时候,大概不会知道,江湖里的群体,从来是不仅冲动,而且多变的,“他们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但是他们又总是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借助“群威群胆”,他们既可以在马走日营造的选美狂欢中与有荣焉,可以在完颜英虚假的慷慨陈词中莫名激奋,当然也就可以在她死后,不问青红皂白地向马走日索要致命的谜底。
  电影里,不管是观看花域大赛的名流,还是观看王天王“文明戏”的民众,人人都有一张被激情扭曲到昂扬的脸。一张这样的脸,从不会真正追问真相,他们要的,是情感和情绪的满足,以及由此引发的连绵的臆想狂欢。需要说明的是,江湖,只有作为群体才具备这样的乌合特征,江湖里的个体,仍然可以不失他们的宽容、开明、善良、正直,甚或睿智。
  这一对群体的认识,是姜文历练江湖的洞见,锐利到有些伤人,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个洞见差不多已经延伸到电影之外,上映后各路人马对这个电影的反应,几乎在片中就预言了。不过,姜文不是通过逻辑,而是通过形象触摸这个洞见,有时一意孤行,有时又犹豫不决。他要调动自己所有的力量,从各个方向,把这个洞见题无剩义地表达出来,甚至没有必胜的把握也要放手一搏。他在电影中尝试的各种手法,甚至出现的破绽,都不妨看做为了准确表达自己洞见的尝试努力。这大概就是姜文的胆识,他要孤绝地走到那条新路上去——“我从一开始就抛弃了安全感”。在这个洞见的映照下,马走日潜在的性格发展,显得线索非常清晰,也让这部电影,变成了一个隐含成长的作品。那个此前不愿负责任,也不敢负责任的浮夸之徒,因为无法忍受文明戏对完颜英的亵渎,唤起了内心深藏的爱意,停止流亡,显身阻止王天王;武六仗义相救后,为免牵累,他毅然走出风车,被流弹击毙。影片逻辑里,这个改变后的马走日,在民意的啸叫声中,要决定负责,差不多只能死亡。在这个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接受的结局里,那个叫做命运的神祗,准确地抵达了电影的核心,底牌翻开,一出悲剧。就这样,《一步之遥》几乎迈过了属于电影的世故宿命,顽强地跟古老的戏剧站在了一起。
  《让子弹飞》引发的近乎狂欢效应,让很多人盼着姜文来一个不失水准的续集。《一步之遥》却仿佛一意孤行,跟前者几乎南辕北辙。但稍微耐心一点,就不难发现,《一步之遥》是《让子弹飞》很好的延续。《让子弹飞》用横飞的荷尔蒙煽动群情,致使江湖动荡;《一步之遥》用同样横溢的才华,揭示了这个被猛烈摇醒的江湖的偏执,专横,保守,盲目,甚至血腥。说得坚决些,姜文通过《一步之遥》完成了对自我激情和江湖人心的反思,也让《一步之遥》成为一个后胜于前的合格续篇。
  一个人如果对这世界有洞见,那他差不多就注定要被冷落;如果他还想把洞见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那就肯定遭受被谴责的命运。很不幸,姜文的《一步之遥》,一下碰上了以上两个如果。坚决一点吧,为孤绝的姜文喝个彩,因为这两个如果,因为《一步之遥》是个好电影,如果不说是杰作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