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淀粉样变(松皮癣) 皮肤淀粉样变是一种淀粉样物质在组织中沉积所引起的皮肤病变,属中医“松皮 癣”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气血不足,外感风湿之邪,客于肌肤,郁于气血,气血运 行不畅,肌肤失养所致。 [辨病] 1 临床表现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指淀粉样蛋白仅沉积于正常皮肤内,而无其 他器官累及的证据。根据皮损特点可分为: 1.1 苔藓样淀粉样变 又称淀粉样变苔藓,临床最常见,多见于中年人,皮损对称 分布于双小腿胫前,其次在臂外侧、腰、背和大腿。基本损害为淡褐色、棕色或肤色圆 锥形、半球形的丘疹,芝麻至黄豆大小,表面粗糙,角化过度,有少许鳞屑,顶部有黑 色角栓,剥脱后留脐形凹陷,皮损互不融合,排列成半球状,呈荔枝壳样外观.有剧烈 瘙痒. 1.2 斑状淀粉样变 多见于中年以上,好发于背部肩胛区,亦可累及躯干及四肢, 皮疹为褐色或紫褐色色素沉着斑,由点状色素斑聚合而成,呈网状或波纹型,有不同程 度的瘙痒。 1.3 结节状或肿瘤状皮肤淀粉样变 也称淀粉样瘤,罕见,是单发或多发黄色或皮 肤色结节,位于头、面、躯干和四肢,自觉瘙痒。 1.4 结节萎缩型皮肤淀粉样变 女性多见,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呈单个或多个,棕 色或金黄色约3cm大小的结节,表面皮肤萎缩松弛,中心指压有疝样下陷。 1.5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 简称PCA综合征,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在 20岁前发病,男性多见,好发于背、腰、耳后或分布全身,除苔藓样丘疹外。有皮肤萎 缩、毛细血管扩张、网状色素异常,多在春夏季出现水疱或血疱,可有掌跖角化和对光 过敏,身材矮小或正常。 1.6 肛门、骶骨部皮肤淀粉样变 多发生于老年人,可能与压迫、摩擦等机械刺激 有关。以肛门为中心有手掌大小、角化过度、暗褐色色素沉着斑,呈放射状或扇形线条 状分布,有痒感。 2 诊断要点 2.1 有典型皮损. 2.2 病程缓慢,常迁延数年至十数年或更长时间,间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 2.3 刚果红试验阳性(用1.5%刚果红溶液注入可疑皮损内,24~48小时内在有淀 粉样蛋白处呈红色)。 2.4 组织病理和特殊染色显示淀粉样蛋白沉积。 3 鉴别诊断 3.1 神经性皮炎 大多数发生在颈部,皮损为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常融合成 片,表面发亮而光滑,日久有典型的苔藓样变。刚果红试验阴性。 3.2 粘液水肿性苔藓 在红斑浸润的基础上分布有淡红色或黄色群集蜡样苔藓样 丘疹,组织病理显示真皮有粘蛋白沉积,HE染色呈亮蓝色。 3.3 肥大性扁平苔藓 皮疹为疣状增殖之肥厚性斑块,有薄的鳞屑,斑块多呈圆形 或卵圆形,周围有散在性扁平丘疹。损害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皮肤萎缩。刚果红试 验阴性。 (辨证) 本病辨证可分为风湿蕴阻证和血虚风燥证两个证型。 1 风湿蕴阻证 皮疹颜色淡褐,融合成片,皮肤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舌苔薄白 或白腻,脉濡弦。 2 风燥血瘀证 皮疹干燥、粗糙,呈荔枝壳样改变,有灰白色薄鳞屑,或伴色素沉 着,舌暗脉细。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工 风湿蕴阻证 治宜疏风利湿止痒.方选消风散合二妙散加减. 1.1。2 风燥血瘀证 治宜搜风润燥,活血化瘀。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全虫、莪术、鸡 血藤等. 1.2 成药、验方 1。2.1 当归片、地龙片,每次各5片,同时服二陈丸9g,1日2次。 1.2.2 全虫6g,皂角刺6g,防风10g,苦参10g,白藓皮30g,白蒺藜20g,当归 10g,丹参15g,鸡血藤30g,首乌藤30g。