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

 昵称18892371 2015-01-14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徽州多山地,耕地少,使得徽州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谋求发展。徽州的男子外出或入仕,或经商,有功成名后,有衣锦还乡的就建起了一座座精美的豪宅,。因为男人大多在外,所以徽地民居通常有“四水归堂”的天井,很高很高的墙,很厚很厚的门,很小很小的窗,是为了留守家中的女人、孩子们的安全。日子年复一年地过去了,徽商在中华大地上闯出了“无徽不商”的名气,而徽州的女人,也一辈辈地坚忍守候在高高的粉墙背后。徽州的民居大多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元朝或者更久之前的也有,不过留存完好的就很难见到。明清应该是徽商的鼎盛时期,那一时期留下了无数的豪宅深院,现在引得无数游人探访。

       潜口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隐居之处,南宋时曾是驰名江南的园林胜地。潜口民宅博物馆就座落在黄山第一峰的潜口紫霞山麓,依山傍水,自然和谐,环境十分优雅。潜口民宅博物馆是从歙县和潜口的百余座明清建筑中精选出的10座,严格按照“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保持了建筑物的原时貌。是一座徽州明清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分为明园和清园两部分。内有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各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等古建筑群及距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曾叹之曰:“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潜口民宅博物馆在一九八八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园”位于“明园”对面的观音山上。“清园”的筹建采取异地保护的形式,对散落在徽州各地的典型清代民宅进行搬迁和集中保护。目前,园内已搬迁保护民宅11幢,既有清代典型风格的徽商住宅、官宦邸宅、书香门第,也有平民百姓的民宅,还有古祠堂、收租房、古井和精美绝伦的三雕艺术
 
                     潜口民宅博物馆就座落在黄山第一峰的潜口紫霞山麓,依山傍水,自然和谐,环境十分优雅。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徽州民居通常有“四水归堂”的天井,很高很高的墙,很厚很厚的门,很小很小的窗,是为了留守家中的女人、孩子们的安全。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飞檐翘角的青瓦门楼是那么典雅古朴。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客堂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庭堂、板壁、梁柱为木雕。雕刻形式之多、造型之美、手法之新,实属罕见。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精美绝伦的木雕艺术。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古井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古祠堂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古戏台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参观中讨教木雕技艺。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古徽州十日游(十三)  潜口民宅博物馆--清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