水煎服,每日工剂。 2 西药治疗 2.1 氯喹,口服,每次0。25g,1日2次。 2。2 普鲁卡因静脉封闭:0.25%普鲁卡因100~200ml,维生素C l一3g,加入5% 葡萄糖液250ml中,缓慢静滴。对剧痒者较佳。使用本法时应先做皮试。 2.3 其他 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与丹参注射液,口服维生素A和维生素A 酸,可试用. 3 外治法 3。1 外洗 荆芥30g,苦参30g,丹参30g,白藓皮30g,大黄20g,地榆20g,大 枫子20g,赤芍20g。水煎成2000ml微温外洗患处。 3.2 外涂 用疯油膏、金粟兰酊外涂。 3。3 热敷疗法 用苍术、黄柏、防风、白藓皮等量各30-~60g,分装布袋,煮热后 外敷局部皮损,每日1次,每次1小时,每剂中药可应用5—7天,对剧痒的疣状局限性 斑块有一定疗效。 3。4 吹烘疗法 用lO%硫磺膏外涂皮损后,以电吹风吹烘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5次为1疗程。 3.5 滚刺疗法 先按常规消毒,再用带小钝刺滚筒进行推滚,直至皮肤损害处全部 渗血,揩干血后,撒上消毒的枯矾粉研磨片刻,外贴伤湿止痛膏或橡皮膏,5—7日推滚 1次,7次为l疗程。注意有疤痕体质者不宜用。 3。6 神灯照射疗法 局部外涂10%硫磺膏后,照射神灯(7DP)15分钟,每日1 次。10次为l疗程。 3.7 艾灸疗法 用艾条或用艾绒直接灸皮损处。 3.8 针刺 下肢皮损主穴取足三里、阴陵泉、血海,得气后留针15分钟。 3.9 穴位封闭 取足三里、三阴交,用当归或丹参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射0.5ml,隔 El治疗1次,7次为l疗程。 3。10 温泉浴疗法 全身浸泡在水温41—44℃的温泉水中,每次1小时,每日1次。 3。11 矿泥疗法 用矿泥经温泉水浸泡后加热至60—65℃,做成5"~6cm厚的泥饼 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每周休息l 日,30次为1疗程。 [现代研究] 1 发病学研究 西医学对于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主要是由于淀粉样蛋白代谢 紊乱所致。部分病人有家族遗传史。有人提出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证据表明在 苔藓样和斑块病变处的淀粉样蛋白来源于表皮。结节状病变的淀粉样蛋白可能由局部浆 细胞或纤维母细胞所合成。 2 临床研究 孙步云 采用中药内服(基本方:秦艽、白僵蚕各10g,徐长卿、白 花蛇舌草各30g,生山楂、玄参、紫丹参各15g,生甘草6g。湿热互结,蕴于肌肤者,加 紫草、夏枯草、龙胆草、车前子等;气滞络阻,痰凝血瘀者,加红花、鸡血藤、炮山甲、 白芥子、胆南星、生大黄等;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者,加黄芪、当归、熟地、制首乌、白 蒺藜、青防风等)配合液氮冷冻,治疗本病52例,结果痊愈40例(76。9%),有效9例 (17.3%),无效者3例(5.8%).杨桂芹等以苦参汤(苦参、艾叶、花椒枝、徐长卿、硫 磺、白矾)外洗治疗本病20例,全部有效。尹玉贞采用梅花针弹刺配合枯矾粉外搽的方 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其治疗机制在于梅花针弹刺能疏通经络,活血祛瘀,治疗后经 络畅通,气血条达,痒感减轻,皮疹变薄缩小。 [述评] 皮肤淀粉样变在我国较为常见,它已肯定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皮肤病,而且与遗传、免 疫反应均有一定关系,目前在根治上有相当困难。本病由于病程缠绵,必致经络阻隔、气 滞血瘀,故在辨证基础上,须兼用活血化瘀之品。此外,近年在临床上我们试用补肾法, 也常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可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